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种族奴隶一词在国内最早是郭沫若同志提出来的。他论到夏代奴隶时说:“奴隶大都来自战争中的俘虏。夏代的战争远较以往频繁,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有时征服者还保留被征服的氏族部落组织,而整个地把他们变成自己的种族奴隶。”又说:“商代的奴隶,除家内奴隶外,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室,并且不少的奴隶还保留着原来的族居形式。以前有些被奴役族原来的族长或贵族就变成了替商王管理奴隶的头目。”  相似文献   

2.
第一幅奴隶的主要来源【古罗马人掳取奴隶】战俘是奴隶的最初来源,一般也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古代罗马的奴隶主为了获取大量奴隶,经常进行战争。在古罗马曾经有过这样的现象,每当军队出征作战时,就有许多奴隶贩子随军出发。他们从军官手中收买战俘,带网罗马,做为奴隶出卖。这幅图是公元三世纪古罗马一具石棺上的浮雕的一部分。浮雕描绘了当年罗马好战的皇帝率领军队与外族作战捕捉战俘并把他们变为奴隶的情景。那时摆在战俘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杀死,要么做奴隶。  相似文献   

3.
3、所谓建立“和平区”。达赖的“五点和平计划”,为迎合西方听众的欢心,表示要让西藏成为亚洲大陆大国之间的缓冲国。姑且不论这种表态本身就是分裂中国的赤裸裸的言论,翻开西藏史书,自部落联盟时代至西藏和平解放的约两千年间,战争连绵不断,其中有部落之间的战争,藏王与大臣之间的战争,平民奴隶发动的战争,吐蕃王朝后裔之间的战争,万户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民族法概述     
一、民族法的起源“民族法”的概念,最早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提出来的。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写道:“雅典人比美洲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由这些部落融合为统一的民族所代替了。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各个部落和氏族的习惯法之上的一般的雅典民族法;只要是雅典的公民,即使在非自己部落的地区,也取得了确定的权利和新的法律保护。”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法的含义和恩格斯当时说的是不同的。恩格斯讲的“雅典”,既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城邦国家。雅典民族和雅典国家,在这里具有同…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民族法学的研究对象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法学,是研究以法律手段调整民族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学出现,是我国社会科学和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本文仅就我国民族法学的研究对象及原则作一初浅的论述.一、关于我国民族法学的研究对象民族法一词,最早见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恩格斯在考察雅典国家的产生时指出:“雅典人比美洲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由这些部落融合为统一民族代替了.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各个部落和民族的习惯之上的一般的雅典民族法;只要是雅典的公民,而使在非自已部落的地位,也取得了确定的权利和新的法律保护.”恩格斯在这里虽然没有对民族法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也为我们指明了“部落和民族的习惯法”与“一般的民族法”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老海 《中国减灾》2007,(7):48-49
“战争”在《新华字典》里解释为“打仗”,它是政治的继续,是国家与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但有时人与野兽、与昆虫、与自然界灾害的搏斗不亚于一场战争。在西非的几内亚,中国远洋货轮“青海”轮与小于针鼻似的红蚂蚁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小的敌人了,但它却让中国船员付出了血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把文化整合当作目标和思想、风俗和信仰、情绪和美感、规范和行为的一种协调倾向,是指某一文化变为整体,并形成模式的过程或情况。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说:“一种文化,正如一个人,或多或少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一贯的模式。每种文化中常有许多具有特征的目的,那些目的并非其他类型的社会所必有,为遵循这些目的,每一民族都致力于加强它的经验,而且在这一需求的压迫下,使庞杂的行为采取一种比较协调的形式。”一般地说,文化结构的整合过程与民族从氏族到部落、部落联盟的发展过程相同步,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冲突、战争、相互交流融合与不断迁徙,导致民族统一体的形成。相对应的,由于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需要,民族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异。在这  相似文献   

8.
50年前,中国人民被迫进行了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朝军队先后俘虏“联合国军”官兵5000余名。这5000余名战俘在我战俘营生活了两年零七八个月,1953年底当我军按照朝鲜停战协议遣返他们的时候,有21名美国战俘和1名英国战俘拒绝遣返,不顾美国的百般阻挠,毅然决然地要求留在了中国。47年过去,22名战俘有的死去,有的去了欧洲,15人回到了美国。只有詹姆斯·温纳瑞斯和霍华德·亚当斯依然留在中国,并一直生活和工作在济  相似文献   

9.
民族法国家法民族习惯法──论民族法的外延、内涵与层次张向前“民族法”的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在他所撰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雅典人比美洲的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为这些部落融合为统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读了刊登在2004年第4期《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刘建德同志的《关于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一文,我觉得“有的政治教师”之所以有“我是谁”的疑问,原因在于我们所教学科的名称与实际不相符。我们所教的学科名称是政治。1999年版《辞海》对“政治”一词的解释为:“阶级斗争、处理阶级关系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政治所要处理的主要是国家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等,并表现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据新近公布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相似文献   

