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郑瑞峰 《党课》2012,(8):102-106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津贴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缘由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乘船到达上海,之后马林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理书记李达和李汉俊取得了联系,在李达、李汉俊代表陈独秀向马林汇报工作后,双方谈到中国共产党是否加入共产国际并接受共产国际经济资助以开展党的工作等问题时。  相似文献   

2.
<正>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并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建立了联系。经过交谈,他们一致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李汉俊通过书信同陈独秀、李大钊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相似文献   

3.
《北京支部生活》2007,(7):14-14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12名代表及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代表全国5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也出席大会。  相似文献   

4.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围绕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经费援助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陈独秀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拒绝经费援助,马林在中共服从共产国际领导的前提下坚持提供经费援助,最终经费援助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5.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围绕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经费援助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陈独秀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拒绝经费援助,而马林在中共服从共产国际领导的前提下,坚持提供经费援助,最终经费援助问题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6.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围绕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经费援助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陈独秀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拒绝经费援助,马林在中共服从共产国际领导的前提下坚持提供经费援助,最终经费援助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7.
杨飞  赵伟 《党史纵览》2012,(2):49-52
得益于担任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翻译的历史机缘.张太雷与陈独秀相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成立:稍后则是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正式诞生,当首任总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发生矛盾时.张太雷四处奔走,  相似文献   

8.
党章的诞生     
《实践》2016,(6)
正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来自7个省市的13名代表,齐聚李汉俊之兄、社会名流李书诚家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山东的邓恩铭、王尽美;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广东的陈公博;日本的周佛海;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会场陈设简朴,但气氛庄重。会议进行到30日晚上,代表们正在开会  相似文献   

9.
今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李汉俊牺牲80周年纪念。李汉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影响的人物,曾被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誉为中共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如果说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历来有“南陈(独秀)北李(大钊)”之说,那么说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由于李汉俊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合作,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毫不过分的。李汉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峰 《世纪桥》2011,(2):28-31
1921年7月的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党组织派出的13名代表齐聚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了召开这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作了很多工作。在马林之前,来自莫斯科的吴廷康(维金斯基的化名),已秘密在上海活动,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共一大的召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后来也担任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吴廷康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出巨大贡献的两位国外友人。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成立的,在党的七大之前,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一般都有共产国际代表参加。唯独党的二大,既没有邀请也没有等候共产国际派人参加。原因何在呢?早在192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倡导下,党的一大于当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召开。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和陈独秀影响非常大,有"南陈北李"之说,李大钊在北京、陈独秀在上海分别建立了共产主义组织,但是这两位最有影响的人物却未参加党的  相似文献   

12.
正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1921年,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另外,包惠僧作为陈独秀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人们对荷兰人马林多有了解,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尼克尔斯基却是个谜,他的模样、他的经历、他的故事无人知晓。  相似文献   

13.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内.会场布置简朴,气氛庄重.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大会.陈独秀与李大钊因事务繁忙,未出席此次会议.7月30日,会场引起敌探的注意,在王会悟(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的建议下,代表们分批转移到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支部生活》2011,(7):55-55
疑问一: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何没参会? 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李达分别与广州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联系,并确定在上海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李达和李汉俊分别写信给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及日本留学生中的党组织或党员,通知各地派代到上海开会。同时,从马林带来的共产国际给中国革命的经费中,给每一位代表寄了100元路费。  相似文献   

15.
李恩侠 《党史文汇》2011,(10):60-63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成立后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代表大会中,有几次是有共产国际代表参加的。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1919年3月成立,1943年5月解散。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党的“三大”,马林再次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  相似文献   

16.
正支持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革命的进程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最终确立都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同共产国际结下了不解之缘。1921年7月,28岁的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大会记录时,就已经引起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注意。两年后,毛泽东之所以能在中共三大进入党中央领导层,与马林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峰 《党史文苑》2011,(1):48-49
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党组织派出的13名代表齐聚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召开这次大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做了很多工作。在马林到来之前,还有一位  相似文献   

18.
方宁 《福建党史月刊》2011,(9):42-43,45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代表尼克尔斯基参加了大会,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程。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尼克尔斯基的情况了解甚少,其对中共一大的作用和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略述谁是中共“一大”会议的发起建议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是中共“一大”会议的发起建议者,党史学术界普遍是这样认为的: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来华,在上海与李汉俊、李达等人进行了交谈,提出了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这一说法主要是来自于李达的回忆。但这一建议究竟是马林,还是尼科尔斯基的提出,这就没有得到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0.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前往中国,联络在中国各地己分散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小组,进而协调组建中国共产党.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名人物是南方的陈独秀、北方的李大钊.二人最具权威性.陈独秀在党的“一大”上被推选为中共总书记.马林不仅参加了中共的“一大”,而且为中共的建立,尽到了特殊的心力.当时,陈独秀在广东陈炯明政府中担任教育委员长,没有出席“一大”.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急于见到这位个性独特的陈总书记:一是督促陈.尽快到任,履行总书记职责;二是他认为一个共产党的领导人在资产阶级政府中任职,极不妥当.经再三约请,陈独秀来到上海:先听张国焘汇报“一大”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