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丽 《前沿》2007,(10):121-124
德育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为、为人和由人三方面的统一,简言之,德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但是,在现实的高校德育中,德育目的的功利化、德育过程的单一化及德育内容的符合化都说明了"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造成高校人本德育确立、实施、发展等的困扰。  相似文献   

2.
社会德育活动是全方位的终身性活动,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德育活动的核心目标,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要使社会德育活动能全面深入并有效地开展下去,当下社会德育活动构建应把握的基点应是:以人为本、活动和交往、与时俱进、效应值.  相似文献   

3.
论树立德育生态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运喜 《前沿》2010,(5):120-124
德育生态理念,就是德育工作者要从维护和促进人我关系、物我关系的和谐出发,建构科学的德育生态系统,维持德育系统的自我平衡。德育生态理念是一种先进的德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理念、和谐理念、自然理念、发展理念等。树立德育生态理念,有利于克服传统德育的非生态性,遵循人的道德养成发展规律,发挥德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环境的育人功能。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主体地位和道德自主权,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营造鼓励竞争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关注技校学生的"情感问题",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现代德育的核心"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道德体验和道德行动,我认为师生间的情感融合程度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决定着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决定着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刘传祥 《青年论坛》2006,1(4):129-131
"以人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的主体性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文化人”假设的理论等充分显示大学德育创新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当前大学德育弱效的原因有德育价值不可选择、德育内容远离生活、德育过程缺乏沟通、德育评价简单划一等。因此大学德育创新的原则策略在于坚持发展性原则,促进德育目标的重申与反思;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德育内容的整合与选择;坚持互动性原则,重视德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坚持规范性原则,追求德育评价的优化和实效。  相似文献   

7.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同时存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之中。德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但却并不孤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制约、决定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德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到德育活动中,规定着德育活动的价值诉求。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迄今大致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与和谐自然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契合,德育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神性化德育"、"物性化德育"和"人性化德育"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8.
沈国兴 《传承》2008,(14):26-27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个惨烈的场面让我们无法接受,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场面又让我们难以忘怀。党和人民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出发,来说明以人为本在抗震救灾中的充分验证,最后提出践行以人为本,履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个惨烈的场面让我们无法接受,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场面又让我们难以忘怀.党和人民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出发,来说明以人为本在抗震救灾中的充分验证,最后提出践行以人为本,履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王丹丹  邵妍  曹万鹏 《传承》2011,(18):42-43,87
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离不开一定的原则及机制。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三贴近"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及德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健全运用德育工作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试论以人为本德育观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发展培养的客观要求.本文从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阐释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涵,分析了以人为本德育观在高校实施中的成效与问题,并从依靠主渠道、拓展主阵地、开拓新领域等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德育工作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6)
20世纪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中的道德教育流派众多,突出的代表主要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拉斯思的价值澄清道德教育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等。这些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德育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回归与超越"的生活德育观,开创注重实践的体验式教育模式等德育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树立注重个性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大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认知特点,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丰富德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拓宽大学生接受德育的渠道。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增强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师资力量。只有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使他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为祖国的兴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勇 《大连干部学刊》2007,23(10):34-36
行政执法所讲的"以人为本"的基点是具体的人.正确理解行政执法"以人为本"的理念,应从爱护人的生命、健康,关怀人的生活、家庭,尊重人的感情、权利,维护人的人格尊严等方面把握.行政执法实践必须纠正偏离"以人为本"理念的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16.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地方工科院校德育工作实践,阐述了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努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地从德育理念、德育途径和德育模式等方面推进高校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7.
法学视角下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玲  段红柳 《湖湘论坛》2008,21(3):66-67,92
从法学的视角分析,"以人为本"的"本"即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人"即"人人","以人为本"的"本"之内容即人的权利。"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以所有享有主体地位的人的权利为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的提出解决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监狱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民警为本,依靠人民群众,以优异成绩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人为本的"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具体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包括监狱的服刑人员。所以,对服刑人员谈以人为本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抛弃传统发展理念中的错误思想,真正"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并非单纯抽象口号上的功夫,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之下,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和各个行动当中去。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能够深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单忠献 《前沿》2006,1(6):108-111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理念。科学德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工作领域的特殊体现,主张学校德育工作应以“以人为本”为贯穿指导理念、以主体性德育为基本实施途径、以“三教育”为基本实施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为了落实科学德育观的要求,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在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改变教育方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开拓教育渠道等一系列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