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苏联国家进出口贸易管理局西伯利亚部是强化与外蒙古贸易联系的最重要和最大的苏联贸易组织之一。它在外蒙古市场上的活动不仅使西伯利亚地区加强了与外蒙古的贸易联系,而且也使苏联在外蒙古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这对后来苏联垄断外蒙古市场、排挤中国内地商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雷 《南亚研究季刊》2012,(1):106-108,6
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从独立前的"殖民主义现代化模式"到从独立后的"以苏联模式为参照的混合模式",再到经济改革以来"自由主义混合模式",印度的现代化模式经历了深刻调整,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完善对于印度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印度独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现代化道路上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罗名制”,从产生到最终被取消,其间经历了将近70年。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苏联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逐渐集中相一致的,其形成和确立又是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同步的。实际上,苏联的“罗名制”就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苏联“罗名制,,的特点既有斯大林模式的共性内容,也有其独特的方面。“罗名制”的形成与确立并被固定化,给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可以说,虽然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罗名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后果无疑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苏联发布了1945年11月20日与1946年1月20日两个恢复中国俄侨国籍令,以彻底解决中国俄侨问题。苏联恢复俄侨国籍的多重目的及其在解决俄侨问题上的一系列不正当做法,直接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及国民党自身利益的重大威胁与损害。为此,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尽量予苏联以合作和便利的同时,进行了暗中的抵制与反击。然而,弱势的国际地位和“恐苏助共”的致命伤,使其抵制与反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作用不大。苏联恢复中国俄侨国籍的目的基本达到。中、苏双方围绕以苏联恢复俄侨国籍为中心的中国俄侨问题而展开的交涉和斗争,是该时期双方关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时间匆匆,苏联剧变已有10年。这些年来,国内外从事苏联问题研究的学者,对20世纪历史上这一最重大事件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人们苦思冥想,辛勤探索,想要悟出个究竟。特别是从1996年我国领导人一再提出要研究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之后,学者们在拓宽研究视角的同时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探索苏联剧变的主导因素问题上。我早在1989年8月,当波兰等六个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后就提出,这些国家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就是说,斯大林模式弊病太多,历次改革又遭失败,从而到后来,这种体制走入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后来,我一直从体制这个角度研究苏联剧变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联模式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一般地论述了它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这种模式是如何在中国“安家落户”的。本文的主旨是要说明,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国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7.
自由市场与西方民主是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两个主要制度依托。如果说冷战时期存在着苏联模式与西方模式两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话,那么,苏联的解体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历史终结,而美国主导的西方模式随之似乎成了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中国和俄罗斯在19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俄罗斯一开始就将美国式民主和自由市场作为其经济政治转型的目标模式,中国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下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与改进。20年后,这一历史进程的结果已经显现,以市场化为目标的中俄经济政治转型走向了不同于美国模式、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与之背道而驰的经济政治体制——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与非西方式民主。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可能是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值得研究的内容之一。中苏关系不仅对世界与中国影响巨大,也极富戏剧性。在短短20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两国就从结盟到亲如兄弟,又反目成仇以至兵戎相见。中苏关系的这种重要性与戏剧性,使得探讨中苏关系具有双重反思意义:第一,反思中苏关系,可为当前如何协调中国外交与与内政提供极为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早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经历了曲折多变的过程。其特点是经济渗透性的掠夺贸易和不等价交换。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东北的中苏边境曾开展活跃的边境集市贸易。建国前夕,中国东北与苏联的边境贸易对巩固东北解放区,繁荣东北解放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自17世纪中俄两国成为邻居以来,中俄关系在中俄两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中都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更是成了中俄和中苏外交交涉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在中苏两国75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中,东段边界线(即中国东北与苏联的共同边界线)达4300多公里,占57%。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联邦的边界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段。因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一直是中俄两国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的研究经历了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在20世纪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既经历过凯歌行进的辉煌胜利,又遭到过令人痛心的重大挫折。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期处于从理论变为现实并从一国向多国发展的时期,那么它在20世纪下半期则进入改革的探索时期。十月革命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苏联在不长的时间内,把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沙皇俄国改造成一个具有强大的工业、农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人阶级获得很高的政治地位、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成就是不能否定的。但是,  相似文献   

