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评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原则及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从中缅边界谈判至今已有50多年,尽管中国的国家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总体原则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目前除了与印度和不丹以外,中国已经确定了绝大部分陆地边界走向。本文旨在总结50多年来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外交实践,梳理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原则和理念,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阐明当代中国外交是务实、和平、负责的外交。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边界问题。目前,中国已经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周边大多数国家妥善解决了边界问题。2010年4月,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了《中塔勘界议定书》,标志着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同样是历史遗留问题的中印边界问题,在经过多年的谈判之后,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并且呈现出问题复杂化的趋势。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边界问题比较复杂,中塔与中印边界问题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不同的地方,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与陆地地缘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一个陆地国家,尽管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海洋地缘政治从来就不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原因也不难理解,那就是中国从来就没有计划要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只有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国家的时候,海洋地缘政治才会变得重要起来。而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只是近来的事情。尽管中国不可避免也必须成为海洋国家,但从海洋国家的历史看,这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目前这个阶段,有两个相关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第一,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首先必须培养海洋意识。海洋国家首先是一种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中国数千年里是陆地国家,具有浓厚的陆地意识和陆地文化,要培养一种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需要艰苦的努力。第二,这种新的海洋意识和文化的需要并不是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特别是国际法对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理论划分与实际情况的冲突所导致的国家间的海区主权争议,直接决定了争议海区内海产资源的开发困难.争议海区的争端归根结底是对资源的争夺,合作开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权归属问题,却是一个解决海洋争议资源的有效办法.我国提出的以主权在我为前提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一...  相似文献   

5.
朝鲜核问题有三种发展变化前景:第一种前景,美国对朝发动军事打击,引发东北亚局部战争;第二种前景,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放弃核武计划,美等有关国家向朝提供经济与安全补偿;第三种前景,朝在时机有利时突破核门槛,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第一种前景和第三种前景都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应努力争取朝核问题循第二途解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尽管中日两国没有恢复邦交,新中国的对日公共外交却已经开始.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妥善圆满地解决了日本战犯问题.它不仅解决了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遗留问题,更将中国人民宽大为怀、不念旧恶的形象传到了日本,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作为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遗产,新中国解决日本战犯问题通过中国官方与日本民间的关系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也将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蒙古基于国家利益考虑,确立了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其中,与俄中两国的关系、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以及与多边国际机制的关系构成了蒙古外交格局的三个不同层次,即与俄中两大邻国保持"等距离"关系是其外交格局的基础;与"第三邻国"发展双边关系,确立外交格局的"多支点";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机制,谋求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再保障"。蒙古的多元、平衡外交对地区格局的影响较为复杂,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8.
谈判,是最普通而又历史最悠久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在当代国际法中,“谈判”被许多国际公约列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法之一。事实上,在国际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国际争端都是通过谈判得到解决的。一、“谈判”的含义关于谈判的含义,联邦德国马克斯·布朗克比较公法和国际法研究所主编《国际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与此同时,西藏问题的解决扭转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被动局面,开启了新中国"站立起来"办外交的崭新历史。  相似文献   

