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要深刻认识刑民交叉问题,就必须对刑民交叉关系的类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理清实体处理思路:坚持刑法的二次性评价原则,优先适用民法;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从严解释刑法,从宽解释民法;以民事关系的前置性分析和定性为基础来判断刑事关系;在刑民价值冲突的情况下坚持在合法性的前提下进行实质判断等。同时,在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处理上以公权保护和私权保护并重、公正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作为刑事司法准则。只有当我们有了对刑民交叉关系的正确审视度。我们的刑事司法实践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2.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理论和民事制度的基石。本文就民事法律关系运用于实际 ,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民事工作的实践 ,提出了具体运用的方法 ,并探讨了运用民事法律关系对民族地区民事司法工作带来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关于经济犯罪的实质性规定体现在刑法典中,附属刑法形同虚设,刑事规范与民事、经济、行政等前置性规范处于分离状态。刑事规范与前置性规范的脱节,不但使刑法因频繁变动而损害了稳定性,而且易于违背其二次规范属性而冲在打击经济违规的第一线。因此,应采用刑民一体化的附属刑法模式,将经济犯罪的内容直接规定于前置性规范中。立法要坚持刑法是保障法的指导思想,根据宪政要求恰当设置立法权限,并协调好附属刑法与刑法总则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讨论与研究,学界和实务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赞成者从保护被害人利益、提高诉讼效率、构建和谐司法环境等角度论证了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反对者从刑事和解制度与刑法三大基本原则的关系、刑法一般预防的目的、我国的现实国情等角度分析了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瑕疵。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刑事和解制度当然有其优越的价值,但是站在我国国情的现实角度,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化进程还存有一定的障碍。在充分肯定刑事和解理论的优越性的基础上,应该坚持刑事和解制度不应当是“一锤子买卖”,而应当参考刑法中缓刑考验期、数罪并罚的量刑制度,设立“准缓刑制度”和“准数罪并罚制度”作为刑事和解制度的辅助制度,以保障真正实现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有许多自身的特点,而这种民事法律关系却经常被忽略。理清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有助于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刑法的私法化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国家社会化相伴而生的刑法私法化已悄然而至。西方国家的刑事和解制度、赔偿性替刑措施的兴起与发展、我国刑法规定的非刑罚处理方法、民事赔偿优先等刑法制度预示着这种倾向的增强。但作为私法部分延伸的刑法与作为国家管理法部分延伸的刑法,未来呈现的私法化特点是不一样的,其中作为私法部分延伸的刑法,其私法化倾向会更强。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障法律关系要素的分析 ,认为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模式应是以实现公平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等基本人权和建立国家为主导、社会共同协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为目的 ,最终实现社会富裕和安定为终极目标 ,综合运用民事、行政甚至刑事方法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民事、行政和刑事之有机统一的法律关系系统  相似文献   

8.
民事强制执行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规范和有效指导民事强制执行活动,必须建立完善的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为了制定一部科学、完备的民事强制执行法,除了应对其立法宗旨、基本原则、执行程序等内部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外,还应对其外围的一些问题进行法学基础理论上的深入探讨,民事强制执行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即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民事强制执行法应是以宪法的立法精神为指导,法律效力在宪法之下的独立的部门法。它与民事诉讼法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与刑事强制执行法、行政强制执行法共同组成了广义的强制执行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现行法律中,因刑事与民事法律规定不统一,导致了同一法律行为被不同评价。特别是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法院在对投资人财产权救济上存在不同的审判标准,进而在合同效力认定、利息保护、判决执行等实务层面产生了不同影响。建议在处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以"刑民并行"原则为主,"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原则为辅;合同按照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处理,合同若有效,投资人应当给付合法利息;民事裁判作出后,刑事裁判认定所涉合同无效的,法院应对民事裁判启动再审。  相似文献   

10.
刑事优先民事原则是近年来刑法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刑事优先于民事原则涉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取舍问题。探讨刑事优先民事原则的理论学说,分析刑事优先民事原则的法律依据,阐明刑事优先民事原则的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切实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刑代赔,仅仅给予公法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纳入了我国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为了协调法律体系内部的矛盾,也使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护,应尽快建立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制度价值上值得推崇,诉讼经济、程序便捷、审判集中的优越性是独立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所难以比拟的,但现行立法规定过于简单笼统,造成司法实践中遭遇困惑,形成立法理念与执法现实之间的差距。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对于该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改进与完善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剥离刑事诉讼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诉讼 ,与刑事案件合并审理 ,不符合现代诉讼理念。英美法系国家分立刑事和民事诉讼 ,以及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萎缩 ,均说明最佳选择是将其从刑事诉讼中剥离出去 ,归并到民事诉讼中。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相对于国家、集体而言,其是公益代表人,相对于法官和被告人来说,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就是原告。应确定检察机关有义务告知受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有义务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且无法定代理人的刑事被害人,检察机关应对被害人的民事损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人权保障制度中,对被害人人权保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确立给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在立法上都有规定。现行的《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第44条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原告人对于犯罪行为所受到的直接损害可以要求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这种规定能够保障使得财产蒙受损失的被害人的正常生活或生产活动,对被害人精神上受到的伤害进行抚慰,从而全面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俄罗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权保障与国际接轨建立了通道。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在制度设计上遵循“刑优于民”的立法指导思想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司法操作实践上均表现出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缺失 ,使得对被害人的个别救济淹没在国家追究、惩罚犯罪的过程中。从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角度 ,无疑应该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分离开来 ,并进而建立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兼具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特征,这是认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资格的基本前提。同时,考虑到民事赔偿的本质,对特殊主体应当具体分析其在案件中所处的情况,进而确定其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的几个典型案件体现了我国犯罪被害人及其亲属因罪犯无力赔偿致使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恢复的现实问题,限于中国国情,结合相对合理主义的观点,中国应建立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接轨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贯穿边沁著作始终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其立法理论中提出的犯罪补偿理论对当今社会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归根结底体现在作为犯罪被害人的权益难以通过此制度得到有效救济和恢复,许多被害人受犯罪侵害后终身处于贫困境地,身心极度痛苦,而我国又没有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因此,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借鉴边沁的理论,建立起补偿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犯罪补偿机制,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现行法律体系中民事实体法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而刑事诉讼法又否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存在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的不一致,适用出现不平等,不利于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得到公平的待遇,损害了司法公正,也有违立法的初衷。因此,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应当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