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立,加大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早日实现农村的伟大复兴开创天地。本文将探索如何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的就业平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就业权的平等实现,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和探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的平等实现,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存在的现实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权平等实现的法律途径,以此来维护农民劳动就业权的平等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转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劳动力转移进城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以及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快评十二     
新奇和麻木 为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六部委联合颁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 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相似文献   

5.
结合省情全方位创造就业环境 结合省情,全方位扩展就业容量。我省今年将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确定为30万人和560万人,分别比去年提高7%和6%。各市结合实施扩大投资,以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增长,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相似文献   

6.
河南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也居全国首位。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通过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来"稳就业";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扩大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发展适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能有效的实现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商南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局精心布署,扎实安排,抓早动快,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一季度,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92万人,创劳务收入2.61亿元,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首季开门红. 一是扩大就业宣传,引导农民工自主择业.通过商南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播发劳工信息,发放招工简章、招工宣传车下乡等多种途径营造转移就业氛围,传递劳务信息,宣讲亲农惠农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四送"活动.通过外出务工、县内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三种途径,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就业转移,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主要是人力资本障碍、就业市场不完善和社会保障缺乏。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春节将至,农民工年终讨要工资维权的话题又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的紫阳,每年以8万人次的转移就业,年创收超过10亿元,支撑起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效措施,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机遇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策略和建议,期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肖云  郭峰 《行政与法》2004,(12):55-57
培育良好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高其就业能力,保证农民工充分高品质就业是当前我国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建设关键所在,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重庆为例,通过对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的分析并提出相关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与工伤保险是中国城市化建设乃至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采取培训券形式给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补贴,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转移就业竞争力,但在一些地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莫荣 《中国法律》2007,(2):22-23,80-83
中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15.
陈悦 《江淮法治》2012,(16):27-27
延长退休年龄,在为劳动力问题出谋划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中国本身的国情现状。就业压力是人口不断增长的中国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加上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有2400万人,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大约有800万人,而每年城镇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个。  相似文献   

16.
高静 《行政与法》2012,(4):46-49
就业乃民生之本。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再就业人员就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就业人口不断增加,解决就业问题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实施积极的就业战略,完善就业公共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和省份促进就业的先进经验,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己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GDP弹性、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趋缓,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3)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及新兴的服务业将成为吸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去年以来,宣城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监督力度,督促市政府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维护了农村稳定,促成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商南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就业为主旋律,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重点实施五大举措促进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6.34万人(其中:就近就地转移1.8万人),创劳务经济收入9.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5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1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以内;举办创业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400人;发放创业贷款3530万元.  相似文献   

20.
我国20年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讨论,较多关注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少关注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农民工”谤种就业模式具有低地位职业、低技术劳动、流动就业这三个基本特征,氏地位主要形成于先赋的原因;劳动素质低和社会网支持差是低技术劳动的原因;家庭经济选择是就业流动性大的原因。“农民工”就业模式将成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