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怀柔科学城亟须创新高层次科研人才聚集政策,为全球科学家和团队提供更加优质、更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及生活环境。高层次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撑,怀柔科学城将要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未来,怀柔科学城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优势,吸引全球顶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北京市"三城一区"分工明确,相互支撑.怀柔科学城重点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属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平台;未来科学城以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为基础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属于原始创新成果的技术转化平台;中关村科学城凝聚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3.
正在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中,科技创新中心是最具挑战、最具压力也是最具难度的。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怀柔科学城是突破的关键。怀柔科学城的定位是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地跨怀柔和密云两个大区,整体区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城。从世界范围看科学城的发展历史,科学城往往是在围绕大  相似文献   

4.
正怀柔科学城承担着在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突破"的战略任务,要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引,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营造可持续原始创新的人文环境,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原始创新是新一轮全球科技战略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原始创新的战略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怀柔科学城承担着在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突破"的战略任务,要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  相似文献   

5.
正怀柔科学城是"三城一区"中的"一城"。特别的是,怀柔科学城是"科学+城","城"需要创新环境,需要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等配套,这是提高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的基础。但建设这样一座科学城,国内并没有先例,国际上的知名科学城与中国也没有可比性。怀柔科学城究竟该如何"操作"?10月12日上午,市政协在怀柔科学城召开议政性主席会议。市政协主席吉林主持。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强调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城一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北京作为科研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如何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构建"三城一区"为抓手,为大  相似文献   

7.
回首筑基科学城,佘京学说:"作为怀柔科学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很骄傲!"放眼科创强国路,相信佘京学在政协这个大舞台上还将为建设怀柔科学城和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怀柔科学城要突破",要将怀柔科学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城。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创新自信,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9.
怀柔科学城     
《北京观察》2018,(10):80-81
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3月29日成立,由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怀柔区、密云区共同出资组建。公司以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和开放科研平台为战略定位,为首都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作为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和运营的平台公司,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土地开发、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的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逐渐从"跟跑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创新成果举世瞩目。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中央赋予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性定位,过去五年,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北京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建设进展顺利,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企业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三城一区"规划实施过程中,目前除在中关村科学城民营科创企业相对活跃外,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的民营科创企业尚缺失,创新活力不足,尤其在两城建设的项目上民营资本引入更不足。分析原因,一是对民营科创企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例如一些行业市场准入和政策针对性比较强,仅适用于体制内科创主体,形成了一定的壁垒。体制内的科创主体几乎包揽了国家重金投入的基础性技术课题和国家  相似文献   

12.
正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将为前沿技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引领科技创新前沿,激发基础科研和前沿领域重大科学发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一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奠定抢占全球科学技术制高点的基础,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突破能力的竞争。而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是解决各种科学和技术前沿问题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3.
正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聚集政策。通过设立政府特聘岗、运用市场化机制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形式,引进紧缺特需人才。设立"雁栖人才伯乐奖",对引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以及参与区重大课题研究、政策制定的人才专业研究机构给予奖励。搭建更有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平台。聚焦怀柔科学城新功能区发展定位,建设涉及科技创新、会议会展、影视文化等多个领域高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怀柔区加快突破怀柔科学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怀柔区政协在市政协的有力指导和区委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以服务加快构建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主线,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扛起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永不懈息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王俊  范赟 《青年论坛》2014,(3):51-56
高校共青团作为中国共青团的一条重要战线,在整个共青团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建制覆盖"和"嵌入覆盖"方式面临挑战,团组织需要在"覆盖主体的有效建设"、"覆盖内容的有效供给"、"覆盖主客体间的有效互动"三个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出发,这三个创新和突破可转化为高校共青团公共产品的生产流程优化、供应方式创新和产品质量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政     
《群众》2018,(12):6-6
北京:培育壮大总部经济北京继续培育壮大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以及中国制造2025创新示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新空间。同时大力支持总部企业向这些区域聚集发展,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修订完善新一版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  相似文献   

17.
佘京学 《北京观察》2021,(10):26-27
面对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任务,健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目的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围绕国家实验室的统筹布局,北京正加快推进中关村、昌平和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的创建工作.不同于过去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在大科学装置建设、科学中心和科学城建设中是王冠上的明珠,其目的是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遵照国际通行做法,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任务,大规模集合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跨越发展,在战略上起到牵引推动作用.这将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科技力量,为北京创新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推动.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建设和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各国提升和保持国家综合竞争优势的主要依托。武汉市具备建设国家乃至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条件。对标硅谷、纽约、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成功典范,当前武汉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要之务在于:激活高校院所潜力,释放其知识技术创新活力;完善"学—研—产"接力机制,构建创新产业价值链;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打造梯次集团军;加强招才引智,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借力长江新城,打造"武汉科学城";借助"一局一团",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投入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孵化体系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9.
蒋泰维 《今日浙江》2007,(10):12-13
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要坚持项目、平台、人才、环境四位一体,深化科技管理工作5个转变,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出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全面实施科技强省建设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江苏在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上取得初步成效,创新投入、创新组织、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等创新浓度构成要素水平不断改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机制逐步确立,但仍需在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创新浓度上实现突破。创新,第一重要的是"聚集创新力量的浓度"。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