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型世言》与"三言二拍"有诸多相似之处,但通过对其相似题材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型世言》作者较多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结构故事、展开描写,他强调女性应遵从"妇德",表现出以理抑情的思想观点。而其对无良商贾的描写,则表现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2.
肖珺 《学习月刊》2011,(19):32-33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在其代表作《治家格言》中写道:"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用以告诫世人不应多言,说话多了,必定有说错的地方。"言多必失"这句话,成为中国社会从古到今的处世哲学之一,它不仅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无形中制约着政府机构与公众间的沟通模式。因此,人们发现,在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下,政府部门在很多关系公众利益的社会事件处置中,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到近代,随着经学的解体而趋于衰颓。但是,五四运动前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以西学改造,融合传统哲学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冯友兰的新理学就是其中的主要流派之一。他将西方新实在论与程朱理学相结合,建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儒学。冯友兰于30年代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1938~1946年间又撰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这些著作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哲学体系,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①,故命名为"新理学"。这个体系的核心观念概括说来有两个:其一"两个世界",其二"四个境界"。其主要内容则是"对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但从当今热议的文图理论入手,对这部1500多年前的文论巨典进行分析,则属于全新的"龙学"视野。《文心雕龙》有关言、象、意的论述表明,中国古代的文论家把"象"置入言意关系中,把"言"和"象"的关系看作是文学与图像关系的一种表征,借助"象"完成由"意"到"言"的递进,实现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有效转化。同时,中国古代文论语境下对文本中所建立的图像更强调其背后的意义,强调文本的深层内涵,有其十分中国化的民族特色。可以说,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需要文图理论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5.
"太平"一词产生于战国时期,到东汉中后期而终成人们观念世界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其标志便是王充所著《论衡》和王符的《潜夫论》。王充在赞同五帝三王的时代为"太平"之世的同时,并不认为"太平"是遥不可及的一种社会政治局面,在他看来,判断一个时代是否属于"太平"之世,首先要看统治体系中的成员是否具有良好的政德和作风,其次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风气的好坏,而社会安定有序和民众安居乐业是"太平"之世的根本标志和征验。如果说王充的《论衡》执着于对古往今来"太平"之世的如数家珍和对"太平"之世基本特征的阐述,那么王符则在此基础之上扮演了"接着讲"的角色,即着重围绕何为"太平之基"及何以"致太平",展开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论语》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能够在化解单极世界、消除"中国威胁论"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论语》"罕言"利,但并非不言或否定利,只是强调一切之利皆当"义之与比",追求以正当合义的行为获得财富、摆脱贫贱。《论语》"叩其两端"、重视德治教化的方法和思想,为构建当代先进的道德文化而"化成天下"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价值观的参照。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不断地对元典进行重新诠释的形式展开的,当代的《论语》诠释也必须与时俱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诠释转型,为当代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普世价值”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在的主流话语称: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10,(12):60-61
<正>潘洪其在10月14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9·10"强拆自焚事件,广受社会瞩目。该县政府一名官员近日投书媒体,发表洋洋五千言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强拆就没有中国的城市化,没有城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在的主流话语称: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地说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六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省委党校《唯实》杂志社兼办发行的顾乃忠教授著作《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与世见面了。该书分“导论”、“价值观和人的发展”、“社会形态和社会规律”、“自觉和自由”、“经济和社会”、“历史和逻辑”六大部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与发表《敬告青年》的同时还发表了《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文章开头就指出:“近世文明,东西洋绝别为二”,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近世“东洋文明”只不过是“犹古之遗”,唯有法西兰人率先发起的西洋“欧罗巴文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近世文明”,“最足以变古之道”,“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该文在介绍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的同时,用较多篇幅叙述了“社会主义”,这是全文精华所在。其叙  相似文献   

12.
正1990年3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对一颗由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明亮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陈嘉庚星"。众所周知,陈嘉庚先生是一位深受海内外人士普遍尊敬和景仰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他生前对人类社会作出过杰出贡献。国际天文机构将这颗由中国人首先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不仅是陈嘉庚个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无尚光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尚光荣。"陈嘉庚星"的发现与命名自1801年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被发现以来,世  相似文献   

13.
<正>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人文"最初出现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对应。天文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人文的主要内涵是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的理念,唐代孔颖达释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说圣人  相似文献   

14.
近世蜀中学者王叔岷先生以"勤志服知"为自己的座右铭,一生著述甚丰富,主要成就在文籍校订方面。代表作《庄子校诠》、《史记斠证》与《左传考校》最能体现在校勘古籍的成就,而其《斠雠学》则成一门学问的系统理论。这些成就使其跻身于国学大师的行列。文章试图通过回顾其"勤志"求学,之后通过教书和著述来反哺社会,挖掘其个体圆满人生背后的保障机制,以期重塑成就一位大师所需的正常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钟君 《理论导报》2014,(8):18-20
正(接上期)三、中国梦不是"普世价值"梦西方"普世价值"打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幌子,宣扬这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这种"普世价值"不过是人们的美好幻想而已。价值和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价值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具体到社会生活中,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的实际满足关系。一个事物作为客体能满足主体的利益需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16.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赴陕北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立刻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高度评价: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正毛泽东诗作中有两次用典出自《孟子》。一次是1918年4月,《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名世于今五百年",用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次是1958年7月,《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六亿神州尽舜尧",用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毛泽东自幼就接受包括《四书》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四书》中的《孟子》是地位仅次于《论语》、篇幅最长的一本书,也是在毛泽东心  相似文献   

18.
《荀子》用典颇繁,但直接涉及《周易》者却相对鲜见,后世多因此而忽视荀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然而细究荀子对《周易》的看法、荀子引《易》与用典,以及《荀子》与《周易》文本间的思想关联,可知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并不简单。荀子不仅对《周易》的文句、义理十分精熟,而且时刻融贯《周易》之理以指导修身、立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得益于对《周易》"时"、"中"等核心概念的把握,使得其书成为"圣道"与"易道"兼备的著作,其人亦成为先秦时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19.
云运 《世纪桥》2010,(9):71-72
《庄子》"卮言"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究其实质仍是有脉可循,大体可分为器物说、酒味说、酒言说、两行说、不一之言及综合说六类。本人拟对前人观点进行比照梳理,窥见"卮言"释义的研究概貌,扬弃诸家研究的长处与不足,为"三言"研究作些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重读《乡土中国》有助于我们从方法上解构中西文化争论的中国社会之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建构了基于文化自觉思想的社会学方法论,这不仅是费老学术思想上的一次大飞跃,且是当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共同要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发现社会:费孝通破解中西文化冲突之争,文化自觉的社会根基;深入农村:费孝通解读中国社会大历史,《乡土中国》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模式怎样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出来";超越乡土:费孝通成就社会学想像力,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新儒家;超越文化;超越方法。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方法论构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和乡土共同凝结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