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从1920年发表《西岸》开始到1931年发表《奇迹》为止.新诗创作历时11年多,留下两本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遗诗《真我集》,诗的数量并不为多,但诗的分量却很重。他对新诗的独特创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奇迹”。闻一多诗歌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内质、诗歌的格局与诗歌的艺术品位上。一、体现在诗歌的内质上,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为诗人深层的精神意识,它一在贯穿于闻一多的整个诗歌创作中。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2.
新天新地新时代,公社社员多豪迈, 精神抖擞满身劲,大步登台赛诗来。赛诗来呀赛诗来,豪情壮志满胸怀, 高唱文化大革命,天地新春我们开。这是天津市小靳庄大队妇代会主任周克周同志在赛诗会上朗诵自己创作的一首动人心弦的好诗。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以来,广大工农兵大搞“赛诗会”,大摆“赛诗台”,不断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革命诗歌。这是一个革命的创举!它,展现着无产阶级诗歌新时代的  相似文献   

3.
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其诗歌创作意义 ,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 ,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 ,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李春桃 《求索》2008,(9):180-182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还创作了一千二百多首诗,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出入三家、笃于儒学的道学性格;系于国事、关心农民的忧患意识;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的人生经历;传承儒学、倾心书院的教育活动。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解读,以足够的事实证明,朱熹的诗歌蕴含了多层次的价值,是研究朱熹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试析丘逢甲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诗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台湾省籍杰出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作,早在清末民初已名震遐迩。黄遵宪称丘诗“真天下健者”;梁启超誉之为“诗界革命之巨子”。众所周知,清末“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思想在文学观念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学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诗界革命”的创作纲领,就是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要求在内容上反映新的生活和新  相似文献   

6.
向卫国 《前沿》2002,(8):122-124
人的心理机制分“原发过程”和“继发过程”。阿瑞提认为人的创造能力取决于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的“特殊的结合”。诗歌语言相应地也有原生性和继生性 ,不同的诗人偏重于不同的语言倾向 ,李白的诗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原生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李建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言志、抒情、神韵三种诗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对此作一点粗略的论析。一、言志诗:人与自然在道德上的合一“言志”一说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要求诗歌的内...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主要诗歌流派 ,新月派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美。作为一个把诗歌创作视为生命的极富诗才的一代诗人 ,朱湘的诗也是极具艺术美的。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其创作具有中国古典诗的意境美、含蓄美 ,也体现在他对外国多种诗体进行了有益尝试 ,使诗歌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朱湘不仅是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的实践者 ,同时也以自己的大胆吸收和尝试 ,开创了现代诗歌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一生有较长时间贬谪于湖湘地区,在这里创作了大量诗歌。当今学者在柳宗元湖湘诗歌系年问题上大体取得一致,但仍有十四首诗歌存在分歧,另外,还有三首诗歌不能确定是否创作于湖湘地区。经考辨,《龟背戏》、《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和《李西川荐琴石》均非湖湘诗。对于系年存在分歧的作品,则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史料,依据诗歌在《柳集》中的编次及这些诗歌与《柳集》中其它诗文的关系,逐一对其辨正并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10.
经典诗歌定义对诗歌的创作和阐释具有指导作用。介绍了中西文学对诗歌的不同定义,并以《诗经》与《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为例,对诗歌在经典定义的观照下所展示出的叙述特征而得出的结论:中诗重话语而轻故事,英诗则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中诗注重于静态叙事,而英诗则强调动态叙事。  相似文献   

11.
李贺,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促、匆忙27年的生命之旅中,以才华横溢的诗笔在众星璀灿的诗国,构筑了一个从属于自己的瑰奇诡异、多姿多采的艺术世界。本文试图从审美意象的角度,通过对其诗歌审美意象的类型、构成方式的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究、领会“长吉体”瑰诡奇峭诗风的神髓。  相似文献   

12.
《求索》2014,(12):163-166
“野鹤之诗”即“一野鹤之人、之史也”,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诗史”特点。正是基于丁耀亢诗歌的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对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牡丹诗的解读,就可以了解其在不同年龄、不同际遇下的人生感悟及其一生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论李贺诗歌的诗理特征周尚义李贺是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自晚唐杜牧为李贺诗作序直至本世纪,“少理”似乎是评价李贺诗歌的一个定论。一千多年来,有的诗评者认为李贺诗歌义理不足,有的认为其与事理不合,有的认为其文理欠通等等。笔者认为:李贺的诗作并...  相似文献   

14.
儒家诗教说的核心是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把诗歌当作服务于政教的工具,以“葳谏”、“美刺”为重要的创作原则和批评原则。本文拟就儒家诗教说在唐代的推行情况略作描述,并就其兴衰原因作一番探讨。 也许是因为儒家思想在玄学大兴的魏晋时期首次受到冲击,继之而来的以“缘情而绮靡”为主要特征的南朝文学又仿佛在实践上与之唱着反调,于是,在国运短祚的隋朝之后建立的唐帝国,就不单在政治经济方面承袭隋制,而且在文学上接过了隋  相似文献   

15.
陈文兵 《前沿》2008,(11):164-166
潘漠华的诗歌洋溢着永远的“缠绵的乡心”。潘漠华诗歌的乡土情结主要表现在潘漠华诗作的故乡人物系列和对自然风光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抒写上,潘漠华的诗歌的“乡心”还通过他的诗歌标题表现出来。潘漠华诗歌中的“乡心”在形式上是通过大胆的真情告白、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诗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彭萍 《前沿》2007,(4):218-222
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还用诗是否言志作为评价诗人和诗作的重要标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奠基石。对“志”的不同理解构成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言志”说、“缘情”说和“情志统一”说就构成为我国诗歌的几种基本倾向。毛泽东对“志”的理解是宽泛的。“诗言志”使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丰厚的内容,正如诗人本人的胸怀一样——精深博大,天地万物之精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李建平  孙基林 《求索》2012,(5):99-101
当代诗歌创作面临两大精神误区:精英式的高蹈和庸众式的委顿无疑。精英式的高蹈指诗歌精神呈现出超迈和玄远的特征,缺少人间情怀,在语言上所指越来越溢出能指的范围,让人不知所云。庸众式的委顿指诗歌精神呈现出欲望化、庸常化的特征。所谓欲望化就是一些诗成了下意识、性意识的展览,诗成为欲望的渊薮;所谓庸常化,一些诗只有后现代主义的平面,没有深度和意义。走出困境方法在于坚持诗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坚持真正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18.
熊海英 《理论月刊》2008,(4):114-117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集会诗歌以人文题材为主,诗中充满人文意象,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旨趣.这是由宋代文人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审美趣味决定的.集会创作受逞才争胜意识影响,往往"以学问为诗",着力于立意、用韵、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诗.集会诗不但反映宋诗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对北宋盛世文化成果的生动记载,呈现了北宋雅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诗人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通过移植与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创作,在中国诗坛上建造起一种新的诗格:“象征诗”。这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无疑是“新的颤栗”。它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历来文人士夫在提及诗僧时 ,多喜用“蔬笋气”、“钵盂气”、枯寂寒瘦等字眼。但惠洪却很少与这些评价相联系 ,其创作表现出了与文人诗歌相近的审美追求 ,对传统僧诗有着大胆的突破和超越 ,自宋以来获誉极高。考究其因 ,这与他“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殊甚相关。具体而言 ,惠洪在妙观逸想上师法苏东坡 ,在句法笔力上则标举黄山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