12.
巴西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初苏联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享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巴共产生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影响。本文旨在探究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巴共的意识形态影响。文章以中巴两国不同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梳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拉丁美洲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中国革命对巴西共产党的历史影响体现在革命统一战线的示范效应、社会主义探索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模范作用。中苏论战时期,巴共内部产生了分歧与斗争,重组后的巴共成为第一个在中苏分裂中站队的共产党。1964年,巴西爆发军事政变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对巴共政治斗争战略的调整及游击队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巴共与中国共产党重新建立了联系,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汲取经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巴共的意识形态影响主要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使原来苏联的疆域上出现了15个新兴国家(其中12个为独联体国家),使与中国有共同陆路边界的国家由12个增加到15个,同时也使相关国家面临新的安全环境。1991年12月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开始探索建立一种新型安全关系模式——合作安全关系。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有关国家在边境地区各自裁减军事力量并在边境地区建立相互信任;其二是有关国家在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划分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苏联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基于对国际形势、时代主题以及自身安全威胁的思考,苏联着手发展海军力量;而随着海军实力的发展,苏联又逐步由被动防御走向主动防御,海洋战略也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进攻;在进攻性海洋战略的牵引下,苏联又进一步加强远洋海军的建设,同美国在全世界进行角逐,缓解苏联本土战略压力,强化了苏联的国家安全。以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为核心的苏联海权由于缺乏经济动力的支撑后劲不足,且消耗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而得不到补偿,使其本身成为纯粹的消费者,一旦国力衰落,其衰落就变得不可避免。作为一个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的大国,中国很有必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建设与国力和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海权。  相似文献   

15.
苏共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促进了苏联文化的繁荣。然而由于在斯大林时期,却逐渐形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这一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统治了苏联近六十年之久,它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其历史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在众多与朝鲜战争有关的国际因素中,苏联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从苏联与朝鲜战争这样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看法:(1)苏联是朝鲜分裂的始作俑者之一,而朝鲜的分裂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朝鲜战争;(2)北朝鲜首先发动的军事进攻,事先得到了苏联的认可和支持;(3)中国出兵朝鲜承受了来自苏联施加的一些压力;(4)苏联空军的秘密参战,意味着苏联事实上参加了朝鲜战争;(5)苏联对朝鲜停战的实现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苏联虽然没有公开参加朝鲜战争,但在战争的缘起、爆发、进程和结束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战争的后果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是直接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阐发的,但它应当被看作是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后所得出的真理性结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考察苏联兴亡的历程可以看出:当苏联共产党比较好地坚持、贯彻了"三个代表"的时候,苏联就兴起、壮大;而当苏联共产党对"三个代表"坚持得不好、贯彻得不力、甚至出现背离的时候,苏联便趋向衰落、走向灭亡.换言之,由于在实践"三个代表"方面苏联共产党有始无终,有头无尾,致使苏联先兴后亡.  相似文献   

18.
苏联模式具有很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并排除一切可能给模式自身所带来的内部和外部的破坏性因素.苏联模式最初具有很高的效率,这证明中央超级集权模式高效率的时段性.但苏联模式的功效因自身因素所限会自动产生递减规律.苏联模式自身产生无组织力量--恶性膨胀的官僚特权集团和腐败,这就使模式自身不断受到无组织力量的侵蚀和损害.长期以来,苏联官僚特权集团将苏联模式作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好载体.苏联模式自身超级稳定系统的存在使得改革苏联模式的每一次局部性尝试都归于失败.改革苏联模式不仅具有很大的理论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苏联不是因为搞了社会主义而亡党亡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苏联模式的失败根本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在20世纪,苏联所出现的三个意外说明一个最重要问题,即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落后的苏联在俄国革命后,一步步地变成世界强国并成为世界两霸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行了斯大林式的赶超战略,但苏联模式带有制度性和根本性的弊端使得苏联后来不断衰落并最后垮台。中国的和平崛起尽管与苏联的强国政策有根本的区别,仍应从这个进程中吸取教训。要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主要立足于自己而不是经济军事扩张,中国的高速发展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对每个大国来说,周边地区在其国际战略布局中都具有特殊重要性。大国普遍投入较大资源来经营周边,但其周边战略呈现不同模式,其周边战略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对大国周边战略进行比较分析时,面临备选案例数量有限,大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存在差异,以及不同周边战略实施时间长短不同等方面的制约。为增强大国周边战略案例的可比性,从较少的案例中获得较多启发,本文选取三个案例,分别是冷战时期苏联的周边战略、20世纪以来美国的周边战略,以及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周边战略,从大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关系格局、大国处理周边关系时对强制手段的使用、大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制度化水平,以及大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苏联、美国和中国的周边战略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周边战略模式,分别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产生不同的战略效果。对大国周边战略的对比分析,有助于为中国周边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