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家村”一名,源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在1961年10月开辟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三家村札记》专栏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和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三个轮流撰稿,署名吴(吴晗)南(邓拓)星(廖沫沙)。这个专栏自1961年10月开办到1964年7月迫于形势而结束。其间,以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为主,也有些是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揭露,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在写作特点上,《三家村札记》较多地采取了以古鉴今、深入浅出的方式,体现出杂文特有的辛辣风格,如吴晗的《赵拓…  相似文献   

2.
回顾和祝贺     
《学习与研究》编辑部的同志想办一个杂文专栏,取名为《三家村后学札记》,嘱我写点什么。推辞不掉,只好随便说几句。记得《三家村札记》缘起于1961年9月中旬或下旬的一天,《前线》编辑部的同志将我同邓拓、吴晗两位邀集在一起,商量在《前线》开辟一个专栏,署名吴(吴晗)南(邓拓的笔名是马南邨)星(我的笔名是繁星)。邓拓说,既是三个人,就干脆叫《三家村札记》,行不行?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同意。至于文章的內容和写法,并没有议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廖沫沙铁窗《嘲吴》《悼吴》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北京市委领导邓拓、吴晗、廖沫沙以所谓“三家村”写杂文隐射罪名,首当其冲,惨遭迫害。1967年的一天,吴晗、廖沫沙同被揪到一个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关在一起。廖见...  相似文献   

5.
凡经历过那场十年浩劫的人,大概无人不知廖沫沙的大名。因为批判他(笔名吴南星)跟邓拓、吴晗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杂文《三家村札记》,成为  相似文献   

6.
《吴晗传》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这是廖沫沙挽吴晗诗的头两句。一个剧本引起一场批判,一场批判引发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这却真实地发生在吴晗身上。作为一名明史专家,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一名在中国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选择进步、向往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吴晗以他的忠诚与敬业,最终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式人物。当然,吴晗的悲剧,只不过是时代悲剧的一个投影。因而,反思吴晗,就是在反思一个时代。假如有助于中国人从思想意识深处,彻底  相似文献   

7.
李伶 《党史博览》2011,(6):44-48
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总编辑。他是铁肩担道义的诗人、杂文家、历史学家。他的《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作的《三家村札记》是我国杂文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丁一岚,晋察冀抗战烽火中盛开的一朵兰花。她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开国大典时,她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转播了这一历史盛况。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像他们的卓越业绩那样与天地长存。  相似文献   

8.
关于吴晗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讨论,已经日盆广泛地展开,学术界和其他方面的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海瑞罢官》,探讨吴晗同志写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样做是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发展的。《海瑞罢官》是一出历史剧,主人公是历史人物海瑞,而吴晗同志又是一位历史学家。因此在讨论中,就不能不涉及到吴晗同志的历史观。我想在本文中把吴晗同志的历  相似文献   

9.
姚文元秀笔一挥.写就《评“三家村”》。打响了“十年内乱”的第一论,姚文一出,忠良纷纷受整,仅直接因这篇跃文而老死的就有五人,间接的不知有多少。第一个死于姚笔的是著名历史学家邓拓。姚文见诸报端后的第七天,即1966年5月17日,54岁的邓拓写好遗书,便愤然辞世,第二个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田因为凭着正义删去了毛泽东谈话中对姚文不适当的评语,而被陈伯达、江青以“篡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勒令停职检查。5月23日,年仅44岁、才华横溢的田家英弃世于中南海。曼哈一家四日,有三人死于姚笔。1969年3月18日,吴晗的发妻、历史…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家,邓拓一生致力于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考察延安时期邓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确立邓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本书是樊树志先生继《晚明史》之后,对晚明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变迁,在进一步推进晚明史研究的同时,对中国大历史的变迁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家,邓拓一生致力于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考察延安时期邓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确立邓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之 《前线》2013,(12):198-198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堪称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然而,近读晚清历史,始知他于新教育亦着墨颇多、用力颇深。  相似文献   

14.
高寿仙 《新视野》2004,6(3):70-72
关于晚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近代性”的看法,是将中国历史进程与西方历史进程相比附的结果,同时也受到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的影响;“人文主义”、“启蒙”等都是与西方特定历史时期相联系的概念,用它们来概括晚明思潮不一定合适;认识和评价晚明思潮,应当重点探究其产生与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5.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个清末秀才,字写得好,诗词做得好,历史知识也很丰富。因吴晗的父亲教子很严,吴晗是长子,因而对他要求更严。七岁时,吴晗就进小学念书了。他学习刻苦勤奋,风雨无阻,不仅功课好,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借书看,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有时为了借书,竞要跑上百八十里路。他看书既快,又能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6.
丁华乾 《红岩春秋》2014,(10):79-79
正现今,杂文很不景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很复杂。一些地方的官员,把杂文当"杂音",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悖论?我以为,这要从杂文的历史和功能两方面来找原因。从历史上看,以鲁迅杂文为典型,尽与政府唱反调、发"杂音",不是冷嘲,便是热讽,甚至于掷"匕首""投枪",搞得政府恨之入骨。好在这位旗手解放前就走了,解了国民党一大忧。到了解放后,共产党成了执政党,当然得吸取教训,引导和管控好舆论。首当其冲的就是写杂文的吴晗、邓拓、廖沫沙,还有一大批  相似文献   

17.
邓拓是中共历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他与妻子丁一岚相识、相恋到相守,充溢着浓浓的同志爱、战友情。  相似文献   

18.
李栋 《党史博采》2023,(3):57-59
<正>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领域,邓拓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邓拓,原名邓子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1944年5月,由邓拓主编、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中轰动一时的“三家村”事件,早已有了定论.“三家村”的三位主人——邓拓、吴晗、廖沫沙,业已成为世人称颂的人杰好汉.邓拓、吴晗含冤去世。廖沫沙则“大难不死”,现正在北京安度晚年。其所以不死。正如他自己所说:幸好下放到江西分宜,放到工人农民之中。是江西的人民保护了我。是的,江西分宜这个小县的人民。以其淳朴的赤诚,曾给廖老以安慰和支持。同时,也是廖老,给江西分宜人民带来了革命作家的气质、风韵和影响。寓赣三年,廖老与江西分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75年春,在江西省分宜县北部一所偏  相似文献   

20.
正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这一时期,吴晗写下许多历史杂文,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加入民主政团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云南大学新任校长熊庆来聘请吴晗到该校当教授。吴晗应聘之后,于1937年9月,离开生活8年之久的古城北平来到昆明。自此,吴晗在昆明战斗生活了1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