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1989年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10371头成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3384头泌乳期奶牛的126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结果,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采集2015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检查,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健康奶样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85.37%,62.76%,36.60%,与奶牛乳房炎发生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有12种。  相似文献   

2.
隐性型乳房炎是未呈现临床症状的乳房组织感染。乳汁无肉眼可见变化,但有病原菌存在,体细胞数增加,产奶量降低。本病在泌乳奶牛中约占50%左右,但在奶山羊中的发病情况及其危害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参照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检查方法,对陕西省某县不同地区的部分奶山羊进行了检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5~1988年,对43头不孕无乳奶牛实行药物诱乳,结果41头产奶,有效率95.3%。305天平均产奶量为4267.5kg,最高为5174.3kg,并有28头奶牛恢复了生殖机能,发情配种受孕。选择适诱奶牛 所选奶牛应是乳用型黑白花奶牛或乳肉(役)兼用型西门答尔等品种,年龄在2~10岁左右,中上等膘情,体质健康,泌乳器官功能正常,停奶在2个月以上,15年以下者,生殖器官发育完善,无器质病理变化者。  相似文献   

4.
经对某规模化养猪场的猪泌乳衰竭综合征进行调查,A猪群发病率为5.96%,B猪群发病率为44.29%;由泌乳衰竭引起仔猪死亡率分别为17.15%和43.48%,同时发现猪泌乳衰竭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季节、品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母牛子宫内膜炎是造成母牛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轻者延长休情期,影响配种繁殖;重者造成长期不孕。并对乳牛的泌乳量亦有影响。在国外,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相当高,Ruder等(1981)报道,通过对64头奶牛的观察,发现43头患有产后子宫感染,占67%。Zebrack等(1980)指出,在生育力扰乱的奶牛中,有60~70%是由于产后子宫感染所引起的。关于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法颇多,用法不一,其疗效亦不一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饲养奶牛数量的增多,奶牛的疾病也更加复杂化,奶牛不能站立综合症则是近年来在临床多见的病症。根据笔者观察,这种疾病与临床上常见的生产瘫痪有很大区别。生产瘫痪只发生于产后奶牛,发病时间多在产后3天之内,用钙剂或乳房送风等方法治疗患牛一般都能康复。而奶牛不能站立综合症可发生于分娩奶牛和未分娩奶牛,患牛不表现生产瘫痪患牛所具有的特征症状,用治疗生产瘫痪的方法治疗一般无效。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那些不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运动器官受到机械性损伤的,用钙剂治疗无效的非单纯性缺钙所引起的各种不能站立的奶牛疾…  相似文献   

7.
笔者1981年9~12月,对西安市某农场1509头产后奶牛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产后奶牛的年龄、胎次、分娩时间,305天泌乳量、泌乳期及围产期疾病对奶牛产后发情率、受胎率的影响,以及产后不发情与不孕的关系,为预防奶牛不孕症,提高繁殖率和奶牛场生产水平提供了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动物 系西安市郊某农场黑白花产后奶牛1509头。 (一)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应用奶牛乳房炎试纸监测乳房健康状态,对检出病牛的隐性乳房炎乳区,进行细致的处置,改善乳房状态,达到控制和治愈隐性乳房炎的效果。(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的选择:于万发镇应用乳房炎试纸检查泌乳母牛300头,检查出隐性乳房炎病牛128头。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42.7%。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凤凰山畜牧园艺场八一大队于1979年11月28日至1980年2月10日先后发生了一种以侵害奶牛的乳房、乳头处皮肤,呈痘疹型经过(丘疹、水疱、脓疱、痂皮)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达69.9%,同时在52名挤乳工人中有21人被感染该病,感染率达40%,对人畜的健康和乳牛泌乳的质量及产量都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是极为少见的。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头管纤维瘤是常见的奶牛乳房疾病,严重时可影响挤奶,降低产奶量,甚至造成乳头管闭锁,停止泌乳。笔者1986~1987年遇乳头管纤维瘤病20多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达60%以上。 临床表现 奶牛患乳头管纤维瘤时,乳头管内有黄豆粒、玉米粒大,或呈柱状的硬结节,触诊坚硬、有的可移动而无疼痛反应,用通乳针多数难以使其畅通。 手术方法 将病牛用吊带站立保定于六柱栏内。用保定宁按0.4~0.8ml/100kg计算剂量,加20ml生理盐水肌肉注射。注射后5分钟左右,牛口角流涎,即可开始手术。用直径2mm的套管,内插入特制的剑头  相似文献   

11.
1983年6月在克山县郊区和城内养牛户对7头不孕干奶牛进行激素和中药诱发泌乳试验,效果明显,已100%泌乳,多数已受孕。进而在巴彦等县32头不孕病牛试用,也已泌乳。 使用药物 第1~10天每日各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09毫克/公斤体重和助孕素0.1毫克/公斤体重。第11、13、15天各肌肉注射缩宫素50单位和中药一服(中药:王不留行、穿山甲各一两,双花、连壳、公英、地丁各二两,红糖一斤,鸡蛋10个,混合一次口服)。第17、19、21天各每日注射利血平0.009毫克/公斤体重。 按摩和热敷乳房 从第3天起每日早晚用50℃温水按摩、热敷乳房10分钟左右,至正常产乳为止。  相似文献   

