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会读书     
读书其实也有读书的学问,正因为如此,才有读一部好书有如交一位诤友之说。 在出书如当年“深圳速度”一样令我目不暇接。良莠难辨的今天,我最爱读的书不是那些文坛上最走红、最流行、最畅销的甚至所谓“最前卫”的鸿篇巨著,而是那些有着真知灼见名不见经传的小篇什。有时也调剂一下口味,读—些世界名著,但常半途而废,究其  相似文献   

2.
父辈的忠诚     
父亲贺龙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部书,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用心灵去读他,用我沿着他的足迹孜孜不倦地跋涉和寻找去读他。而在我用几十年生命读懂的几个篇章里,南昌起义前后投向党的怀抱,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话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与感伤。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潮》1992,(10)
关于少年时在私塾读书的情况,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的分量     
《党建》2010,(11):1-1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近读陈毅元帅1936年春在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写下的这段《赣南游击词》,仍然能感到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那种炽热情怀。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朴素的赤子情怀,始终激荡着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斑斓人生。  相似文献   

6.
我和焦裕禄同志出身一样,又都有一段悲惨的遭遇。他扛过长活、当过“劳工”,坐过牢房;我在旧社会也是走投无路,曾要过三年饭。在党培养教育下,今天我们都当了“班长”。但是,同焦裕禄同志相比,我在各方面都很差,我没有像他那样认真地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没有他那股子始终如一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没有他那样  相似文献   

7.
圆了作家梦     
曾经有人用“土”来形容周同宾的作品。他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他的文章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村的沧桑变革、农民的心路历程,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泥土气息;他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系列纪实散文《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在散文的题材、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读者》、《散文选刊》、《书摘》转载;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20余家出版单位编选的全国性散文选集、鉴赏文库中;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译为西班牙文、英文,介绍到海外;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让周同宾成为南阳作家群的骨干作家之一,河南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也许对周同宾来说,“土”就是他的根,就是他的魂,就是他的个性,他的人格。那“土”,是农村、农民之厚实的土,是大地之厚重的土。读周同宾的文章,你会觉得他土得质朴可爱,土得厚重可敬,土得顽强执著。  相似文献   

8.
追寻房龙     
周玉奇 《唯实》2000,(9):142-142
推荐给儿子看的书——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他一口气看完了。问他感觉,“很好!”于是我又给他《古代人——人类文明的起源》、《发明的故事》、《宽容》。“接着看吧,看完我们再讨论。”儿子埋下头去,由此我想到房龙其人其书,想到了青少年读书。  相似文献   

9.
<正>塘约道路——中国农村新时期变革进程中的成功探索实践之路。今年4月份,我与几位作家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采访调研"一户一块田"经营模式时,乡干部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塘约道路》,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和借鉴。当我来到该乡黄园村采访时,发现村支书的办公桌上也放着这本书,而且他最近正在阅读,和我谈话时还读出书中的句子。于是,我利用采访间隙读了这本书。这真是一本好书,一本对"三农"问题有着深深思  相似文献   

10.
方志敏在其狱中著作《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1922年6月底,在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的他决定弃学。主要原因是“读书不成,只为家贫。但因贫困而无受教育机会的人,在中国何止千百亿万?无论如何,我是不会相信基督的,现在,我也不愿再读那些无意义的书,我要实际地做革命工作了”。那么,哪里是他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起点呢?他选择了上海。  相似文献   

11.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读(牛棚杂化)时就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像我这样并没有真正经历过那一特定时代、也没有见过“牛棚”为何种建筑结构的年轻人,是否对作者的经历、对所有道还那段历史的人们的经历理解得太苍白了呢?于是我又反复阅读,最初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也就在那些跳动的文字后面更多地化作了冷静的思考。这是一部作者用自己的血泪经历写成的著作。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担任东语系主任达20年之久的一代宗师季羡林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实地叙说了“文化大革命”中那一幕幕惊心动魄、不堪回首的往事。作者在历经16年的反思、观察。困惑和期待后…  相似文献   

13.
上五年级的侄儿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星期五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叔叔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他的身边放有大包小包的东西,估计是走累了。也许他想找个人解闷吧——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小朋友,放  相似文献   

14.
散文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管是否承认“散文热”,不管如何解析“散文热”,不管“散文热”是喜是忧,还是喜忧参半,反正从90年代初开始,写、编、读散文的人空前地多起来,总归是事实。所谓“热”,无非意指近年来散文之风行。正如许多“热”一样,或忽生忽来,或风行一阵,或温度不降,但它确是当前社会小而言之的文学,大而言之的文化的一大景观。面对这一景观的“热闹”,作一冷静的缕析,对今后散文的写、编、读,或许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5.
刘洪久 《奋斗》2011,(8):50-51
近日。在工作之余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开始了阅读。《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一书使我备受启发。书中简述了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重点介绍了他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以及他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坚贞、果敢、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为我们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楷模和典范,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年报》1999年5月18日刊登王乾荣的《读贬郭长见识》。文章说,近日读了一本名叫《反思郭沫若》的书,真长了不少见识。这书的编者说:“(书中)一些文章把郭沫若作为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加以考察,从而看到他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这种悲剧在每个知识分子身上的表现千差万别。郭沫若因为经历和地位的特殊,悲剧发生在他身上就有了一种典型意义。”该书一篇文章说,在政治领域,郭沫若“成为台前木偶”;在文学上,他“退化”成“文学弄臣”。“郭氏虽为1949年以后的‘第一文人’,实际上仍是‘倡优畜之’——班头,不过是  相似文献   

17.
大度读人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  相似文献   

18.
王妍 《先锋队》2015,(3):53
普京:酷爱经典名著和历史传记普京最喜欢读两类书,一类是世界经典名著,如契诃夫、托尔斯泰、果戈理等人的作品。另一类是传记和历史著作,如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名人的传记等。普京最不喜欢读关于自己的书。他总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喜欢别人炒作他。普京还透露自己通常不是“读”书,而是利用MP3来“听”书,也阅读俄罗斯和西欧国家的一些当代文学作品。卡梅伦:自评很“勤奋”度假也读书卡梅伦说自己读书“极为勤奋”,凡是度假  相似文献   

19.
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20.
寻找刘流     
华勇 《党史纵横》2005,(12):43-49
他写下了新中国第一部现代长篇“评书”,他刻画的传奇英雄形象家喻户晓影响了几代人;他曾是文武双全出生入死的钢铁战士,他也是笔下风云挥书战争画卷的激情作家。然而,他却命运坎坷鲜为人知,身后经典名著不能被写进他的悼词之中,文学史册中亦名不经传。他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生命历程与人生传奇?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刘流这个名字,曾经长时间地困扰着我,也激动着我。和我一样,很多人并不太熟悉刘流这个名字,但是提起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知道的人一定不少。刘流,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一个鲜为人知的畅销名著作者1958年,一部采用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