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文化是不同区域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多样性是其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当代来势凶猛的全球化使西方文化 ,尤其是美国文化以难以遏止之势蜂拥而入非西方国家 ,对这些国家的本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 ,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 ,美国化尽管使非西方文化 ,甚至西方其他文化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但不可能形成一种具有同质性的全球文化 ,更不可能改变世界文化多样发展的大趋势。文化多元并存与共同发展是世界的福音 ,它们之间通过交流而达到相互融合是人类文明具有光明前景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吗? 美国名记者弗里德曼在他1999年的新书《新型汽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中提出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长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苹果公司的电脑。”但是如果因而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却是一种误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民主化"战略值得警惕(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美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挤压亚欧大国俄、中的战略空间,以“街头政治”的形式,推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最近的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发生“颜色革命”,成功地实现了有利于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益的一系列政权更迭。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美国还在加紧推动“颜色革命”在中亚甚至全球的蔓延。为考察美国“民主化”战略背景下“颜色革命”发生的原因、具体机制和应对办法,本刊邀请了六位专家就此主题进行了笔谈,期望以此推动对美国“民主化”战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郁金香革命"与后苏联空间的混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3年开始,一场波涛汹涌的“颜色革命”席卷了独联体的薄弱地区,造成了后苏联空间的局势突变。从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到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再到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颜色革命”中反对派借众“逼宫”的幕后,似乎都隐现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人的身影。西方,特别是美国力促“颜色革命”的发生,其意欲何为?2005年3月24日俄《真理》网站(www.pravda.info)刊载了安东·苏里科夫的文章———《“郁金香革命”与后苏联空间的混乱》,该文章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华盛顿在伊拉克的行动不断受挫,这迫使…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战争导致欧盟国家内部的严重政治分野,欧盟现成员国和候选国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追随美国的“主战派”或者“亲美国派”,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反对美英立场的“主和派”或者“抗美派”。两派之间的深刻分歧,对于欧盟现今和未来的一体化进程、对于欧盟的对外政策正在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是西方学界争论已久的议题,并引起美国社会主义和美国工人运动史研究者的关注。美国共产党的历任领袖也经常出现关于"例外论"的言论,其中,美共书记杰·洛夫斯顿还曾因发表过类似言论而被驱逐出党。事实上,洛夫斯顿并不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不存在危机,美国的工人阶级不会进行革命。他的"例外论"是在列宁帝国主义论基础上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情所进行的分析,认为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阶段,工人阶级还不可能起来革命。从根本上说,洛夫斯顿的"例外论"是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美国化"和"布尔什维克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批评布什总统是“牛仔总统”,而忽略了:美国的主流民意就是牛仔精神反映。美国《时代》周刊(2004年12 月27日-2005年1月3日合期)将乔治·布什总统选为2004年年度人物,并将他称为美国革命家(American Revolutionary)。牛仔布什是美国革命家?这位“革命家”如何在选后弥补民意裂缝?换言之,如何在选后取悦美国人民?或者,按照《时代》周刊的说法, 这个“革命家”将如何带着传统民意的政治资本,去开展一场美国革命?  相似文献   

8.
由于一系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没有生下根.美国独特的政党制度,使包括曾经出现的社会主义政党在内的第三政党从来没有在美国政坛上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并使得“社会主义”在美国一直是一个贬义的、异己的、反动的甚至是可怕的字眼.“罗斯福新政”就曾经被攻击为“偷偷摸摸的社会主义”,罗斯福本人也曾被指责为“斯大林分子”.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革命”虽然对国家干预主义有所冲击,但2007年金融危机事实上宣告了里根革命的破产.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虽然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下层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与社会主义几乎毫无关联.无论是罗斯福还是奥巴马,他们奉行的都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9.
伊朗曾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重要盟友。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美伊关系迅速交恶。美国视伊朗为“无赖国家”、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邪恶轴心国家,伊朗也同样视美国为最大的敌人和“大恶魔”。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开始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伊朗核问题突显后,美对伊朗政策日趋强硬,不仅扩大了对伊制裁范围,还以武力相威胁。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重压,伊朗在抗争中寻求外交突破。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01,(11)
没有人相信这一切会发生,但当这一切发生之后,任何人都必须做出反应。因为这一刻的发生,21世纪的世界牌局也许会发生变化。正如这一刻我们过去无法想像,未来的轨迹也许超越我们今天的假想。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消失,无疑具有历史的象征意义。作为20世纪美国神话和资本权力象征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消失,似乎在透露某种特殊的气息:这个不遗余力地推进“美国价值的全球化”的国家,正面对着“全球问题的美国化”的挑战。世界的复杂、多元、包括不可理喻的一面,使得强大的西方国家所设想的全球治理结构,在某些地方、族群和势力那里,正在遭遇残酷的抵抗——在他们那里,宗教、种族、文化认同高于全球化的利益安排。  相似文献   

