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浩明 《学习导报》2012,(15):60-61
这些年,书出得不少,但能打动心灵,值得向人推荐的书却不多,但彭学明的《娘》,却是一部让人读后心绪长久难以安宁,巴不得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来一读的好书。《娘》是一部忏悔录,是一篇儿子对母亲绵绵无绝的追忆与悔恨的祭文。《娘》也是一阕颂曲,是对伟大无私的母爱撼人心魄的歌颂。  相似文献   

2.
    
娘使眼色要我哭,我不认为是娘对我的疼爱,而是娘对继父耍心眼。我不疼,我为什么要哭?娘叫我哭就是叫我耍心眼,我讨厌耍心眼的人!娘和老师平时都要我们诚实,这时候怎么叫我耍心眼呢?不要!其实,我当时很疼很痛,只是我不愿意哭。我的肩和腿上的伤后来淤积成青紫色,肿了好几天才消失。也许是我心灵受的伤害太深太重了,肉体的伤害才不觉得。  相似文献   

3.
    
娘使眼色要我哭,我不认为是娘对我的疼爱,而是娘对继父耍心眼。我不疼,我为什么要哭?娘叫我哭就是叫我耍心眼,我讨厌耍心眼的人!娘和老师平时都要我们诚实,这时候怎么叫我耍心眼呢?不要!其实,我当时很疼很痛,只是我不愿意哭。我的肩和腿上的伤后来淤积成青紫色,肿了好几天才消失。也许是我心灵受的伤害太深太重了,肉体的伤害才不觉得...  相似文献   

4.
江山 《党员文摘》2003,(4):29-29
记得1997年前,我最初接触《党员文摘》时,作为一个企业的宣传干部,我只是将其视为个人加强思想修养的一种学习材料。然而,在阅读《党员文摘》的过程中,那一篇篇启迪智慧、开阔眼界、感动心灵的文章,使我觉得不仅适合党员看,而且一般职工也会喜欢。但是,怎么把《党员文摘》介绍给广大职工呢?杂志不同于报纸可张贴在读报(宣传)栏上;放在阅览室里供大家翻看,不仅速度太慢,而且也受到局限。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自己分管的厂广播站——何不把《党员文摘》的文章通过广播介绍给大家呢?我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向领导作了汇报,领导认为这是一个扩大党刊受众的好办法。于是我把每期的《党员文摘》先细读一遍,然后精选一部分内容安排在每天的“厂内新闻”之后播出。  相似文献   

5.
陈钢 《学习导报》2014,(15):58-59
记不清多少年没动手写过东西了,然而这篇短文却让我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就是这篇《接爸妈回家》(《新湘评论》2014第8期),让我这个大男人看了三遍,泪流何止十次!我甚至很想拜访一下文章的作者,当面表达对这位媳妇的敬意,感谢她给我带来了难得的感动。  相似文献   

6.
曾和许多朋友说过喜欢杨打铁最初的一篇小说《白蝴蝶》。后来这篇小说易名为《铁皮屋顶》,修改后发在《北京文学》98年第9期。杨打铁是贵州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之一,1991年以来发表了《远望博格达》、《无人落水》、《全家光荣》等为她带来声誉的作品。不过,在她的作品中,我喜欢的却是这篇今年才正式发表的《白蝴蝶》也即《铁皮屋顶》。 “白蝴蝶”与“铁皮屋顶”两个名字中,其实我更倾向于前者,这与小说内质的轻盈灵巧相一致。而后者看上去像是作者为了使小说显得更为厚重的考虑。我想这没什么必要。 喜欢“白蝴蝶”这一名字的更深层的原因,是觉得它具有超越的征象,很有诗意。而在我看来,诗意之于小说,乃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那就是满满一箱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套《资治通鉴》,还有当前流行的中外小说《亮剑》和《达·芬奇密码》等,这是同样喜欢阅读的儿子和儿媳送给我的。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六十年代读高中时,语文课除了老师讲授统一语文课本教材外,学生还有人手一册的《阅读文选》。文选大多是名家名作,如吴伯箫、杜宣、袁鹰、秦牧、冯牧、刘白羽、韩少华的散文,赵树理、张庆田、茹志鹃、陆文夫、王宗元的小说,白夜、龚同文、拾风的杂文等。其中有一篇高克林记录整理的《鲁忠才长征记》,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不是文学作品,是一篇类似今天的调查报告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的一种重要体裁,这篇文章体现出来的文风至今仍有启发、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阅读了《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的一篇文章——《京城“最美清洁工”》,介绍了海淀区环卫工人李成友的事迹。这让我好像又看到发生在北京去年“7·21”大暴雨中,李师傅面对堵塞的下水管道,毫不犹豫地趴在积水中徒手清淘下水道雨箅子的情景。正是这定格的镜头,感动了整个北京。  相似文献   

