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建设成效丰富,其背后的经济机制包括两点:首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客观存在经济结构互补性和供需匹配,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其次,中国探索和实践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的充分条件。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精华的继承,也是在实践中对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发扬与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发展与重大创新。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再创辉煌,将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变成现实,需要从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遵循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积极推进人文交流等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和新境界。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进行对外叙事,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塑造大国形象以及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叙事能够有效破除西方国家通过话语权为中国发展设下的藩篱和陷阱,解构西方国家对于国际话语的垄断地位,在国家间的话语博弈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提升对外叙事的实际成效,要在叙事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让叙事“言之有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成效,让叙事“言之有据”;构建全过程创新的话语体系,让叙事“言之有术”。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也是展现开放自信、和平发展形象的重要机遇。当前,“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也是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主流媒体应利用采访资源、平台资源、融合资源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主动讲好我国坚持和平发展、谋求合作共赢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历史流变表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既要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理论,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支持。应从时空叙事、比较叙事、方法叙事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基本结构,在叙事主体、内容、中介上精耕,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广度,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精度。  相似文献   

5.
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国政治实践的伟大政治创造,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讲好政党制度的中国故事,增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阐释能力,其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制度发展、实现有效传播,增强软实力和话语权。对此而言,目前的短板可能不在“故事”而在“叙事”。本文拟从历史叙事、现实叙事、理论叙事、交流叙事等多维叙事视角,探讨推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建构与传播力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2015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商务部颁发《支持境外合作区发展的意见》,有力推动了中国境外合作区发展并逐步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主要实现形式。境外合作区发展能否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本文系统分析境外合作区建设进展、成果与问题,提出境外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顾宾 《外交评论》2022,(4):1-27
法治化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要求和显著标识。以软法思路推动“一带一路”,是中华文明对现代国际法治的重要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遵循以软法为主体和特色的治理思路。本文在“一带一路”软法治理实践基础上,主张“一带一路”软法体系应由参与主体、业务标准、争端解决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参与主体”涵盖双边、多边、多利益相关方、单边等四个类别,“业务标准”涵盖债务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廉洁丝路等三个领域,“争端解决”指与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并行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带一路”治理体系以软法为主,但并不排斥硬法。为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法治化和全球化水平,应深化“一带一路”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兼容互济关系,推动“一带一路”符合高且可行的标准,并就“一带一路”多边机制化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思想。伴随着话语形式的演变,中国的政治话语走过了一个历时发展的历程。在叙事内容、讲述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的政治话语在国际话语生态中表现出很多独立性的特征。将"中国的声音"对外传播,翻译是重要的发声方式,其实质是用译释手段对政治话语内涵作出二度叙事,实现新一轮的话语建构和价值诠释。政治话语的国际化表达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形成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达到主动宣示自我的特征,从而在国际政治话语生态中保持自我价值并获他者认可,使来自中国的声音不仅被"听到",还要能被"听取"。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三大叙事”。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和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叙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创新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大叙事”在共时与历时的过程中呈现出联动、融汇及统一的趋势,话语叙事发生转变。中国式现代化转向建构话语叙事体系,以强化“理论解释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转向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文明,凸显“民族性”重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转向世界,突破“民族国家”范畴,以中国理念诠释人类文明的具体范式。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实施和云南全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了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部分,承担了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肩负着推动职业教育从“中国问题—国际经验—解决方案”到“国际问题—中国经验—解决方案”转变的主要职责;发挥着传播技能、传播文明、传播友谊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国际格局复杂多变,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使得人类共同体利益需求凸显,现行国际制度以及国际合作模式的合理性受到了新的考验。现行国际制度利益分配失衡,国际社会对构建新型国际制度以及合作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一项中长期构想,旨在探索全球治理的新模式,并对当前国际制度存在的问题给出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取得了明显的制度实践成效,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型国际合作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周年,有必要对共建“一带一路”作一个阶段性总结。“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十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五通”合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展望未来,中俄“五通”合作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2013年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要求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翻开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新篇章,彰显了新时期我国周边外交“亲、诚、惠、容”的新理念,为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也为我国沿边地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全面落地实施,西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因过度城市化建设和网络赌博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违法犯罪。理清西港问题的重大意义在于将柬埔寨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样板,推动“一带一路”在国际和地区内行稳致远。中国通过优化自身建设来打造“一带一路”良好的国际口碑,而柬埔寨政府则通过加强行政干预来参与西港治理;双方除各司其职外,更应加强执法合作和文化交流,以及扩大双边联络机制,合力解决西港问题,促使“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更好地发挥效能。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战略为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地方高校有地缘、行业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短缺、能力有限等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劣势,顺应“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应立足实际,将服务当下与谋划长远结合,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行业和学科特色为优势,以政府、企业为依托,以人文交流为载体,实施差异化对外合作策略,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进地方高等教育走出去,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在国际法规、制度层面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推动国际法治建设对完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法治建设的新理念,致力于为不断解决全球性问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理论层面,中国主张强调以《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法规为准则,倡导创设民主、科学、公正的国际良法,统筹推动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国际硬法与国际软法的共同发展,为实现全球良法善治提供方向指引。在实践层面,中国不断提升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在国际立法方面,而且在解决国际争端、国际人权保护和共建“一带一路”等领域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了国际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法治合作机制的创新,成为国际法治建设和全球治理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习近平关于国际法治立场观点的提出,构成国际法治建设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其对于中国提升解决国际问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促进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与有关国家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在外党员也越来越多。加强国有企业海外党建工作,成为海外企业面临的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实,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海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否切实提高海外党员的归属感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本文结合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海外企业党建的具体实践,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海外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剖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海外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国有企业海外党建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措施,探索国有企业如何通过完善海外党建的体制机制、强化政治引领、加强组织建设、培育人才队伍、改进海外传播等,从而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传播中华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国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美日印澳借“印太”框架制衡中国的大背景下,南亚地区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性凸显。中国的南亚地区政策受到中印关系调整及小国战略对冲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本文以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的战略对冲为案例,分析三国面对中印竞争的心态以及进行战略对冲过程中的差异性选择。本文认为,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是影响小国战略对冲的主要自变量,而地区结构、大国竞争的性质和强度、小国相对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小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在双向对冲的语境下,小国战略对冲的策略组合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双向合作、双向制衡、偏向型合作与偏向型制衡。由于南亚小国对中印两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不同,陆锁国尼泊尔倾向于“偏向型合作或制衡”,海岛国家斯里兰卡经历了从“偏向型制衡”到“双向合作”的转变,未来有进行“双向制衡”的趋势,陆海复合型的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奉行较为稳定的“双向合作”策略。对此,中国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南亚政策选择,在协调中印巴关系的同时,强化与南亚小国的多领域合作,并超越美印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的冲突与竞争逻辑,通过消极安全配置谋求积极经济利益,推动与南亚国家的制度化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20.
大安全与大统战之间存在逻辑严密的联结关系,具体表现为统一战线服务于国家安全建设。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权力结构加速转变,美西方国家构建起对华污名化的言说框架,直接指向统一战线领域,其风险涉及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外部安全等各方面,目的在于维持西方话语霸权和弱化中国话语的叙事能力。从统一战线领域风险的演进特征上看,污名化话语具备集团化、交互性、隐蔽性、能动性以及复合性等特征。为此,迫切需要构建起反污名化的统一战线话语叙事体系,通过加强话语内容、叙事能力和言说生态环境的方式,破除对华污名化的言说框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