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狗年春节期间,留在大陆过年,成为了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的"单项选择",且这种趋势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选择。在大陆,不管从创业打拼,还是学习生活中享受到的帮扶,都让台湾同胞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人热情和亲情。他们选择自己"留守"大陆,甚至呼唤家人、朋友"登陆"过年,除了想体验与台湾一样的年味、不一样的民俗之外,也是对大陆和台湾两岸一家人,两岸一家亲的真实体验和情感认同。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在感受大陆和体验大陆的过程中,越发的自然,越发的坚定。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5)
正新年的欢闹渐渐褪去,人们又进入了一年忙碌的轨道。然而2016年的新年对于我这个第一次在大陆过年的河南女婿来说,却是一种格外的体验,让我有机会了解到大陆新年是如何度过的,至今还在幸福回味。而且这次过年也是我的姑姑第一次从海峡对岸来到大陆,过上了一个充满大陆特色的新年。在我的印象里,以往过新年的方式,因两岸共同的习俗,都是妻子随着丈夫回夫家过大年初一,对于很多在大陆生活的两岸婚姻,很多夫妻都  相似文献   

3.
正一年一度,两岸如约进入"狗年新春时间",中国年味香飘两岸。虽然热闹的假期已过,不管是大陆的过年"七天乐",还是台湾的"五天休",谁也无法改变的是,同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两岸同胞对春节有着同样的情结、同样的期盼。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哈尔滨到四季炎炎的南国三亚,从西北边陲的新疆到四季如春的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两岸的民众都陶醉在狗年春节的欢乐祥和气氛中。春节期间,两岸同胞互致问候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自己的新春佳节,尤其是来自祖国大陆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走进了台湾大街小巷,将富有新春喜庆的中华文化带给台湾民众,送去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25日,也就是狗年春节的前几天,一度在政和县城闹得沸沸扬扬的“3.17”案件终于息访了。在我心头压了三个多月的大石终于放下了,我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这个案件要是不息访,恐怕大家过年也不安心。  相似文献   

5.
《两岸关系》2021,(3):42-45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阖家团圆、喜迎新春的日子。受疫情影响,不少台湾同胞留在大陆过年。各地台办在协助当地台胞台企落实好防疫措施的同时,以多种形式走访慰问当地台胞台企,全力保障在大陆台胞过一个安宁、详和的春节。  相似文献   

6.
正眼看春节临近,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但台湾当局却送给台胞一份闹心的"过年礼包"——1月29日,随着台方审批最后期限的来临,东航、厦航被迫在30日宣布取消航班,预计会让为数不少的台胞的回家之旅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广大台胞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和豁达。因为在他们心中,如今在哪过年都可以,在大陆同样能过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一样的"中国红",一样的年,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计划在大陆过新年的台胞中,看一看他  相似文献   

7.
党文婷  严圣禾 《台声》2023,(2):75-76
<正>“深圳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临近春节,台湾青年、深圳市艾薇达烘焙培训有限公司主理人刘天庭告诉笔者自己的假期计划,“我们今年春节打算留在深圳,去一个很要好的客家朋友家里一起过年。我太太是台湾客家人,特别想体验大陆的客家风俗。”无独有偶,深圳市伟富涂装有限公司经理纪伟祥也打算和母亲一起留深过年。“春节后我就打算启动新项目,把台湾的创业团队带到深圳,专攻聚氨酯、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开发,搭建全供应链体系。”  相似文献   

8.
吕巧琴  林榕生 《台声》2024,(3):54-55
<正>“准备接妈妈来大陆一起过年,还邀请了很多台湾亲戚过来游玩,感受南岩村浓厚的过年氛围。”春节临近,陈柏菁选择继续留下过年。南岩村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潭头镇,是陈柏菁入驻开展乡建乡创合作的一个古村落。这个春节,将是他第三次在南岩村过年。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记忆里,大凡传统节日都与吃吃喝喝分不开,所谓大人盼种田,孩子盼过年,因为孩子嘴馋,过年过节有好吃的。但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元宵节却不以吃为主,元宵节是"闹"出来的,俗称"闹元宵"。我的家乡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过去的乡村,没有多少娱乐生活,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了个快乐年,眼看春  相似文献   

