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勇刚 《求索》2010,(2):183-185
皮埃尔·布尔迪厄运用社会学分析方法辨识出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三种趣味,并认为趣味区分与阶级区分相对应。他使用文化资本与惯习等核心概念揭示了隐藏在这种区分背后的生产与运作规律。约翰·菲斯克在他的大众文化研究中通过巧妙借鉴或误读布尔迪厄的区分理论,运用符号学分析构建了独特的大众文化理论。分析方法的不同以及在对待体制问题上的极端态度最终导致了他们迥乎不同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
郭继萍  张光映 《传承》2014,(7):70-7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的科学内涵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今天的大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地理解并借鉴这一思想,有助于大众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新时期大众文化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创立更符合大众价值利益取向的新型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不同需求,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邹桥 《青年探索》2014,(4):89-92
高校共青团的发展面临着文化冲突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文化代沟、文化贫血和文化距离上。文化代沟表现为传统文化供给与现代文化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文化贫血表现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价值冲击,高校共青团价值土壤稀薄;文化距离表现为高校共青团的行政化、工具化,共青团系统分化出中心文化与半边缘、边缘文化,团的青年基础弱化。高校共青团的科学发展,客观要求共青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互喻;要求共青团大众文化精英化、精英文化大众化;要求共青团去行政化、去工具化,建设服务型团组织。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各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对精英文化构成了有力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大众文化的优势与缺陷入手 ,论述了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进行整合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并指出我国应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嘉  于冬 《前沿》2004,(7):173-176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已经对社会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和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析 ,并试图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出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的大变动,改变了人们以往恒定不变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需求,以市场运作为主要机制的大众文化生产方式,重构了既有的文化一体化形态,它既以满足大众文化需要作为目标,同时又以新的文化内容再造、改变、引导了大众和社会的文化趣味及追求。因此,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在90年代已经形成。主流文化虽然以权威的形式不断强化并向社会发出询唤,但多样化的倡导同时也为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合法性的依  相似文献   

7.
邓名瑛 《求索》2011,(8):109-110,11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的精神生活构建一个"意义世界"。文化与价值观紧密相联,负载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迅猛,但其良莠混杂的状况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也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8.
顾成林 《前沿》2013,(14):140-142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变得息息相关。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虽不能精确计量,但我们仍能通过考察精神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衡量当前大众文化时代精神生活质量的发展现状,并以问题为依据提出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众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中"一元指导"和"层次需求"、"文化交流"与"文化主权"、"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文化领域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然而,对大众文化的界定问题;对大众文化的正面及负面作用的评价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对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等,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官兵需求的不断拓展,大众文化悄然走进军营,对官兵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此,军队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认清形势,认真研究大众文化对官兵影响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已历时近一个世纪 ,经历了利维斯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大众文化研究、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霍尔的“新霸权主义”和费斯克的“文化经济”四个阶段。近期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中又出现了一股新的“民粹主义”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当务之急——走出“娱乐至死”的文化陷阱与精神沙化,重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道统与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4.
李朝阳 《前沿》2011,(3):191-194
由于大众文化信奉快乐哲学,其文本相对通俗易懂甚至肤浅平庸,而这和当下整个社会对文化类型的取向和好感又是一致的,故而大众文化在当下成为霸权文化。然而,随着大众的文化民主意识不断加强,大众文化呈现出某种悖论并因此具备某种自我解构的态势。其中,先锋性的加强将是大众文化在未来的内容和形态上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已经成长为今天的重要文化力量,对大众文化现象的研究,不仅得到了学界的关注,而且也开始进入主流视野之中,得到官方的关注和重视。那么我们该如何推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我认为,以下三个维度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萌 《传承》2011,(23):42-43,67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就要对两者进行合理的建构,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走出这种困境,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及台湾文坛的因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 文学的发展既受内系统的支配,也受外系统的制约,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尤为直接。 80年代台湾文化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大众文化的流行,或者说对大众文化的追求,已跃登为这一时代主要的文化价值;而这是与资讯时代的来临、工商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休闲消费需求的强盛紧密相关的。大众文化在外部形态上为工业化的文化产品,具有规格化、大量化、快速化和拟似个性的特征。它倚重于传播媒体强大的复制传播功能,不分阶  相似文献   

18.
罗小青 《前沿》2010,(1):163-165
大众文化场是个意义的张力场,我们反对非此即彼的论断和文化态度。最客观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是把大众文化看做个充满张力的场域,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大众文化时使大众文化场保持开放的向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文化还归其真实面目和本真性。如果选择了一个向度而忽视了另一个向度,必然导致另一个片面性。文化研究就是要如何把两种对立的大众文化观即批判论与赞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其间寻找必要的张力,而不使文化研究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它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传统格局,促进了文化体系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模塑了国民的现代品性,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然而,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不足与缺陷: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庸俗化、商业化、过度技术化倾向,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疏离化倾向,与文化大众的真正需求相脱节的倾向以及价值取向上的紊乱等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素质全面提升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文化大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是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思想工作》2007,(11):27-27
王琪在《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媒介文化的媚俗倾向遭到社会各界的讨伐。减少媒介文化的负面影响,提升媒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人”与受众两方面的素养构成.但更重要的则在于媒介自身。为达到提升媒介文化品位之目的.应从精神守望、媒介自觉、正视多层次大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努力。只有提升媒介素养.才能达到提升媒介文化之目的。就传播形式而言.娱乐是媒介文化的一大优势。而面临社会转型.娱乐与思索孰重孰轻?是一个不需要深入解答的问题。社会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昭示了不同的需求.而满足这些需求应首先兼顾多元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