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之所以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核心任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现实状态决定的。其中,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延续和培育劳动者的主体场域;生态空间是自然基础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界定了人类活动的地形地貌、活动区域、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同时,也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是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空间场域和空间结果,即构成生产空间。生产空间是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局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只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及集中性与平衡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促进"三生空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惠建林 《群众》2014,(1):42-43
常熟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生态空间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等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近年来,常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践行绿色惠民,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提出了"生态空间"的概念,并对国土空间进行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的划分[1]。对于先行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建设和管理而言,这个概念尤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乡村是高度城市化阶段的生态文明赖以存在的重要空间在"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已超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万美元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把生态建设上升到了文明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指出,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4条路径是:优化国土开发,促进资源节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当前国情,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成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积极主动介入新型社会发展方式的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科学认知和完整把握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方法以及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托具有整体性向度的生态人(生态—经济人、生态—政治人、生态—文化人、生态—社会人),促进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6.
黄向 《思想战线》2022,48(6):160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其管理模式是实现保护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鼎湖山保护区因历史原因一直形成双机构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鼎湖山经过两种权力主体的事权划分,形成独特而稳定的生态系统生命权力运作体系,达成既不“生态破坏”,也不“生态威权”的生态正义局面,人际生态正义、人地生态正义和种际生态正义在权力运作的过程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现代农业面临着种种弊端,生态文明对农业生产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积极探索并实施更加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9.
孙淑萍  倪琳妍 《前沿》2010,(13):152-155
环境正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缘由主要在于生态问题引发的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多层次矛盾。文章阐释了环境正义的属性和原则,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环境正义的路径:循环经济和生态政治。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成果,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认识的新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生态文明至少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制度三个要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我国现代化建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应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为核心、以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为根本。  相似文献   

11.
茹婧 《长白学刊》2024,(1):122-134
城乡结合部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其“亦城亦乡”的混合形态为城乡社区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治理与生态治理的有机融合,进而推动我国新型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议题。本研究以成都市公园社区示范点为例,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为视角,以“空间断裂—空间修复—空间适配”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相“切割”引发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的“新陈代谢断裂”;通过空间修复与空间营造,城乡结合部社区实现了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分类而治转向空间适配的绿色融合式治理。“绿色融合式治理”是一种以“绿色”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社区治理创新机制,包含“多元主体联动”“空间尺度再造”与“空间资源融合”的内在机理,不仅拓展和丰富了社区治理的理论维度,更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西方现代化的超越。“绿色融合式治理”不仅是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机制创新,也可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推进全球生态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佩珀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危机的理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论证了现代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产方式,明确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主张生态正义与社会正义相结合,构建以社会正义为基本特征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他的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构想。生态消费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生态消费观是以保护环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放弃各种以享受性和挥霍性物质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消费价值理念。生态文明视阊下的生态消费观应遵循以人为本,培育生态消费观的文化底蕴,强化生态消费观的政策引导,加强生态消费观的科技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期推介     
<正>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人类实践存在的基本形式,并构成了人类生活世界的总体面貌。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伦理诉求"的阶段性成果《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一文中,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人员刘燕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空间布局思想为指导,以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达到的文明高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大会报告,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兴国理念的升华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实质是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义和以生态资源为中介的生产关系正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其实现途径是推行生态化劳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今日浙江》2010,(7):23-24
丽水市将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形成,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资产化等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建成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明发扬光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4,(1)
<正>常熟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生态空间有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等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近年来,常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践行绿色惠民,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相似文献   

19.
潘家华 《时事报告》2012,(10):24-2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创新 1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将生态和谐理念上升到文明的战略高度,初步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2005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20.
李学勇 《群众》2011,(12):26-29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向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转型,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