11.
过去,广东人习惯把美国一带叫“金山”,把远涉重洋去谋生称之为“掘金”,这也许是当年“淘金热”流传下来的说法吧。近年来,能获得一纸护照移居美国,居然也被某些人看作是去“掘金”,因为美国在他们心目中,是遍地黄金的“金山”。到了“金山”,就有遍地黄金可掘吗?某君旅美多年,近日回国探亲,他向我谈到了一些“掘金”的情况。初到“金山”,首先产生的是一种茫然的感觉,每当站在繁华的街头,望着熙来攘往的人流,想到如何尽快地适应环境,立足谋生,很自然地便把自己比作太平洋里的一叶小舟,久久把不住方向。语言障碍是最感头痛的一关。新移民的英语程度千差万别,对于当地流行的“俚语”、  相似文献   

12.
唐小兵 《南风窗》2007,(9):88-88
“革命”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与历史记忆里,似乎总是与血腥、残暴与恐怖联系在一起,或许因为这样一个所谓“告别革命”的去革命化影响,革命的历史面貌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然而至少对中国、法国和俄国来说,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变革的最关键的动力机制,是为其新生政权提供了政治正当  相似文献   

13.
美国推行"普世价值"是以硬实力为后盾,以"软实力"为手段,基本战略逻辑就是从全球化到美国化。其实质是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霸权的表现,是美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是美国图谋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手段。中国应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基本原则,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和发展模式,在对外舆论宣传、对外文化交往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潘光 《国际展望》2011,(3):I0001-I0001
最后去了中东、美国、和中亚,发现到处都在讨论西亚北非正在经历的“暴风骤雨”。有人说那是一场“革命”,也有人说那不过是一系列的“政权改变”,有人赞扬那是反对独裁者的民众运动,但另一些人认为那只是部落之争和精英内斗;理想主义者称走上街头或拿起武器的是没有宗教色彩的、要求民主的“年青一代”,但持怀疑态度的人则认为这些“反叛者”的背后就是宗教极端组织。  相似文献   

15.
美国虽不是亚洲国家,但其注意力从19世纪末起就“不可抗拒地”被吸引到亚太地区。美国的力量和利益已经深入亚洲的各个角落,并有庞大的驻军。但美国朝野有人警告说,美国自“9.11”以后在全球范围大打反恐战争,却忽视了亚洲,美国需要重新审视亚洲地区可能对美国形成的“挑战”,因此近来美国出现“重返亚洲”的呼声。  相似文献   

16.
16岁那年,初中毕业,等待升学。在这节骨眼上,北京闹起来了,开始叫做“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变成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先批判《海瑞罢官》,接着批判“三家村”,广东则批《艺海拾贝》,题目叫做《艺海中的一条响尾蛇》(去年与秦牧老师提起这一段公案,秦老哈哈大笑)。天下革命了,书读不成了,便参加革命。第一个革命行动是去县委“造反”,县委书记亲自接见,小民头一遭见大官,好不得意,好不激动。代表千余革命师生提出一个革命要求:发给每一师生一本革命红宝书。县委书记大叫其苦:僧多粥少,一时无法满足。不过既然来了,总不能空着手回去,这样吧,你们代表,每人一本;再带一点,  相似文献   

17.
转型国家的内在动力和西方国家的外在推动是导致“颜色革命”的基本动因。一旦“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内部发生“骨牌效应”,导致大规模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增大,俄的地缘政治态势也会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反对美国攻伊的多重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一意孤行,坚持发动“倒萨”战争,遭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谴责和反对。在这场大规模的反战活动中,俄罗斯的表现十分引人注目,它坚决反对美国动武,强调伊拉克问题应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加以解决。俄罗斯的主张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伊拉克必须认真执行联合国1441号决议,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二是坚决反对通过外力去推翻萨达姆政权。  相似文献   

19.
身体在不同的历史语境自然会有不同的命运,也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有时,它被当作欲望的深渊,是需要通过道德努力去克制的客体,比如中国古代的功过格就强调对感官欲望的抑制;有时却又成为革命激情的直接来源,“变脸”成破除压迫性社会机制的第一推动力,例如196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运动。在这样一个让人不无迷惑的状况下,如何言说我们的身体成了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也许,关注身体的学者可以从新近在大陆出版的台湾学者黄金麟的著作《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找寻到解脱困窘的蛛丝马迹。按照黄的研究,对于身体的…  相似文献   

20.
一、奥巴马:“华盛顿的政治现状必须要改变”。奥巴马的出现是美国应对国内外重大危机与挑战的标志性事件。其竞选与就任之际,这个国家正期盼改变、渴望新面孔、寻找新的方向。2008年的美国大选,并不是一次“活动”,实质上是一场“拯救美国”和“变革美国”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