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当前学界关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各种主流观点,将"劳动行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作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在理论上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提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应当涵盖"劳动行为"和"劳动力"的观点。确立双重客体理论,对其理论的合理性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理论的创新和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许建宇 《法治研究》2010,(11):63-67
在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应以"涵盖性"、"反作用性"、"概括性"作为判断客体形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标准衡量,"劳动力客体说"、"劳动行为(或劳动活动)客体说"、"主从客体说"等我国当下几种主要的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理论学说均存在着若干不足,极有必要代之以"双重客体说",亦即静态的劳动力、动态的劳动行为均应被视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表现形态。在客体种类被界定后,我们更应关注和研究双重客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特殊性对劳动法的宗旨确立、权利义务结构、制度设计等方面产生的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易玉  胡忠君 《行政与法》2006,23(11):95-97
劳动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中的主、客体理论,即劳动者理论和劳动力理论必须更新。首先,必须正确区分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和法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合理限定劳动关系主体的范围;其次,必须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确立它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客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白海英 《政府法制》2010,(17):48-49
一、劳动合同基本理论及其特殊性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 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劳动关系必须以合同作为其法律形式,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提供法律条件。该合同在西方国家称之“雇佣合同”或“雇佣契约”,我国则冠以“劳动合同”之名称。  相似文献   

5.
一、对法律关系客体的几种不同见解关于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解放前我国法学者多是只讲“权利客体”,如:1.认为人之生命身体自由名誉为权利之客体,其最重要者,则为物。2.认为“权利之客体者,依法律之保护以满足人类生活之资料者也。……权利之客体为物”。  相似文献   

6.
<正> 在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劳动法学》第五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中,编写者只阐述了主体和内容,一句也未提到客体。我认为,劳动法律关系要素除主体和内容外还应当包括客体。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律  相似文献   

7.
《北方法学》2022,(6):30-38
立足数字时代和我国用工领域立法的现实,我国将制定的《劳动法典》应是一部调整涵盖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等用工关系的统一的“劳动的法典”。雇佣合同进入《劳动法典》是因为在立法史上,我国通过劳动合同实现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发生了劳动合同制度对雇佣合同制度的制度替代,导致雇佣合同无法系统立法并进入《民法典》中。而从法律渊源角度看,劳动法和民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并不影响二者发生法律渊源交叉,法典化完备性和体系性的技术要求,反而支持在一部法典中系统调整不同类型用工关系。从功能的角度看,将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置于一部法典中,有助于按照类型和谱系的方法对各类用工关系进行符合实际的法律组合调整,有利于完成数字时代对“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的”用工的规范。《劳动法典》总则应规定用工关系调整的对象、原则和一般规则,分则应按照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为主干,调整雇佣关系、非典型劳动关系、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况之用工的规范为特别规定的布局进行体系安排。  相似文献   

8.
“如果改个称谓,称作‘借工’.‘劳务输出’、‘劳务引进’、‘劳务借用’等。就能规避相关法律,这样的后果最终将架空我国的劳动法律。背离立法本意,有失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9.
一、人身权客体的内涵 在法理学上,法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就是法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利益与法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被表现与表现的关系。”“用法律的形式调整各种利益,就使得社会主体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其他利益,并在具体的行为中与法律所确认的各种利益协调一致。”“利益并不是法律意识的构成要件,而是法律所要反映、表现、调整的客体。”①所以从法理的角度讲,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并无太大争议。 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虽然从概念上来看没有争议,但对其客体究竟是什么,结论却并不一致。笔者认为,要解…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我国劳动法律并未对劳动力的所有人"劳动者"给出明确的定义。劳动者含义和劳动关系的建立与劳动合同生效时间之间关系的模糊不清,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的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完善劳动法律制度,是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12月18-19日,广东省法学会和东莞市法官协会在东莞市联合召开广东省“劳动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讨会暨广东省法学会民  相似文献   

12.
钱叶芳 《法治研究》2014,(11):55-61
政府管制制度始于劳动领域,从劳动基准、劳动合同到集体劳动关系管制,无不以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价值取向.内部劳动力市场管制的正当性由市场失灵等政府管制理论和职业安定权理论所诠释,而内部劳动力市场管制“度”的法律控制则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管制和劳资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国际劳工标准、国际惯例和国情为参考因素,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管制诸要素方面进行系统改革,才有望扭转我国劳动关系整体临时化的畸形格局.其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行独立、多元政府管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这一基本法学范畴的构成要素之一,其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学范畴。对此,法学界主要有两种认识。部分学者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通过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行为加以调整的社会关系”。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权利义务的客体。但对于这  相似文献   

14.
人身应是法律关系的重要客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法律关系客体是否包括人身,我国法理学自建国以来一直持否定态度,其它法律科学或是回避,或是语焉不详,从没有明确肯定过。我以为法律关系客体应当包括人身,这在法学理论上和法制实践都能成立,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衬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构成。在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客体是目标性的东西,失去客体,法律关系便失去自身的依宿。法律关系客体是特定事物,但事物能够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取决于能否从该事  相似文献   

15.
《法制与经济》2009,(9):3-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我国劳动力市场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劳动合同纠纷也大大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劳动者对相关法律的认知度和依赖度也都大大增强了。如何预防与处理好这类合同纠纷,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许多人尤其是企业家和劳动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又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的时候,本刊特编辑一组有关劳动合同纠纷的案例,提供给有类似情况的企业和劳动者作为预防和处理相关问题时的参考,并欢迎社会各界对这类法律实践与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前我国劳动用工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在劳动法和相应法规对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没有明确规定,理论上也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应当依据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劳动法律规范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7.
《江淮法治》2011,(14):56-56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的用工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雇佣和劳动力使用相分离,派遣劳动者不与要派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关系,而是与派遣机构存在劳动关系。正因为如此,很多劳动者感到扑朔迷离。觉得“劳动派遣”像雾像雨又像风。劳动者的权益往往在这些迷离中被侵害。  相似文献   

18.
秋天 《中国律师》2014,(11):32-33
《劳动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全面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为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劳动关系契约化,统一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集体合同的法律调整西南政法大学赖达清协调和规范劳动行为,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劳动者享有自己劳动力所有权,并不再成为国家和企业附属,劳动力转变为商品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  相似文献   

20.
杨学友 《江淮法治》2011,(21):36-37
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便是一了百了,不再存在任何权利义务关系。然而,为了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诸多劳动法律、规章及相关解释,又提出了许多特殊的条款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些权益既有合同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也有依据我国法律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附随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