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8月,我由新疆调回北京最高人民法院。时因“反右”斗争开始,北京户口冻结,我被暂时安排到天津第一法律顾问处任律师。不料,这一“暂时安排”,竟使我与律师工作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成为为数不多的了解天津律师工作发展全过程的人之一。我觉得我有责任将天津律师工作发展的珍贵史料记载下来,使后来的人们了解这一艰难的历史进程,从而更加珍惜作为新时期的律师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悟“,《说文》日”觉也“。“悟性”,《高级汉语大词典》指“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是一般而言的“悟性”。我所理解的”悟性”,是人在拥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动进行综合研究,通过高度的集中、抽象、概括、加工而形成的突发性的智慧和技能的火花或闪光点。同时,悟性是人的一种独特的能力。人们在苦苦思索、艰难探求中顿开茅  相似文献   

3.
感谢法律出版社给我这样一个说话的机会。他们冒了很大风险.请了我这位法学界的外行,来做一个专业会议的主题发言。可我这个外行竟然敢接受邀请前来“班门弄斧”,多少也需要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  相似文献   

4.
王海云 《法治研究》2006,(10):16-17
近期,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律师文化”之风。我是律师,而且是一名从事律师工作25年的律师。听到“律师文化”四个字,感到很新奇,也很激动——我们中国律师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文化了!  相似文献   

5.
我们老祖宗创造的语言很有意思,也很有讲究。同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又可以引申出相似或相近而不同的意思。譬如:“同行”既可念成“同行(hang)”,又可念成“同行(xing)”,至于究竟应该怎么念就看你用在什么地方、表达什么含义。又如:同在一个学校读书叫“同窗”或“同学”,同在一个单位任职称“同僚”或“同事”,受业于同一个老师是“同门”,效忠于同一个政党为“同志”,有共同爱好的人叫“同好”,是志同道合的人称“同道”,同父母或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是“同胞”,同在一个单位或同一个行业的人为“同人”(或“同仁”),还有,“同辈”也叫“同侪”,“同行”也祢“同业”…… 那么,律师与律师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律师与法官、检察官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美国有一位农场主,由于他的勤奋与智慧,使得他所种的农作物每一年都获得了当地农会竞赛的最高荣誉“蓝带奖”,而得奖后他也一定将他获奖的最佳品种分送给邻近的农场主。有人觉得奇怪:“难道你不怕别人获得了你得奖的品种,因而在下一次比赛中胜过你?”他以微笑和坦荡解开了大家的疑惑。他说:“我无法避免因风吹而使邻居的花粉飘到我的田里。倘若我不将好的种子分享给每个邻人,那么飘过来的花粉不好,也必然会使我的田地产出不好的品种,唯有在我周围的品种都是好的,才能保证我的田里产出最好的品种。而你在得奖之后,不会就此松懈偷懒,坐享其成,反而仍然继续努力研究改良,所以,我能连续不断地获得最高荣誉。因为当别人赶上我去年的水准时,我早已又往前迈了一大步。所以,我从来不担心别人超越我。相反,若有人超越我,将带给我精益求精的动力,让我追求更大的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6.
王澍 《天津律师》2004,(1):33-33
最近我看了一些资料,看了“百强企业”的发展经历,促使我想到一些问题。我们的律师制度经历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律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为什么同样是二十年,有的律师事务所成了“常青树”,而有的律师事务所仍然还是一棵“小老树”。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律师事务所的领办人是这些不同现象的最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各位朋友,下午好!我在想当我们“中国律师论坛”越来越像富人俱乐部的时候,我很感谢论坛的组织者让我这个比较穷的律师也站到了这个比较光荣的讲台上。  相似文献   

8.
“何鹏的案子成了!” 2010年1月中旬,我接到律师姚永安的报喜电话。一时间,自己还“埋”在稿件中的大脑,竟然没有反应过来。  相似文献   

9.
我是2002年首届司法考试过关的,实习至今将近一年,很快就要拿到执业证了。回想实习的这一年,真算得上五味俱全。正如一位网友说过的:“做律师最容易的是通过资格考试!”这话真的太对了,这也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荒诞的律师     
“踏平坎坷荆棘,走过冷雨寒风,我们走向辉煌和光明”嘹亮的中国律师之歌,动人心魄,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律师,我曾深深为歌声所鼓舞。中国律师,这是多么辉煌的职业;中国律师,必定会有灿烂的未来。我是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加入律师队伍的。  相似文献   

