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爱的读者朋友:在上一期,本刊《本期话题》栏目以"社会管理创新与农村征地冲突治理"为关注点,邀请祝天智、楚德江、谭术魁、齐睿、孙召鹏、杨侠六位专家共同进行探讨。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祝天智副教授认为,农村征地冲突,其直接和表层原因在于征地制度的缺陷,而其间接和深层原因则在于离散型的社会管理方式,因此,必须在改革征地制度的同时,构建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征  相似文献   

2.
公正视域的农村征地冲突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产权制度与征地制度改革的非协调性,引发了征地过程中的公正问题,即公正参照系的分歧以及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双重缺失.这些公正问题不仅极易引发冲突,而且使冲突治理陷入困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效治理农村征地冲突,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型征地制度,确立统一公正的征地标准,提高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公正程度,确保征地过程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薄弱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根源.农村社会管理薄弱的原因包括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重经济而轻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等.通过在涉地利益协调与表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化、农村应急管理、舆论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构建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预防机制和预警机制,重构其处置机制,打造科学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4.
孙召鹏  杨侠 《团结》2013,(3):44-47
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当前,个别地区农村征用土地程序不规范、收益分配不透明、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不到位.导致农村征地冲突事件急剧增多,呈现出了对抗性和规模性的特征,农村土地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探究引发农村征地冲突的社会管理问题和原因.探索化解农村土地冲突的方法和手段,对于综合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与用地单位之间矛盾冲突的发生频度、激烈程度和破坏烈度都不亚于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现行征地制度下双方的利益边界、权利边界和行动边界都模糊不清,这既是双方冲突的深层诱因,也是此类冲突极难治理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对征地制度的深度改革,赋予双方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构建双方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平等的直接交易机制,设定双方之间合理的利益边界、明晰的权利边界和清晰的行动边界,是预防和化解此类冲突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管理薄弱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涉地利益协调的低效是其源头诱因,社会保障的缺失触及了失地农民"生存伦理",失地农民的原子化是此类事件的社会组织管理原因,户籍的阻隔导致失地农民游民化,刚性维稳体制造成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悖论,失地农民心理关怀缺失是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心理管理根源。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失地农民现象不可避免;而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尤其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是造成失地农民失利和政府超限征地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特别是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谭术魁  齐睿 《团结》2013,(3):41-43
近年来频繁暴发的征地冲突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目前,中国的征地冲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覆盖面广,除西藏外,我国内地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有发生;二是频率高,近5年有报道的征地冲突每年都超200次,而且数量急剧增长,而一些省份的内部统计资料显示,实际发生的征地冲突数量还远超此数;三是后果严重,屡屡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农村纠纷调解制度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制度。目前,该制度在功能定位、调解方式、受理纠纷范围等方面尚存缺陷。并且,由于保障不足,实施纠纷调解常常与基层治理其他工作的开展存在冲突。因此,应该从制度的自身建设、实施过程以及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农村纠纷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0.
大国治理的基石在基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各地陆续进行城市基层管理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缺陷:在范畴上,基层管理被狭隘地界定在社区层面;在结构上,存在"强政府弱社会、党的作用未摆正"的误区;在机制上,存在"社会管理行政化"和"服务外包简单化"的局限。由于理论预设与现实环境的非对称性,城市基层管理凸显出"主观减负与长期增压、小政府主张与弱社会现实、赋权社会与权力回旋"等三重悖论。总体而言,当前的城市基层管理改革凸显出"问题导向"的特征,未触及治理的根本,特别是在社会赋权方面缺乏战略布局。未来改革的出路在于:跳出社区谈基层,做好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衔接;培育社会力量、摆正政党位置,完善基层管理的结构;正视赋权社会,推动城市基层管理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成为许多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中国农村征地制度亟须改革。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下产生的新问题,使"农村社会治理"一直备受政府决策层和学术界的关注。《公共管理学报》一直鼓励深度接触农村实际问题的学者和实践者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切实的探讨,为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繁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本期专题选择了三篇有关文章,沿着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线索解读了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第一篇文章探讨了目前农村社会的现实焦点问题"征地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其治理",第二篇文章分析了一种常见的"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  相似文献   

13.
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政府兜底"现象的内涵、路径与逻辑。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政府作为第三方对社会冲突各方进行调解时,为尽快化解冲突而对冲突方作出补偿,是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的常见现象。研究发现,冲突各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通过不断"闹大"将社会冲突转变为政府要立马解决的政治事件是政府兜底的前提,而"兜底"则是在现有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总体约束下,作为理性人的政府及其主要官员作出的理性选择。尽管"政府兜底"在短时期内使社会冲突得以化解、社会秩序重新恢复,保障了农民的某些权益,但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后果。政府应在社会冲突管理中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社会冲突,提高社会冲突管理的制度化水平,避免丧失原则和底线的随意兜底。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农村民主亿进程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凸显,影响了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影响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而根源就在于农村社会利益的分化.解决利益分化必须实现村民自治过程中的经济整合、制度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整合.  相似文献   

15.
当前征地中存在土地利益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双重失调:分配过程失调主要表现为分配过程的灰色化和无序化;分配结果失调既表现为土地利益初次分配的失衡,又表现为土地利益再分配的不公。利益协调机制陈旧、再分配机制过时和矛盾化解机制乏力是土地利益关系失调的深层根源。因此,加快征地制度综合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利益协调机制、土地利益再分配机制和纠纷化解机制,是确保土地利益关系协调和农村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对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不管是从效率性或是从公平性的角度来看,都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决策机制、监管机制及权责机制等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农民抗争事件的分析已经形成了多种解释框架,但却不同程度忽略了对事件发生过程中冲突背景的分析与探索,对征地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演化解释力度不足。通过三组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发现,征地类群体性事件是一个从冲突积累到冲突激化再到冲突缓解的过程,其中利益损益是主要的诱发和累积因素,基层政府、企业与农民面对冲突时的应对策略和互动方式是决定冲突强度和走向的关键变量,制度压力则贯穿始终。针对冲突的演化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主要激化因素,需要将短期性的策略组合和长期性的制度安排相结合。制度层面的措施着力于解决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非制度(策略)层面的措施则侧重解决冲突过程特别是激化阶段的问题,在面对冲突扩大时,需要采取理性的退让策略和合作策略,避免激化策略和对抗策略。这一分析模型对今后治理农村征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征地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回顾了我国征地制度演变的历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征地制度暴露出为数不少的急需改革与调整的新问题及其原因。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征地制度改革的要求,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通过集体自有模式和土地所有权入股模式来实现农地的所有权价值和使用权价值,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实现征地制度的最终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征地补偿机制理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以地方政府垄断经营土地一级市场,征地按土地的原用途补偿为两大基本特征,从而构成了土地管理上的利益驱动,并与兼顾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征地补偿存在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征地与所有非农建设都要征地之间、土地补偿的低偿性与土地价值增值性之间、征地主体地位的强势性与农民利益保护脆弱性之间、征地建设谋发展与让被征地者分享发展成果之间等深层矛盾。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必须实行制度创新,从改革地方政府征地绩效评估机制入手,解决征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5)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并在实际征地中引发一系列社会法律问题。对这种制度的改革,除单纯提高补偿标准之外,更需关注土地的可增值性,关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立足国内征地补偿标准现状,尝试将原本的土地物质产出转化为长远的财产性收益,并借助国内相关的试点、有关学者的理论,最终确定土地的未来利益应作为征地补偿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