12.
青草搐搦也叫低镁血搐搦症等。它是所有反刍动物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尤以泌乳母牛发病率高。以低镁血并伴有低钙血为特征,病势急、病期短、死亡率高,我场现有奶牛3000头,自1986年5月到1991年5月,共诊疗42头成年母牛病例,治愈37例,治愈率为88%。(一)临床症状多数患畜突然发病,根据症状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怀孕奶牛胎儿浸润的诊治柴忠威,欧文斌,马生锐,刘宏恩,缑小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笔者于1993年在兰铁奶牛场实习时,通过对80头奶牛的病例统计,发现该场10头怀孕奶牛有3头患胎儿浸润,占怀孕牛数的30%。以往该场对此病采用药物...  相似文献   

14.
奶牛子宫疾病对奶牛繁殖和奶产量影响巨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美国因奶牛不孕症每年损失高达2.5亿美元;苏联奶牛不孕症占适龄母牛的16%;英国报道子宫内膜炎造成奶牛不孕约占95%。国内奶牛子宫疾病也是严重的。东北地区奶牛场慢性子宫内膜炎占奶牛病的20~30%;1983~1985年我们对北京、上海、南宁、兰州等16个城市41个奶牛场作了调查,适龄奶牛9754头,因生殖系统疾病引起不孕牛为2464头,占25.26%,其中子宫内膜炎为1684头,占不孕牛的68.34%,子宫内膜炎中又以隐性、卡他性,卡他性脓性和脓性子宫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京、南通三个国营奶牛场1982~1991年8635个分娩胎次的调查,奶牛胎衣不下发生率平均为18.38%。不同奶牛场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差异极为显著,其中南京甲场最高平均为25.78%(75/2936),南京乙场次之。平均为17.89%(658/3678),南通场最低,平均为8.51%(172/2021)。奶牛胎衣不下与其年龄、胎次、产犊季节、异常分娩(流产、早产、双胎)、妊娠期、既往胎衣不下病史及产奶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奶牛生产中可根据妊娠期、既往病史等因素作出胎衣不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引起奶牛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各国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约占不孕牛的60%~70%。为探讨微量元素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的影响,分析子宫内膜炎发病机制,我们对患子宫内膜炎奶牛治疗前后的血液中10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7.
兰州两奶牛场乳房炎的细菌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乳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世界各国均普遍存在。据国际牛奶联合会统计,患有临床症状的乳房炎牛只约占2%,隐性乳房炎则高达50%。Dobblin报道,美国有1100万头奶牛,其中半数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我国奶牛的乳房炎,随着奶牛业的发展,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据吴学聪调查京郊两群手工挤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7.3%。李增莒等也抽查了昆明地区三个牛场的奶牛,潜在型乳房炎平均为31.17%,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房炎研究在西方已有百余年历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尚未能彻底解决。在乳房炎中又以隐性乳房炎危害最大。据我们1982~1989年不完全调查,北京、上海、杭州、郑州、开封、洛阳等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头数阳性率〔经用杭州乳房炎试剂(HMT)检定〕分别达62.7%、63.0%、60%~80%、68.9%、69.7%和69.2%;乳区阳性率分别为31.0%、35.8%~51.2%、40.0%、44.7%、36.6%和48.2%。解决隐性乳房炎难度最大的问题是病因、病原复杂、感染率高及人为因素不易控制。防治隐性乳房炎的基础是加强饲养管理和挤奶卫生,在此基础上实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笔者对奶牛的乳池狭窄及闭锁性疾病做了一些局部检查和了解,从中发现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挤乳方法不当等有较大关系。通过5镇7乡10个街道和25个自然村1504头奶牛的检查,发现患有乳池狭窄及闭锁的奶牛75头,占4.8%。 症状 奶牛部分乳池狭窄时,乳汁更容易挤出,但乳池充乳比较缓慢,影响榨乳速度。乳头基底部或乳池壁其他部分可摸到不能移动的硬结节样物(大的黄豆粒大小,小的如小豆粒或高粱粒大小)。如用乳导管针插入该处时会遇到阻碍。  相似文献   

20.
据我校奶牛场调查资料,自1983年以来,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的产犊季节,有30%左右的奶牛产后发生亚临床型酮病,使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本试验的目的拟在对产后泌乳早期(1~30天)母牛亚临床型酮病发病率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亚临床型酮病与产前120天的产乳量(其中包括60天的干乳期),以及干乳期的长短和各种围产期产科疾病间的病因学关系,并期望探索一种对本病快速简便的临床监测方法。(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动物:在1983年9月~1984年1月和1987年8月~1988年2月,随机取本校牧场饲养2~8胎、上胎305天产乳量在5000kg以上、营养状况中上等的黑白花奶牛43头。2.样品采集及酮体测定:(1)对试验的43头奶牛分别在产后连续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