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是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国土绿化的战略部署,把城乡绿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绿化通道工程,全市城乡绿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马静 《中国民政》2014,(1):50-51
《学术月刊》2013年4月上撰文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近期来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来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和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世纪行》2012,(11):11-11
(一)加大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力度一是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理念和战略来谋划城乡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实施步骤,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方式方法破解"城市热火朝天、农村冷火秋烟"的失衡局面,促进城乡社区协调、有序、健康发展。二是  相似文献   

4.
<正>"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应避免为了集中而集中"、"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应重视文化建设"……近日,丹阳市政协召开了专题协商会,组织委员与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计。近年来,丹阳坚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镇化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部分指标尚未达到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要求。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是丹阳  相似文献   

5.
濮院作为桐乡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镇,几年来,积极探索,创新办法,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经实施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保洁一体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正在积极探索城乡社区卫生保健一体化,这为濮院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始终坚持“结合实际、科学实践、大胆探索”的原则,努力实践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本地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一、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濮…  相似文献   

6.
万国光 《政策》2011,(8):72-73
鄂州是全省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城市。近年来,鄂城区作为鄂州市的主城区,以争当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为目标,坚持把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精心谋篇布局,强力推进实施,取得较好成效。自2009年5月启动至今,全区共投资5亿多元,启动30个农村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加强国土绿化、创建绿色家园,既是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生态体系还不完备,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而且浙江又是资源小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要把加强国土绿化工作作为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的关键环节,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城乡绿化面貌开展城乡绿化一体…  相似文献   

8.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而只有城乡市场体系和产业结构协调,才具备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因此,要大力培育小城镇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如劳务、技术、信息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加快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还应根据小城镇的实际,规划开发一批工商区,优先安排吸纳劳动力较多,农业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9.
李娟 《人民论坛》2013,(18):44-45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具有文化认同感的新人文精神作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纲领,通过加强传统文化发展、加快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旅游以及开展城乡文化互动等举措,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南区为武汉市的远城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汉南区努力发挥区位优势:高起点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从城乡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城乡居民社区一体化等方面着手,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城市支持农村,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目标。该文在分析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城市无地可种和农村腹地边缘化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农田驻城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区,发展国营农场壮大现代农业区,村办农场同家庭承包有机结合复兴传统农业区,营造城乡三元结构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福州市郊涌现的3个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社区支持农业、创意休闲农业和生态农庄为例,讨论新型农业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功能,即通过解决城市居民食品安全和农民稳定收入为目标,推动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促进城乡社区居民的互信、互助和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步加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党的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在实践中积累了同步加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许多宝贵经验。进一步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步加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强化共识以提供思想动力,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以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完善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共建机制,不断拓宽城乡互帮互助平台。  相似文献   

14.
农学熙 《桂海论丛》2009,25(3):118-120,F0003
信息滞后所形成的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我国最大的城乡差距之一.大力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可在短期内缩小和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是当前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并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化的各类应用平台,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化服务,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生活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敏 《中国发展》2008,8(4):17-21
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乡产业发展现存问题众多,因此要充分依托新型工业化推进城乡产业整体发展;协调城乡产业分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通过构建连接城乡的贸工农产业链,加强城乡产业的联系与互动;培育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有利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7.
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几个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出现了有较大争议的三种观念:计划思维、农村落后城市文明、土地换社保。对此我们提出,改变城乡分割局面、实现城乡统筹,需重塑改革共识,创造制度条件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置于一个开放的演化进程:确保农民在城乡统筹建设的规则设计和规则下的选择两个方面的充分参与和自主性;消除制度歧视和权利差别;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18.
张军  李勤 《中国发展》2010,10(5):62-71
该文认为,当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许多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必然选择。在分析了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加大财政的保障性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用地流转有效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永中 《中国发展》2008,8(4):67-69
有效的农用地流转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该文肯定了农用地流转的意义,分析了农用地流转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一些地方的特色土地流转模式,探讨了农用地流转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Chun Wing Tse 《当代中国》2016,25(100):579-595
Using data from a 2011 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actors shaping urban residents’ prejudice toward rural-to-urban migrants and the impacts of prejudice on rural migrants’ integration into urban communities. The author addresses the endogeneity of the prejudice variable by employing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resid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 and household income report stronger prejudice. Also, urban residents with urban hukou at birth are more prejudiced toward rural migrants. Given that hukou status at birth is tied to parental hukou status, this result implies that prejudice can be transferred across generations. With regards to rural migrants’ integration into urban communities, high levels of prejudice in one’s current county of residence reduces perceived social standing of rural migrants and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livelihood problems they encounter. The author also conducts a falsification test, which provides support that the effect of urban residents’ prejudice on rural migrants’ integration is caus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