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形成,既有摆脱贫困的思想渊源,又有多年扶贫实践探索的深刻思考和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脱贫攻坚实践,以"精准"为核心,明确脱贫攻坚的目标、阶段和重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路径,指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对于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全球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乐山市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责任体系明确、兜底政策明晰、基础扶贫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已踏入实质性的联动攻坚帮扶和个别县整体脱贫阶段。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扶贫军令状"下扶贫政策失灵问题和"扶贫产品"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侧+供给侧"扶贫思路出发,以"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策略,可以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点穴式"扶贫,提高乐山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质效。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贫困呈现总人口大幅降低,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集中的态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脱贫攻坚要做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文化、宗教信仰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呈现集中连片特殊贫困特征,是我国脱贫攻坚最后一个"堡垒"。本研究从边疆民族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由来入手,梳理了精准扶贫的提出,阐释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选取2个民族自治地区个案,分析当前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内容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将绿色发展融入扶贫脱贫工作的全过程和全领域,作为精准的新内涵与新任务,形成绿色精准,这样的精准脱贫才更加具有可待续发展能力。从绿色扶贫脱贫的宏观趋势来看,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五大发展新理念,注重绿色发展都是一种客观趋势。做好绿色扶贫脱贫,必须增强扶贫干部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唤醒贫困群众的绿色财富意识,培育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高度重视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运用。  相似文献   

5.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精准扶贫既是新时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精准施策,着力解决扶贫对象精准性、因贫施策科学性不够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制度性顽疾。  相似文献   

6.
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溢出效应。本文在分析我国精准扶贫成效和梳理有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溢出效应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总结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治溢出效应、组织溢出效应、经济溢出效应、社会溢出效应与文化溢出效应。我国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十四五”时期需要继续用好精准扶贫的溢出效应,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完善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变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户面临着精神文化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实施文化扶贫的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现阶段文化扶贫还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惠民范围小;文化产业缺乏,发展模式单一;文化扶贫识别模糊,供给与需求错位;文化扶贫动力缺失,助力精准扶贫效果不明显等现实问题。为此,需要从坚持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普惠于民;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让文化产业多点开花;坚持文化识别精准与供给精准互动,有效满足文化需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发展文化扶贫新动能等四个方面全面协同推进,以有效实施文化扶贫,助力加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8.
2016年,我省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精准脱贫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跨越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精准扶贫脱贫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大小凉山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低下、乡村交通建设难度大、贫困人口健康素质较低等问题,阻碍了当地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当采取加强教育引导、加大交通建设力度等措施,采取先规范教育考核制度化,解决思想扶贫脱贫问题,然后再规范道路建设制度化,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随后加强地区资金监管制度化,精准落实扶贫脱贫资金,完善医疗制度,提升当地人口身体素质,建立特困对象识别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路径,实现大小凉山的精准扶贫脱贫。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工作要准确把握"贫困现象"与"致贫原因"、"贫困户需求"和"扶贫工作供给"、"当前脱贫"和"长远发展"、"公平"与"效率"四对矛盾关系,从中探索出扶贫工作的基本规律,找准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和工作重点,培育精准脱贫的增长点,并建立健全持续改进的扶贫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对扶贫事业的深厚情结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习近平多年的扶贫经验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对当前脱贫攻坚现状的靶向定位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三方面来论述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进一步明确个人、政府、社会的扶贫责任,优化扶贫格局,通过三者合力,促进精准发力,全面实现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2.
为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政策应运而生。现阶段从伦理道德层面对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解读,重点在于遵循人道主义、平等与倾斜、发展等伦理原则,明确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权力与责任相统一、需求与帮扶相统一等价值取向,积极构建有效的伦理路径即“以生存为核心,完善精准脱贫机制的关怀体系;以发展为目标,强化精准脱贫的教育支持力度;以权益为保障,健全贫困人口利益表达机制;以尊严为目的,建设精神脱贫的道德新家园”,这将对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脱贫不仅要实现物质脱贫,更要注重精神脱贫,以精神帮扶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既能够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又能够对脱贫攻坚战进行固本培元。精神贫困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导致的,就贫困人员内部因素而言,需通过“扶志”调动贫困人员脱贫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扶智”工作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脱贫能力,以此切断贫穷的根源;就外部因素而言,需要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并加快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为贫困群众脱贫营造积极健康的脱贫氛围。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才能使贫困人民真正实现脱贫,不再返贫。这一举措不仅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全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标志着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面对对象识别不精准、帮扶措施不精准、扶贫管理不精准、脱贫考核不精准等问题,大大增加了扶贫工作的精准难度。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科学把握贫困群众的特殊性,正确认识协商民主在精准扶贫工作运用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协商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15.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与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中是一支不可代替的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参与意识弱、参与程度低、参与方式单一等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强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需要政府积极鼓励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深度参与精准扶贫,更好助推精准脱贫工作,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与取得的显著扶贫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研究与探讨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不仅在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效应,而且对全国具有可复制和样板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做好对口帮扶阳山县黎埠镇大塘村工作。2019年,学院党组及主要领导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党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拓宽思路,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了对大塘村的帮扶力度。驻村工作队在学院扶贫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要求,以五个振兴为抓手、以加强党建为引领、稳步有效地推进帮扶村大塘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相似文献   

18.
扶贫是一项伟大且艰巨的工程,为了适应扶贫新形势,2013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性思想,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其中教育脱贫和西方人力资本投资的观点不谋而合,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本质上是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教育脱贫正是立足于对人才的重视,助力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实现从"外部输血式"扶贫到"内部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增强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阻断代际贫困。  相似文献   

19.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坚持完成脱贫这个艰巨的攻坚任务,光靠党和政府一己之力很难啃下这块"硬骨头",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俨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扶贫脱贫工作内在化的刚性需求,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来说也会是一个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机遇的良好契机,成为开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良好开端。因此如何发挥好统战工作的桥梁作用,让非公经济力量切实参与精准扶贫,并在此过程中打造出"多赢"局面,改变"政府一元化扶贫"原有痼疾现象,实现共同努力的完美脱贫蜕变,这也成为了摆在我们统战工作中一道相当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政协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首先,运用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泸州政协精准扶贫的实践,认为:结对帮扶、提供就业、捐款捐资、发展脱贫产业、兴办经济实体、助力集体经济发展等措施行之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其次,总结提炼出"政协+企业帮扶+产业扶贫""政协+企业帮扶+教育扶贫""政协+企业帮扶+社保扶贫""政协+危房改造扶贫""政协+就业扶贫"等五种符合泸州实际的精准扶贫模式的经验。再次,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泸州政协参与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深度贫困问题突出;致贫因素复杂交织,脱贫摘帽难度增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缺乏内生脱贫动力。从严格监督验收、调研社情民意、加大政策宣传等三个方面提出创新泸州政协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