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确保能源安全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确保能源资源安全,对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各国能源安全焦虑上升将加剧对能源矿产资源和产业链供应链主导权的竞争,叠加新旧能源更替、极端天气频发等新型风险,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我国能源安全面临新的风险挑战。通过研判近中期国际能源格局变化趋势,分析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提出坚持总体能源安全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构建安全有韧性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等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能源是一国的重要战略资源,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形势越来越紧张,其中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能源安全政策的实施需要全方位的努力,需要能源法律制度的支持。《能源法》(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立法的进步。未来能源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要以"综合性的能源安全观"为指导,注重法律多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加强能源安全法律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包括能源可否可持续发展和供应,能源新技术自主开发和利用,能效提高、节能和保护环境问题。构建我国能源安全法律制度,可以借鉴外国能源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现实的需求,通过制定我国的《能源法》,修订、制定能源单行法律,建立和完善能源法律立法效果评价机制和执行机制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消费量越来越大,能源紧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能源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而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的进口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开展积极主动的能源外交,以维护我国的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然而,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格局的新加入者,目前的能源外交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面临着来自于能源出口国和能源消费国的种种挑战。能源安全堪忧。对此,我国应审慎分析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与格局,把握机遇、争取主动,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油安全与能源外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安全是近期国家能源安全的焦点。能源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由于我国石油自给能力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将多方位开辟海外能源渠道,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开发,进一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在全球能源领域占领战略制高点,保障国际石油运输的安全,以期在日趋激烈的能源争夺战中占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6.
国际能源态势与我国能源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世界,能源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能源安全成为国家经济安全重大内容。我国资源存量本来就少,随着经济发展,其需求量不断增大。但由于技术落后,使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能耗高、效益差、污染重等问题,尤其是浪费严重,都构成能源不安全的风险。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走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道路,这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时政     
《社会主义论坛》2006,(2):19-19
党建理论研究工作的方向,我国“十一五”将重点投资六大领域,我国将从七个方面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2006年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国内的化石能源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经济增长的需求,资源的短缺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发展生物质能源是我国立足国内提供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生物质能源产业是利用农林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为原料,进行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新兴产业。我国农村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为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起以农业为上游的新型能源产业链,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同时,为缓解我国能源紧张.治理生态环境.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能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是应对能源供应中断,确保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我国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的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需要从完善能源战略与规划、加强能源储备与应急立法、构建高效的能源储备管理体制、选择合适的能源储备模式和建立综合性的能源应急制度等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日本能源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万菊 《理论前沿》2009,(13):30-31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制定正确有效的能源战略并顺利实施,为日本解决环境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摆脱依赖石油型的传统能源政策束缚,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奠定了基础,并使日本发展成能源多样化的国家。我们应认真研究日本能源安全战略,从建立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的角度,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自身能源战略,以确保我国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能源环境安全日益成为能源安全不可剥离的伴生因素。能源环境安全的实质是化石能源的生产、消费带来的外部性问题。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必须融入能源政策、法律规范。我国能源立法应当扩展能源安全价值视角,确立能源环境安全价值观,以此奠定建立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2.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正意图,是要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这就使我国的石油来源受限,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为此,我们应把保障和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石油安全的根本宗旨,把石油安全放到整个能源战略的系统内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13.
能源安全与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关键所在,能源安全影响着各国外交政策及全球经济,必须对能源安全问题给予持续不断的关注。在未来一、二十年里能源安全的现实威胁主要来自地缘政治,中东地区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着整个供应系统。多样化的供应源是安全保证的关键,也是能源安全的起点。90年前丘吉尔的这句格言至今仍然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讨论能源安全时我们都必须牢记这样一条法则——撒切尔法则:“意想不到的事情总会发生,你最好有所准备!”对于能源安全问题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4.
能源安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决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和质量。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对中国能源安全提出"平衡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确保低碳语境下能源供给安全、通过参与和主导全球能源治理化解能源安全风险"三项全新要求。因此,中国应以新时代能源安全战略为分析对象,构建"内涵—制度—实践"分析框架,把握新时代能源安全战略的三重意蕴,即安全内涵、破解全球能源治理赤字和探索经济增长"低碳模式"。  相似文献   

15.
化解国家能源安全风险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提出了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选择:以进口能源为主,以国内能源作为调节;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鼓励企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惠庆春 《理论前沿》2006,(12):33-34
本文主要阐述了国际能源新格局和中国在新的全球能源格局下的能源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能源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是能源的供应与需求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经济结构、社会稳定乃至个人发展。能源安全主要涉及供应安全、运输安全、价格安全、结构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等六个方面。基于对能源安全的综合理解,显然不能对中俄能源合作只做能源进出口的狭隘理解。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俄两国能源安全合作,就必须摆脱角色差异、定位模糊、阶段变更的困境,同时解决好价格机制、技术合作、资源互补和地区建设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面对能源消费的严峻形势,中国势必要制定海外能源战略,以保证能源的安全稳定获得。那么,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战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对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本文认为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定价机制,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资源的国际合作,加强石油运输的安全等措施,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和平发展战略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面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压力,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最具现实性的选择。特别是在能源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趋同化为我国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奠定了现实基础。考察欧盟、英国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与法律制度,提炼出值得我国借鉴的有价值经验,并且总结出我国应当避免的相关教训,对于今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下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体系开展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首先,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探究体系自身运行及外部的环境的特性;其次,要进一步探究系统自身所独有的“路径依赖”现象。最后,就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实际情况而言,把握“协同”这一根本原则才能从战略的高度上破解中国能源安全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