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法律缺乏独立的品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礼的依附与从属,解析这一原因,需要从礼的内涵、儒家学派的影响以及古代法的实施等多个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子思学派是战国时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但除了子思和子上二人外,学界对子思学派成员的构成尚难达成共识。对相关史料的钩稽,公仪休极可能是子思学派之成员。公仪休的为官之道及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与其弟子们主要讨论了"信",他们从为人立身、与朋友交往、理政治国这三个方面说明了"信"的重要性,揭示了"信"的本质和前提条件;《大学》、《中庸》进一步从信的内在意念去分析"诚",指出了诚意必须明善、明善必须好学这样一条修身之路。儒家的诚信观念主旨在于如何培育诚信主体,实质上是一种道德修养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儒家的诚信观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尊崇儒家传统的国家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首先是日本,接着是韩国、新加坡,最后是中国和越南。于是有人认为,儒家文明最终会战胜其他所有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指路明星”。  相似文献   

5.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6.
十九、孟母训子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儒家学派领军人物孟子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教育,成年娶妻后,母亲仍未放松对他的“监管”力度,她经常利用身边发生的家庭琐事循循善诱地启发、教育儿子,使其在为人处世的各方面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被国人称为"国粹"。  相似文献   

8.
贾舒 《前沿》2010,(9):107-109
"无为而治"是司马迁政治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司马迁被当作道家学派的重要论据之一。但是与"无为而治"的最早提出者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也有关于"无为而治"的儒家学说,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是否承认人有欲,以及在其之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司马迁在其著述中表达的肯定人欲,承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显然与道家是相背离的,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当属儒家。  相似文献   

9.
谢志超 《求索》2013,(2):103-105
中国儒家哲学对美国超验主义的发展和成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内外学界均予以关注与研究。文章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超验主义思想对儒家哲学有关个人与政府的对话关系、社会公平与公正以及政府为政以德等政治观念的借鉴与接受,论证儒家哲学政治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有助于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周天庆 《求索》2007,(5):142-144
关注人的情感是传统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伦理体系的起点、伦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伦理追求等方面。儒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情感培植、体认、强化、疏导机制,强化了它的实践功能,并为人们安身立命确立了根据。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之多,他最得意的弟子叫颜回。有一次,孔子带颜回周游列国,因被误解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整整饿了一个星期。有一天,孔子正在午睡,颜回从外面讨些米来,煮好稀饭后,把手插进锅内大米粥里,然后又把手指放进口中吸吮起来。这些动作被睡醒的孔子看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2.
雷永强 《前沿》2011,(16):10-14
乐教在先秦为儒家所重,其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广博易良”四字从动机论、知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四个维度切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特征。“广”即“广其志意”,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尚志”趣向;“博”即“博学于文”,展示出儒家乐教的致知进路;“易”,取之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教化之方;“良者,善也”,它真实地反映了儒家乐教以“成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明  刘镇江  肖祥敏 《前沿》2009,(4):100-103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应和谐共处,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当前,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人类的情况下,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我们应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张连珍主持8月29日,省政协举行第47期"名人名家讲座",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主持并讲话。本次讲座邀请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以"孟子:人性与道德"为题,对孟子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剖析。讲座旁征博引、内涵丰富、充满智慧,给人启示和帮助。张连珍在主持讲话中指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弘扬,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我  相似文献   

16.
向华 《求索》2013,(9):120-122
儒家文化是以教育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儒家的人文教育,坚持将教育价值定位于“人道”化的社会群体.传统儒家教育理论的目标是励志、养性、修身、启慧、增才,这些对家庭教育是有力的支撑、对学校教育是有益的完善、对社会教育是有为的担当、对宗教教育是有效的填补、对自我教育是有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或“礼”不仅是先秦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刑事政策的指导原则。先秦儒家在司法方面也体现了“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司法公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治国方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社会和谐。儒家的治国之道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效防治犯罪。在犯罪的防治对策上,儒家并不主张单纯诉诸法律手段,而是强调运用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犯罪。  相似文献   

18.
儒家德性论     
中华文化的道德智慧集中在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儒家道德文化实际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后经孟子、荀子发展而成的原生形态的思想体系;另一种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被意识形态化、世俗化的儒家思想。在此我们论述儒家德性论当然尽可能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原生形态中领悟道德智慧,提炼思想精华。儒家德性论内容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个层面的解读,本文仅就儒家德性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20.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