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早期他曾与中国共产党同生死,对中国革命作出过很大贡献;后期他又与国民党为伍,背叛了共产党和革命;最终又遭遗弃。关于张国焘的传记,80年代曾出版过成仿吾的《记叛徒张国焘》、于吉楠的《张国焘其人》与《张国焘和<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与党中央就下一步的战略方针发生了分歧:党中央主张北上,张国焘主张西进。张国焘率左路军抵达阿坝后,拒绝北上,后率左路军南下,于同年10月另立中央。张国焘的分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分裂。毛泽东甚至作了被敌人打散、最后到白区做工作的打算。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张国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李大钊则是北大有名的教授、图书馆主任。他们同是北京共产党小组的创始人,又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对于张国焘来说,李大钊无疑堪称恩师与引路人。但张国焘在1924年被反动军阀政府逮捕后,却出卖了李大钊。由于张国焘隐瞒了这段历史,所以直至1927年4月英勇牺牲,李大钊也不知道他所信任的学生曾经出卖过他。 张国焘1916年进入北大学习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3年后刚刚归国。1917年11月,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翌年1月,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张国焘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读到李大钊的文章时,还不认  相似文献   

4.
少华 《党史文苑》2014,(8):19-25
张国焘的"离间术" 1935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增补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成员。 毛泽东此举,主要是为了解决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统一指挥问题,毕竟红四方面军拥有8万人马,需要通过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三巨头,特别是张国焘去指挥。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昌浩是张国焘的坚定支持 者。其实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 期,在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上,陈昌浩并不支持张国 焘,而是支持总指挥徐向前。 陈昌浩是张国焘的坚定支持者,但并非 在所有问题上都与张国焘保持一致 1930年11月,经共产国际批准,陈昌浩结束了在 莫斯科的3年留学生涯,启程回国。回国伊始的陈昌浩 被派到鄂豫皖苏区,此后他开始了和张国焘恩恩怨怨 的共事经历。  相似文献   

6.
许世友原先最服张国焘许世友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胆大心细、富于机变。他早年一直在四方面军,张国焘来鄂豫皖之后,曾中生、许继慎等人对张国焘的许多做法都很不满,他们曾经召集过包括许世友在内的一些人开会,议论张国焘,许世友不发言,后来一定让他说,他就说:“张是中央的代表,反对他不是反对中央吗?中央不比我们高明?”这个会议后来被张国焘定义为“反党”,而许世友这个讲话却大受张国焘的欢迎,以后,张国焘对许世友大加提拔,成为四方面军的主将之一,名次在王树声之前。许世友后来和老人回忆的时候说:“那时候,我是无门无派,我就是觉得当兵打…  相似文献   

7.
译电员将一份急电送到李克农手中,他大吃一惊 张国焘趁周副主席与别人谈话,抽身逃跑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警卫战士几乎全部出动,也没见张国焘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第一次相遇1919年,北京大学的广大进步师生因不满巴黎和会,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年轻气盛的张国焘是这次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当时,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他对思想进步的张国焘很器重。这天,张国焘来拜访李大钊,正巧毛泽东也在这里,李大钊忙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张特立,张国焘同志。"  相似文献   

9.
苗体君 《党史博采》2011,(11):44-48
张国焘字恺荫,又名特立,他的俄文名字叫阿莫索夫。1979年12月3日清晨5时,82岁的张国焘客死在了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一家老人病院里,关于张国焘的死因也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的,因为张国焘79岁就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二是冻死的,因为张国焘住的老人病院条件较差,夜间被子掉在地上又无法喊人拣起来,他自己又无法拾起来就被冻死了。  相似文献   

10.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4,(10):23-25
正以张闻天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一致严肃严厉追究张国焘对西路军的责任,苏联与蒋介石因此松了口气,国共和谈得以顺利进行,更使得中共中央能够继续保持与苏联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西安事变余波未消,中共中央突然开始了对张国焘的批判。中共中央的警惕要理解对张国焘的批判,首先就必须研究当时中共中央究竟有没有已经意识到苏联在西路军与西安事变中的叵测心怀。答案是肯定的,事实证据如下:其一,中共中央到陕北后派邓发出使  相似文献   

11.
尹家民 《湘潮》2010,(2):4-8
<正>反常之举:红军总政委攻击总司令沙窝会议后,红军总司令朱德和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告别了多年并肩战斗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始与张国焘共事。张国焘爱摆架子,经常披着一件雨衣,走到哪里都  相似文献   

12.
正张国焘的"离间术"1935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增补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成员。毛泽东此举,主要是为了解决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统一指挥问题,毕竟红四方面军拥有8万人马,需要通过张国焘、陈昌浩、徐向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对张国焘问题的处理.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一连发了四五个文件,这在党的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文件主要有:1935年9月12日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1936年1月22日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1937年3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1938年4月1815I的《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以及1938年4月19日的《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这几个文件,虽然从名称上看大同小异.有些接近.但其背景、内容和措辞却大相径庭,体现了中央处理张国焘问题的谨慎负责态度和高超政治智慧。现根据相关材料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4.
李响  韩璐 《党建文汇》2011,(7):43-43
许世友曾说:“党内除了主席,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而在毛泽东的记忆中,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刻。任何一本中共党史,都跳不过张国焘这个名字,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和错误都无比鲜明。有文章用A面和B面来解读他的一生,但很久以来他在中共党史上最显著的标签是:叛徒。随着近些年档案资料的不断公布、  相似文献   

15.
这是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之一。1935年9月,红军长征跨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抵达阿坝和巴西地区。这时,张国焘却再次要红军改变行程,重新南下。自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来,张国焘依恃自己人多枪众,屡次想使中央红军改变北上方针。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开会再次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9月初,张国焘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这一天,张国焘亲笔写了一张条子给毛泽东的机要文书孙开楚,并派自己的机要秘书前来借阅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沙窝召开会  相似文献   

16.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自己在1924年被捕后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地与敌人斗争,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张国焘历史上的两次变节》将为你揭开这一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7.
《湘潮》1986,(11)
红军长征时,我二十五岁,在红五军团任参谋长。部队到达四川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师时,在是否北上的问题上,张国焘与党中央发生了严重意见分岐。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大搞分裂活动,不赞成北上,主张到新疆去,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路军的问题,在1937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中已作结论:"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的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这个结论是客观公正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9.
1935年6月,长征中的红一、四方面军会师。7月,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9月,张国焘执意率部南下,10月,公然宣布另立"中央"。毛泽东巧妙应对,率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却因密码留在张国焘手上,导致中共中央与红二、六军团失去联系。半年后,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六军团领导人贺龙和任弼时接到中共中央的明码电报。为了核实电报的真实性,贺龙和任弼时用密码复核。结果,复核电报落到了张国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07,(8)
叶剑英在长征途中将张国焘企图危害和分裂党中央、红军的密电送给毛泽东一事,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张国焘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叶剑英一生为党为人民立下的一大功绩。对于这件事的经过,中央和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