11.
法律是和国家相伴而生的,中西之间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最早的国家是直接从原始社会的民族、部落转化而来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是在一个部落联盟的基础上,由部落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排斥了“法定”继承人伯益,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建立起来的,自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而在西方,国家的起源乃是建立在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古雅典城邦国家就是通过一次次的立法,逐步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代之以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单位而建立…  相似文献   

12.
站在世纪之交,环顾全球,局部战争从未停息。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凡国家瓦解、战火蔓延、生灵涂炭的战乱热点,都与民族矛盾直接相关,都与历史的或现实的民族问题相联系。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解体后的车臣战争、波黑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冲突。持续半个世纪之久中东对峙,以及非洲大陆此起彼伏的不断战乱等等。世界在这些与民族种族冲突关联的战争炮火声中跨入新世纪。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拥有12亿人口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永远摆脱了本…  相似文献   

13.
水族的族源     
水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关于水族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 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居住着“骆越”、“西瓯越”、“南越”等许多部落,他们与东南沿海的其他诸越部落,统称为“百越”。从历史发展的迹象以及文化生活特点、语言等方面考察,水族是由“骆越”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如果能够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利益纷争与冲突,化解利益纠纷,制定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就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反之,若国内民族冲突频发,就会阻碍民族社会政治稳定,破坏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文章从民族利益纠纷、民族政治冲突、民族文化冲突以及其它民族社会矛盾等方面对民族冲突与民族社会政治稳定的互动关系等相关因素进行深刻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谐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苗考     
三苗是我国古代中南部一个相当大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曾加入华夏联盟,但双方也发生过战争。三苗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三苗与西北的羌人,南部的越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苏联叛徒集团御用文人如伊茨和切斯诺夫之流,硬说中国南部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并以“和平文化”为中心,对我国民族的整体性进行歪曲和分裂。《三苗考》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元一二四○年蒙古帝国派兵入吐蕃境至公元一二八三年元朝招降贵州境内的“九溪十八洞”,其间经历四十三年之久,西南各民族中的一些主要地区才基本上被征服.征服的时间既有先后,各民族地区的情况又不尽一样.蒙古帝国和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先后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最终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之过去有所发展变化.(一)万户府和千户、百户所的设置蒙古贵族们先后征服西南各民族地区之初,为了使他们的统治能够在既是多民族,各民族发展又不平衡的西南各地稳定下来,采取了保留各民族内部原有的政治结构不变的办法,使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复长其民,仍领其地.为避免征服者大民族统治阶级与被征服的地方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乃以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充当万户、千户、百户,依旧统治他们原来统治的地方.万户、千户、百户本来是蒙古族中的一种政治、军事组织.蒙古初起于北方之时,其内部的氏族、部落组织依然存在.各氏族、部落的成年男子在军事活动时都是战士,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而部落贵  相似文献   

17.
试论苗族的来源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的来源,过去也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但尚未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而苗族的形成问题,研究的人还不多。个人认为,族源和民族形成是有紧密联系的,离开了民族形成去孤立地探讨族源,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有人说,苗族的族源追得越古老越好。我认为不管是对族源的研究还是对民族形成的研究,都只能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实事求是。民族是何时形成的?恩格斯说:“部落发展成了民族”。这就是说,民族是来源于氏族部落的,但是,氏族部落与民族是有区别的,因为氏族部落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而民族是一些不同的氏族部落在一定范围的地域上逐步形成的。关于民族形成的时间,我看不能有什么统一规定,因为民族这个共同体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民族总是在不断分化融合,旧的民族不断消失,新的民族不断产生。这虽不能说是什么规律,但这种现象,无论在国外,或者在国内,都是极为普遍的。民族形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斯大林说: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斯大林这个意见是针对资本主义民族而言的。在我们探讨资本主义以前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杨彩娟 《人民论坛》2012,(11):136-13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和武德思想,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优俘政策形成的主要思想来源;而井冈山的实际军事斗争则是毛泽东优俘政策形成的实践基础。为解决战争中出现的俘虏问题,毛泽东制定了宽俘政策,随着宽俘政策在革命斗争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大,该项政策被逐步上升为军队政治工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试论民族主义的政治性沈桂萍政治性是民族主义的突出特征。何谓政治,前苏联学者曾经这样概括:政治就是各阶级、各民族以及各社会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夺取、控制、组织和行使国家权力有关。政治也是国家、政党、和政治体系中的其他机构,为争取阶级...  相似文献   

20.
《里程碑》和《无花果》为回忆与记录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生存挣扎及精神困惑的有代表性的自传体文本,均涉及殖民社会及战争状态下的民族冲突及国家认同问题,《无花果》并将这一问题导致的困惑延续到战后初期。两部文本在时间上共同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对战争及冲突过程的回顾;空间上亦涉及台湾、大陆和日本,以及从台湾立场出发对三者复杂纠葛的观照。本文拟引入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成果说明上述文本呈现的民族意识的多重面向和变化,包括:在对抗和冲突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来源于民族文化传统、个人体验和台湾独特的历史境遇;这种民族意识可以成为抵御异族压迫的精神动力,也可能在民族内部政治文化冲突中被削弱;台湾殖民社会复杂性导致民族内部“他者”的形成;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状态,在民族冲突下形成的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思想并未发展为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忆可能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改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