10.
强制外交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危机的一种战略.在伊朗核问题上,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力图使用强制外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然而,从2003年至今,伊核问题不断反复,持续升温,目前已发展成为潜在的冲突爆发点.究其原因,西方国家强制外交战略谋划不够清晰、设定强制期限约束力不足、存在“后续成本”以及伊朗国内政局变化等因素,导致了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强制外交始终难以奏效.未来很难断言美欧强制外交能否成功,而可以肯定的是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利益,伊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南海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意义重大。南海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其复杂的地缘特性、重要的战略地位、激烈的海权争夺。中国与南海地区邻国关系密切同时又存在着敏感的南海问题。区外大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掣肘着中国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中国一贯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只有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最终解决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朝核问题的发展趋势有三种:其一,是朝美双方谁都不肯让,把朝核问题无限期地拖下去;其二,是美国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引发东北亚局部战争;其三,是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其中,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最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应努力促使朝核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沿海国的工业化使全球能源需求急剧扩大,新的蓝色圈地运动使国际海洋划界争端日益增多并复杂化。在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都使中国有效地解决海洋划界争端变得更为艰难。海洋划界的国际法基础与司法实践以及东海与南海划界争端的国际法解读,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合法性与历史经验。为了持久地解决海洋争端,中国必须提高其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确立海洋开发政策以及加强海洋法的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边界地区的稳定、发展、繁荣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苏联解体后,在共同的诉求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发展互信合作的基础上.将解决边境问题作为发展双边关系的首要的目标。中国与中亚国家边界问题在边界谈判时照顾历史、考虑现实、平等协商、互谅互让、逐步进行是成功解决边界问题时遵循的法宝。中国与哈、吉、塔边界解决表明,只要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尊重国际法基本准则,以公正合理为出发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实现互利双赢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5.
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通过对其在2010-2011年间有关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进行取样统计分析,表明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与中国政府的有关政策和外交行动基本匹配.而对于信号接收与反馈的定量、定性及取样分析说明,中国主流媒体因循南海争端事态发展所传递的信号受到了有关国家和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在传递信号、澄清信号、增强信号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正确传递了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争端这一信号,降低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以及争端解决的成本.但是,过于集中的媒体资源和报道内容,一方面降低了信号传递中的噪音,另一方面也造成参考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号的可信度.为此,中国主流媒体在打通官方、民间两个舆论场以及对海外信息投放、议程设置等方面,亟须弥补不足,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外交评论》2016,(3):25-44
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端一直悬而未决。寻求最佳的和平解决路径,一向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已有的思路包括外交谈判、共同开发、信任措施建设等。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启动的仲裁程序掀起了国际社会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强制争端解决机制在南海适用性问题的辩论热潮。南海仲裁案的程序和实体问题、法律内涵、政治意义,后仲裁时代南海问题的发展走向以及对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解读《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南海各争端方对第三方强制解决机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海洋争端解决方面的国家实践,比较菲律宾和中国对争端解决的政治立场和法律观点,以及中美两国有关南海问题的战略和政策考量,从法律和政治角度评估仲裁案在解决南海争端上的有效性和影响。《公约》的强制解决机制在国际法及争端解决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南海复杂的政治背景及多层次法律难题交织的困境下,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强制仲裁程序无助于两国争端的解决。反之,仲裁案开启以来的南海形势充满了更多、更严峻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何选择一个既符合南海各争端国利益及法律文化,又能满足各利益攸关方合法关切的争端管理或解决机制,应重新回到各国决策者的优先议程上来。  相似文献   

17.
朱锋 《外交评论》2006,49(2):23-30
中国适时的外交斡旋促成了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中国主导的外交斡旋创造性地发展了多边谈判的性质和内涵,并在兼顾短期与长远利益、原则性的核不扩散机制与现实的安全需求的基础上避免了冲突升级.从认知差异、斡旋目标和依托的资源对比看,六方会谈机制内的外交斡旋又是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独立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谈判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了。《联合国宪章》、《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宣言》等重要的国际法文件均把谈判方法列在各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法的第一位。谈判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对于谈判究竟是如何在国际争端的解决过程中发挥其特殊作用的,一般人了解得又十分有限。下面拟从谈判方法与其他解决国际争端方法的关系着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帆 《外交评论》2024,(1):1-23+165-166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参与度和可见度逐步提升。中国始终恪守公平、公正、非暴力的立场和角色,并逐步由参与外交斡旋转向建设性发挥外交调停的作用,其倡议和方案愈益成为解决热点问题的共识。在参与推动朝核、伊核、阿富汗、巴以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的过程中,中国已然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提出了“建设性参与”、“标本兼治”和“对话协商”等一系列原则,并采取了以热点问题暂时解决推动根本解决、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促进传统安全问题解决、促进争议问题解决与地区发展之间联动以及推动地区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等实践策略。这些理念、原则和实践丰富和完善了当前的全球治理观念和路径,为世界的安全、稳定与繁荣,为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仲裁是一种由与争议无关的第三人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方法,在国际商事交往中被广泛采用作为纠纷解决的方式.国外已有通过仲裁机制解决因垄断导致纠纷的判例,这对于反垄断调整机制的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涉及垄断行为的纠纷大部分需要通过公法行为来解决,不适合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但是部分涉及垄断行为的案件,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与对国际商事交往的尊重,可以适用仲裁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