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郑风·羔裘》塑造了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既具有文学意义,也对当前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选拔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以郑风淫与文人礼仪修养、外美与内美两方面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探讨育人环境以及品德的重要作用。同时,诗(礼)教传统与古希伯来文化的律法观念、古代文人概念与希伯来先知的概念都将设置在轴心时代这一坐标系上进行比较、参照,以便彰显出华夏古老文明的世界性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曾诗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里面所提到的吕端.是北宋有名的宰相。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大夫历来瞧不起考不上进士而靠祖上的荫德人仕者。吕端靠父亲的关系当上小官.步步高升,领导满朝状元、进土出身的文人士大夫,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相似文献   

3.
文人小说在18世纪的通俗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文人小说中,文人英雄形象大大增多,他们不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世事,而且才华出众,常常是文武双全。这种文人英雄形象在通俗小说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只有联系18世纪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理解这种文人英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蕊芹 《求索》2007,(6):184-185
本文从分析宋代隐逸思潮兴盛的政治、思想背景入手,简要列举了北宋隐逸思想流行的状况,认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北宋前期和中后期两期两个阶段,并具体论述了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马林刚 《求索》2013,(3):126-128
政事诗是集中反映朝廷统治、政治制度,评论国家时局,表现文人关怀民生、社稷的诗歌。有关政事的文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献,经由各朝代的发展,同时在诗可以"兴观群怨"的儒家诗论教化下,诗人将诗文创作作为表达个人政治关怀、揭露社会政治现实的有力武器。从最初的歌功颂德到怨刺、讽喻,再到诗文干政,政事诗伴随王朝兴废一直存在并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占比重比较大的一类。政事诗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山水诗滥觞于魏晋。究其因有二:一是怀才不遇的文人仕子为归避战乱或官场轻轧,或惨遭毒害等无情现状。二是东汉以降,尤其是永嘉之乱以后老、庄玄学泛化,道家无为之思正好与逃避现实的文人相合,好水游山,性情在山水间得以放纵,回归真我。自此山水诗成为我国诗文化的一种,且被文人所迷恋,心之慕之,进而诗之咏之绘之,于是山水画从人物画之中独立,并开启了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画,其也最终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山水诗画寄托着文人雅士的高尚志向,也表达着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态度,也正因为这种追求自我的精神与灵魂,才使得中国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历千年之久而不衰。  相似文献   

7.
大型集会性活动危机临战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集会性活动危机事件,不仅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产生一些重大政治影响,直接损害一个国家的政治声誉和国家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宗教、节庆等方面的集会性活动越来越多,且规模越来越大,而其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对大型集会性活动危机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大型集会性活动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情绪感染、自我表现、借机发泄、抗议不公、趁机哄抢、群体冲突、突发意外等。在临战处置中主要采取的对策是调整警力,快速集结;管制现场,分离人群;宣传疏导,稳定情绪;打开通道,强制驱散;制止违法,打击犯罪;现场取证,善后处置;发生意外,驾驭现场等。  相似文献   

8.
惠惠 《前进》2014,(9):63-63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晴空万里,天高云淡。秋,古往今来都被文人骚客融入笔端。那一首首以旅途纪游、客邸秋声、探访胜景、登临题咏等为内容的秋诗,或图江山之胜,或抒羁旅之愁,或咏伤别之情,或寓贬谪之辈,各种情感、兴会,都从秋景的描绘中找到了融合的契机,读来动人心魄。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这种悲凉的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可以说,“悲秋、伤秋”是一份普遍存在于文人心中的一种情怀,也成了一个延续数千年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元明之际是文人雅集的高峰时期,且表现出不同于宋末元初的特点:文人雅集召集人以身份或资财获得参与者认同,而参与者的声望又延伸了文人雅集的影响;人数和规模较前都有所突破;在觥筹交错酬唱往来中,文人互相切磋文艺,互相影响,在题材、风格上极易形成趋同的创作倾向,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文人群体;元末文人雅集带有鲜明的城市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饮食的内容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饮食,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味"论诗、诗味交融就是从饮食文化到文化饮食双向交流、相互重构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1.
于倩 《青年论坛》2010,(3):136-138
郁达夫以反封建斗士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新旧转型期的作家,他的身上仍然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在他的小说中交织着出世与入世、颓废与守礼的矛盾,这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传统文人气质。在郁达夫颓废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深具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心。  相似文献   