11.
今天在坐的都是正要跨入律师大门的新同行朋友。我想谈点做律师的体会,重点多谈点做律师的“术”和“道”。  相似文献   

12.
首先我谈一谈关于《通向成功律师事务所之路》的读后感:第一,这本书给我们这些创业已经十几年的律师所提出了观念转型、二次创业的概念。第二,这本书把主要由“海归”组成的律师所当成成功的律师所的观点我是认同的。同时也为我们学习创新树立了好的榜样。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今年29岁的彭勇1976年出生在乐山市井研县一个极其偏僻落后的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1991年夏天,彭勇以出色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这时,他却选择了退学,因为哥哥还有一年就要参加高考,家里实在没有钱供兄弟俩同时上高中。“爸妈,我去打工吧,等我挣了钱再回来上学。”可他的话音刚落,就遭到哥哥的反对:“不行,你还小,我是哥哥,要打工也应该我去。”  相似文献   

14.
我确切的身份是一名执业律师,因在执业过程中过多地关注公益领域,“捞”了个公益律师的美名。与严格意义上的公益律师相比,我知道我还相差甚远,但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纯粹的公益律师。  相似文献   

15.
付成励能活下来的结果,包含着公检法“相当大的努力”;他的律师和他会面,多达11次。他们说:“在这个案子中,我还看到了一个女性的伟大。”这位女性,就是受害者程春明的妻子。他们,都是拯救付成励的人。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年龄还不算老的老律师,最近却遇到了两件尴尬事。某日,忙里抽闲之余不意在某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有位法官和上上下下都搞得很僵,有人劝他要处理好人事关系,他却撂下一句话:“大不了当律师去”。也许别人听了可能不以为然,但我却颇觉尴尬。不料,无巧不成书。春节前一位媒体的朋友告诉我,某法院公开竞聘庭长,一位法官在竞聘中败北。据其讲,败北的真正原因并非是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而是领导早已内定,竞聘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他在发完牢骚表示不满之后放出言来:“大不了当律师去”。媒体的朋友问道:“律师(这个…  相似文献   

17.
痛并快乐着     
在《律师与法制》第4期的“律师沙龙”中,王义律师倾诉了《律师的种种尴尬》,情真意切,引起了我的共鸣,使我浮想联翩、思绪放飞,也想表达点什么,于是就有了一种克制不住的冲动,形成了以下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江平 《中国律师》2002,(4):69-69
我曾在国栋主编的《中国大律师》一书中写了一个序,题名为“律师兴则国家兴”,为我国律师制度在国家民主化、法制化中的作用呐喊。两年后,国栋又拟主编《律师文摘》,我想为律师的气质呐喊。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律师,但我不能说我们拥有的正义就最多。”这句话颇值得我们深思。律师是国家民主法制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众多的律师又恰恰不能必然说明民主法制的加强,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律师本人的素质与气质不同。在我们今天的律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极大差异,有些律师是民主法制的破坏者,是邪恶的支…  相似文献   

19.
张粒 《律师世界》2001,(3):36-37
已有十三年大学教龄和副教授职称的我,在年逾三十五周岁的时候辞去公职,干起了专职律师这一行。常被朋友问:“这么突然,为什么 ?”我除了回答“早有预谋”,还讲了诸如“让自己多一点阅历”、“为了对朋友的一句承诺”等理由。当《律师世界》副主编张潇于年前又问及此事时,面对非常认真的朋友,我没敢再随便给一个答案,答应过年期间好好想想。不料,在一年最长的一个假期中,令我魂牵梦绕的竟然就是这个问题。   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认真的结果,这就是——因为欠教师职业一笔债。   说真的,我非常热爱和崇尚教师职业。直到今天,想…  相似文献   

20.
栾少湖 《法治研究》2006,(11):44-45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法官与律师:区别与差别”。发言内容,我想从一份调研报告说起。现在各位嘉宾的手里,都有一份《法官与律师——关于“法官眼中的律师”与“律师眼中的法官”调研报告》。这份调研报告是我所历时3个月刚刚完成的。其调研背景就是今年3月发生在天津的“法官打律师”事件,这一起沸沸扬扬的事件,使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空前的关注。作为律师一方,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这种调研活动,发现一些问题,引起大家的思索,向大家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