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北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2.
纳卡问题在外高加索格局中是一个核心的冲突问题。冲突的由来是历史上沙俄帝国 占领卡拉巴赫后实行的种族地缘政治战略,帝俄政府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 从而埋下了日后冲突的根源。苏联解体后,虽然国际社会参与调解冲突,提出了多种方案,但纳卡 问题迄今毫无进展。纳卡问题的存在对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双方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是战后国际关系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两极体系中一极的“坍塌”使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世界地缘政治结构中,俄罗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俄罗斯地缘战略的走向如何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状况苏联解体造成了自莫斯科公国对外扩张以来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逆向地缘政治变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俄罗斯自身遭受严重削弱,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从苏联解体至今,俄的GDP已下降一半以上,工业生产下降70…  相似文献   

4.
正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解体,但苏联留下的思想理论遗产,并没有定论。苏联解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而且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和国际战略格局,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沉重的。苏联解体是人文科学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世纪难题,因为它涉及国际共运的兴衰浮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自苏联解体以来,中国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研究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其中传统经济理论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苏联解体了,但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仍然存在,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传统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的激烈博弈。苏联将能源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6.
苏联自成立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里,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发展缓慢,只是依托共产国际才对拉关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二战爆发后,苏拉关系发展迅速。二战结束后,大多数拉美国家与苏联建立了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在全球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发展国家间关系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但受制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及为了压制本国共产主义势力的上升,20世纪50年代末大多数拉美国家相继与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六七十年代苏拉关系才逐步得到恢复。在拉美地区,苏联以古巴和尼加拉瓜为依托,积极介入拉美地区事务。苏拉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表明,苏联对拉美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其全球战略也缺乏牢固根基。苏联错失了在拉美地区提高影响力的良机,试图以经济手段维系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使苏联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古巴进行军事冒险活动也未能取得成功。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经济利益是维系苏拉关系稳定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7.
苏芬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而置芬兰国家主权利益于不顾,主动挑起的一场先发制人的侵略战争,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的表现。美国介入苏芬战争有其政治、经济以及政治文化上的根源,美国针对苏联提出"道义上的禁运",使两国贸易关系受到很大冲击。  相似文献   

8.
论述拉丁美洲国际关系方面的书,大多是叙述关于美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的。古巴和苏联结盟后,也出版了一些关于苏联和拉丁美洲关系的书。但是,拉丁美洲在世界政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拉丁美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如何?拉丁美洲和苏联、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关系又是怎么样?G·P·阿特金斯的《国际政治体系中的拉丁美  相似文献   

9.
在从议行合一政体向三权分立政体的转变中,原有政权形式开始逐步瓦解直至崩溃是政治转轨的启动阶段。旧的政治体制的历史局限性是政治转轨的根本历史因素,对于俄罗斯的政治转轨而言,苏联政治体制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弊端是俄罗斯政治转轨的根本历史因素;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的改革则是政治转轨的直接历史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过程中,苏维埃制度逐步瓦解,这标志着俄罗斯政治转轨开始启动。研究俄罗斯政治转轨的历史因素,核心就是探讨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的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对俄罗斯政治转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标志,建国近70年的苏联解体了。十多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东西方学者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且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对外关系上的霸权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联邦制不适合国情及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施压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苏联领导层决策不当造成的后…  相似文献   

11.
冷战以来苏联与巴西的关系经历了建交→断交→复交的曲折过程:1945年苏联与巴西建立了外交关系,1947年巴西断绝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1961年巴西恢复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国关系从有限接触迈向务实合作.苏联与巴西断绝外交关系后,双方仍偶尔发生接触,但仅局限于经贸领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与巴西的关系有所改善,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的趋势凸显.究其原因:一是国际舞台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巴西同美国的关系出现恶化;二是经济形势的恶化迫使巴西政府加强与苏联的关系.冷战结束以后,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经历短暂挫折后恢复了与巴西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组织等领域的互信和合作,两国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苏联的苏维埃制度自十月革命胜利以来,在70余年的历程中,不断有所变革。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来,苏维埃制度又有新的发展。1989年5月建立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今年3月又设立了总统职位。苏联政治体制的变革是苏联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二次大战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政治斗争的内容和性质,揭示了战后苏联政治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并且对战后苏联政治斗争中显现出来的改革趋向及其命运作出分析,从而得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有效地推进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后苏联空间是伴随苏联解体出现的一个单独的地缘政治区域,呈现出"一大多小""一强多弱"结构.在俄罗斯主导下,各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军事上建立了紧密联系.该地区构成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和战略发展空间,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传统利益区"和"切身利益区",对俄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同时美欧对后苏联空间的介入与影响日益增强,极大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使俄在该地区的政策实施受到掣肘.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积极发展以俄罗斯为主导的依靠独联体、俄白联盟国家、集体安全条约及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尽管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后苏联空间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先方向这一原则不会改变.后苏联空间是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5.
苏联入侵阿富汗已三年半,当前军事斗争仍处于僵持状态。但去年以来,特别是去年11月苏联新领导安德罗波夫上台以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活动增加。西方舆论普遍认为,政治解决“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当前阿富汗形势究竟如何?军事斗争和“政治解决”仍面临哪些问题?均为各方所关注,本文试就此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16.
"布拉格之春"这一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事件与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的改革及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同根同源,都是冲击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尝试."布拉格之春"及苏联的出兵镇压对苏联内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苏联反改革力量占了优势,停止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它还使得苏联由"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走向了勃列日涅夫的个人集权政治;同时,它使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走向全面保守,空洞的意识形态宣传代替了理论上的探索.苏联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是苏联走向全面停滞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中亚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解体前,国外学术界对中亚地区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学、人类学、东方学和突厥学等范畴内;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进入世界政治舞台,开始引起国外学者尤其是国际政治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推出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后,俄不仅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库,也沿袭了苏联的核战略。核战略的核心是核遏制。现在俄推行现实遏制战略,其目标是提高核武器在国家政治、安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核遏制力度。近期,俄会继续推行这一战略,以捍卫其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9.
苏联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民族等的原因外,本文认为,肇始于斯大林沙文主义外交而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霸权主义对外战略,在苏联剧变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具体反映在苏联不堪重负的国力资源、超出实力的国际角色定位、错位的外交意识形态和失衡的外交决策机制上,因此,对外战略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苏联剧变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拉关系的变化和苏联对拉美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随着苏联国内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和“新思维”的提出,苏联制定了对第三世界的新战略,对拉美的政策作了明显的调整,苏拉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在对战后苏拉关系的发展作简要概述后,将着重探讨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对拉美政策的调整和苏拉关系的新变化。战后苏拉关系的发展变化拉丁美洲历来是美国的后院,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后方。苏联在二次大战前同拉美国家交往很少,影响甚微。当时,同苏联建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