10.
正台湾爆竹不如大陆响过年在台湾,真切感受了台湾过年的习俗,发现有很多与大陆不一样。从观感上来说,台湾春节不像大陆这边热闹,特别是台北,人都回乡,城里基本都空了,餐厅也不营业,放鞭炮的很少,我记得北京年三十晚上看见放炮,都是一车一车拉到郊区去放,整个城市上空都是美丽的焰火,耳边都是喜庆的爆竹声。我记得小时候可能是没钱,买几个炮还存着舍不得放,今天放俩、明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旅游过年”成为新潮流。但关于年轻人如何过春节、年味是否变化的关注与讨论主要在“形式”层面,尚未切入春节体验的核心实质。因此,既要对年轻人过年之“变”予以归纳,也要理解其不同过年方式中“不变”的文化意涵。在变化的层面,年轻人主动选择在旅程中的异城异乡过年,是家庭结构核心化、流动能力增强所致;追踪新媒体节奏,从线上狂欢转向现场欢聚,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引流效果;到他乡寻找年味,展现出年轻人守护乡愁的努力。而在不变的层面,不论在何地、形式如何,“要过年”依然是年轻人的共同诉求。在旅游过年中求新、呈现自我、表达情感、寻获归属和认同,体现出年轻人对传统春节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追求,反映了中国式“文化春节”的魅力与活力。对于年轻人的春节文旅潮流,既要给予充分供给和满足,亦要恰当引导和有效推动。  相似文献   

12.
图说     
回归春节因为简单,所以快乐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有人说,年味儿越来越淡,或者有一天会可有可无;也许有人说,过年就是劳命伤财,疲于应酬。但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春节情结,浓得化都化不开。也许是因为心底的牵挂,也许是祈盼理由最为充分的相聚。  相似文献   

13.
春节即将到来,闸北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永弟伯伯和办公室主任钮荣森叔叔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家问候我和我妈妈,还带了生活用品。在得知我今年要回家乡过年的消息,陈伯伯提议让我在上海过一次年。我好奇地想知道在上海过年和在家乡过年的区别,就答应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天,陈伯伯就来电话告诉我春节里的安排。大年三十的晚上,陈伯伯带我去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则是钮叔叔带我去他家玩;大年初二是宣传部科长朱瑾阿姨带我外出游玩;大年初四,就去陈伯伯家。听了这么丰富的安排,我想,这个假期生活一定很丰富吧!  相似文献   

14.
年饭     
《小康》2016,(3)
正几十年过去,年逾古稀的我,江南塞北,吃过几十餐各式各样的年饭。想想年饭,颇有几分感慨:年饭、年饭,哪里仅仅是一顿饭啊,简直是一部历史一年中节日很多,不过,家乡人最重视的,是春节。而过春节的重中之重,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我曾经问过父亲,大家为什么把过年看得这么重。父亲说,种田的、扛活的、跑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关系》2004,(1):20-23
2003年11月26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张铭清就陈水扁当局加紧进行“公投立法”以及春节台商包机等问题回答了境内外记者的提问。 台湾中央社记者:台湾方面已经就春节台商包机专案提出了规划,请问大陆方面今年如何规划台商春节包机,以便台商早日返乡过年?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8,(5)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春天来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8年农历戊戌年春节到来。狗年旺旺,百业兴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飞逝的光阴里,历史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过去的一年是我国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相似文献   

17.
<正>1月30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马晓光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由于此次新闻发布会恰逢临近己亥新春,他向两岸媒体记者朋友送上了新春祝福。春运期间全力保障台商台胞返乡过年春节将至,返乡过年成为众多台商台胞最关心的议题。对此,马晓光介绍说,为在春节期间使两岸民众往来,特别是台湾乡亲返乡过年更加便利,大陆有关方面已经  相似文献   

18.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连接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又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其中所包含着的民族情结、亲情关怀和人文色彩,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在中国,过春节,不单汉族过,少数民族也过。云南26个民族,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民族都喜欢在腊月30至正月15期间过迎春节。节日期间的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也不同,真可谓五彩缤纷。云南建水县、石屏县一带的彝族和汉族一起过春节。每年腊月24日,彝族同胞便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一家男女老少都为过年的事而忙碌,男人们忙着备年货、杀年猪,女…  相似文献   

19.
俗语说:"过个大年,忙乱半年,正要消闲,赶上种田"。中国传统的春节就是这样既丰富又丰满。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老百姓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民谚中说"百节年为首"。千百年来,在民间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也是最丰富、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就像是一台热闹的大戏。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过年,记忆里年画、饺子、烟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风俗。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过春节与放烟花爆竹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事,不放烟花爆竹,春节好像就少了点啥。要数最让我永久鲜活的事儿还是那放爆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