10.
禾刀 《新湘评论》2012,(15):61-61
读彭学明的《娘》一书,不禁被“我”的母亲那无时不在的强大母爱磁场所吸引,这分明是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忏悔史。 “我”的母亲有着怎样一副面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为了带大几个子女,母亲不得不四度嫁人。然而,每一次改嫁,都没给她带来命运的逆转,饥饿的困扰始终如影随形。在家外,她要遭受如芒刺背的目光。在家里,由于传...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仔细阅读了《石狮党史读本》该书稿后,完全被石狮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90年的奋斗历程与辉煌业绩所感动、所震撼!《石狮党史读本》共分十讲,我是从第一讲"革命烽火"和第十讲"新的跨越"的对比阅读顺序这一头一尾开始读起的,这看似不经意的安排,  相似文献   

12.
我经常听到一些议论,说现在的老百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专门与“官”对着干。他们想不到,老百姓冲我们骂娘,这是因为老百姓还把我们当“娘”。我最大的担忧是,如果我们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继续坏下去,整个社会失去公平正义,他们还会不会把我们当“娘”!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4,(8):55-56
正马未都在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  相似文献   

14.
一位文学编辑曾对我说:如果不是工作,我决不读小说,现在的小说让我厌恶。不久前,也有人在报上以《不读文学》为题,撰文声明拒绝阅读当下的文学作品。我因一个时期远离文学而焦虑难安,为了回到文学的状态,我采取的方式恰恰是阅读文学,但我读的不是当下的作品,而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相似文献   

15.
安忆 《前线》1999,(11)
从青年时代起,我就爱读大部头小说,当时有名的《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红旗谱》,还有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我的儿子》、《古丽雅的道路》等都是案头心爱之物,而“复读”就是从那时起积累形成的一种读书习惯。我并非有意要创造一种什么“读书法”,只是从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急性子开始的无意的做法,到后来发展成有意的阅读方法。要上学,要工作,又爱读小说,在时间卜未得有些矛盾。翻开厚厚的一本小说,认真地看下去,怕不得半个月二十天才能看完,可真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主人公的命运。于是看了开头就去翻结尾,中…  相似文献   

16.
我最早阅读《大自然的智慧》。是在10多年前的《散文》杂志上。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用他独特的哲学思维来审视大自然,揭示大自然蕴含的哲理.其言其理让人折服.我深深地被这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长文所吸引。多少年过去了。但这篇文章却深深地印在心里。后来看到,这篇文章被节选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可见这是一篇堪称经典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脚印深处见丹心赵天德近一段时间,我阅读了《支部建设》一九九五年第一期刊登的《政声人去后民心刻丰碑──记中共晋中地委书记、党的好干部裴庆生同志》和第三期刊登的《赵雪方:深情依旧痴心不改》两篇文章,深为裴庆生、赵雪方的精神所感动。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8.
孟超创作昆曲《李慧娘》 昆曲《李慧娘》是作家盂超根据明代周朝俊所著《红梅记》中有关李慧娘的情节创作的。孟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开始活跃于中国文坛。曾与蒋光慈、阿英等人一起创建文学团体“太阳社”.后来“左联”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凡上世纪在十年代后入学的人,都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散文,多数人被文章感动过、激励过,甚至流过泪。这是一篇影响中国数代人的“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20.
一路的两边是田,田的两边是山。顺着田和山,娘背着我,进了寨子。寨子不大,却有几蔸大古树,枫香树,高高的,有几个人合抱那么粗。是秋天了,地下一大片枫香叶,金红金红的,金黄金黄的。娘踩着落叶,落叶沙沙有声。一只狗从一户人家冲出来,对着娘和我吠。娘顺手从路边的园圃篱笆上抽了根竹条,对着狗挥。被吓退的狗,引出了更多的狗,一个寨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