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时代特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二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总是与时(主题密切相联,在解决时代三题的过程中体现时代主题。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规定了当代中国最大的时代主题是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也规定了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时代特征是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当今的条件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三者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爱匡主义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反过来说,爱社会主义也就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应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要把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爱国主义历来是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在抗击外来侵…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努力做到“五个结合”会宁县委委宣传部王明清同志来稿认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努力做到“五个结合”:一,爱国主义教育要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这一精辟论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对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要从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和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的高度,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代中国,国家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又是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他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 ,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成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 ,又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历史转折。  相似文献   

6.
杜辉 《大连干部学刊》2009,25(7):4-5,15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一致性,既在于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实现的必须途径,也在于爱国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首务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反分裂、反动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作为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凝聚起来的对于伟大祖同的一种深厚感情,历来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我们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同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仍然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光辉旗帜和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爱国主义首先,改革开放离不开爱国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探索。改革就是要根据社会生…  相似文献   

8.
把握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的内在统一一、坚持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多方面的含义,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它的主旨则始终在于使祖国或民族以应有的雄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中毕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要维护的民族独立,要靠社会主义来保障。其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要增进的民族统一,要靠社会主义来凝聚。再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要求的民族富强,要靠社会主义来实现。二、坚持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必…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308页)爱国主义是一个历时性的观念.它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实的价值抉择;它既是厚重的民族传统,又涵容了时代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正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论述了爱国主义的当代内涵,把爱国主义提到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华的新境界,揭示了爱国主义的价值意义.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的基本经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陈和平,罗洪君爱国主义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刻领会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的内容和特征,对于...  相似文献   

11.
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庞元正学习、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理论的主题。我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理...  相似文献   

12.
略谈爱国主义的两个问题廖鲁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万里长征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今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潮流汹涌,各种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吴润生《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下简称《邓选》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重大主题和根本价值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爱国主义是走向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精神价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精神力量;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于幼军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作为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凝聚起来的对于伟大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历来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我们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同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仍然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光辉旗帜和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大确定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将学习深入下去,本刊编辑部邀请我省徐善广、曾瑞艺、王保、朱志杰、黄国钧等专家、学者座谈。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一、如何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专家、学者谈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  相似文献   

18.
论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李合敏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爱国政治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对爱国主义问题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并紧...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与祖国历史本刊评论员中共中央制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已经颁布、实施整整两年了。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在全民中开展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正在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转化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献身的...  相似文献   

20.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李卫宁,杨庆毓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确认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