12.
李向明 《求索》2007,(1):176-177
本文由禅理诗的界定入手,从说理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北宋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士大夫阶层的禅悦之风,家乡与家庭的影响,苏轼一生与佛禅之缘及屡遭贬谪的多舛命运等方面,分析了苏轼禅理诗生成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严铭 《前沿》2011,(16)
禅宗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后就开始了。援禅入诗,使诗禅浑融,大大提高了诗的品格。本文旨在论述唐代文人取法佛禅为诗的心性理论,探讨他们通过与寺院、禅僧的种种因缘关系,实现其诗思禅心的共融表达;也从一个侧面窥见唐代文人在科举仕途之外的活动空间和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4.
于倩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6,(6):125-128
郁达夫以反封建斗士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新旧转型期的作家,他的身上仍然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他的小说交织着出世与入世、颓废与守礼的矛盾,并着意于诗情与诗境的艺术追求,这体现出郁达夫独特的传统文人气质。在他颓废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具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心。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全国出现了基督教发展“过快、过热、过乱”等现象。由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大连市也出现了私设集会点比较突出等实际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大连市基督教私设集会点问题较为突出的原因.探讨了建立健全依法治理私设集会点标本兼治机制的有关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咨政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杨冰 《今日民族》2002,(3):39-40
大理白族民居是典型的文人式建筑。步入其中,流连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构筑的空间,就进入了白族文化的领地,捕捉、感受着白族文人镌刻于自己居室之上的每一页艺术华章,每一片心灵流璨。中国传统建筑大致可分宫室建筑、文人建筑、市民建筑和宗教建筑几类。白族民居属文人建筑,与传统宫室建筑的威严、华丽、恢宏,与市民建筑的拘谨、简单、逼仄,与宗教建筑的庄严、肃穆、巍峨相比,白族民居文雅、庄重、疏朗、平易的建筑风格,正是文人精神的写照。彰显文人气质的建筑特色有“三绝”:照壁、木雕和彩绘。“三坊一照壁”是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鬼诗”是一个常用术语,其内涵多指作品内容方面对幽冥世界的想像与摹写,风格幽曲凄迷、起落无迹,思想感情上的“不可磨灭之气”,其评价一般来说是正面的。“鬼诗”一是作者内心郁结所致,二是妙手偶得的名篇佳句。“鬼诗”说的产生,源于文人的谈鬼风尚及神秘化的创作思维模式,也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大维 《求索》2013,(3):144-146
唐诗因其艺术成就以及繁荣盛况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精彩的篇章,这一篇章的谱写者唐朝文人更是受到后人的推崇。本文以唐诗为文献资料,通过对诗词中涉及的休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唐朝文人所爱好的休闲活动项目、特征及其原因,为更加丰满地展示唐朝文人形象提供了素材,也为中国古代休闲活动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汪国林 《求索》2011,(6):189-191
中唐是我国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白居易以其世俗化、心性化的吏隐思想,为生活在专制集权社会里的文人开启了一个既不有失尊严又能自得保全的生存之道。这对后世尤其宋代文人的心态与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不仅继承这一生存哲学,而且以其博大的淑世精神与责任意识弥补了吏隐思想中庸俗萎缩、明哲保身的思想缺陷;又以其旷逸的胸怀与独立的意识,重新塑造了独立的诗化的审美人格,并使吏隐成为后世隐逸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