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计算机犯罪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计算机犯罪的若干问题□管秋荣肖玮修订后的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规定了几种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及利用计算机实施有关犯罪的定罪处罚三个内容。但由于只作了较原则性的规定,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目前司法界...  相似文献   

2.
关于四种计算机犯罪的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新刑法规定的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罪、破坏计算机数据和应用程序罪、制作传播破坏性程序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认定时应注意的问题。作者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重点论述了四种计算机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尤其是对犯罪方法和犯罪对象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网络犯罪具有网络化、集中在经济领域等主要特征.原有网络犯罪刑法规定不能满足遏制网络犯罪的需要.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为非法侵入、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程序、工具罪,对我国网络犯罪立法体系有重要的补充完善作用,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2004年7月1日生效的欧洲理事会<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中的有关网络犯罪的规定对完善我国网络犯罪立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对该公约与我国刑法中的相关规定的比较分析.提出完善立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政法学刊》2015,(1):70-75
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为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与网络犯罪的交集。该罪为典型的行政犯,危害行为以网络为手段,保护客体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即公共网络秩序的正常运行。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为规范目的,刑法形成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的类型和体系: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设置为行为犯,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规定为情节犯,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设计成结果犯,并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共犯行为独立规定为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在本类罪的司法判定中,必须注意行为的双重违法性和犯罪的竞合现象,以实现准确定罪量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犯罪对象或犯罪工具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网络安全或网络正常秩序的犯罪行为。网络犯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络对象犯罪,是指针对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如《刑法》第285条、第286条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相似文献   

6.
论侵入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计算机犯罪也日益严重。为了遏制此类犯罪,修订后的刑法针对此类犯罪增设了四个罪名,其中第二百八十五条规定了侵入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为打击此种犯罪,设立了刑法依据c但是由于计算机在我国远未普及,计算机犯罪也处于萌芽阶段,因而立法、司法和理论界都对此类犯罪不甚了然。鉴此,本文试图阐明本罪的概念、犯罪构成,并略加评论。要阐明该罪,首先就要阐述清楚该罪的犯罪对象--计算机信息系统,因为只有明确了该罪犯罪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才能正确地区分该罪…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犯罪及其防范孙丽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适应司法实践的时代需要,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条款,即第285条非法侵入国家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6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7条利用计算机犯罪。其中第285条、286条列举了新增加的罪名,并规...  相似文献   

8.
李刚  李涛 《中国检察官》2021,(14):38-41
对刑法第286条第2款字面化的理解,导致在实践中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已经具有沦为新型口袋罪名的趋势.通过引入"短缩的二行为犯"概念,将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犯罪目的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判断要素,有助于准确区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与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界限,合理限定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适用范围,维护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9.
皮勇 《法学评论》2004,22(2):49-53
计算机病毒属于破坏性程序 ,严重威胁信息网络和信息社会的安全 ,具有主动传染性、潜伏性和触发性、破坏性等基本技术特征 ,危害不特定的、大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病毒本身固有的属性。我国刑法把使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破坏的行为 ,作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一个方法行为 ,而没有把它区别对待。应将恶性计算机病毒相关犯罪与普通计算机病毒相关犯罪相区别 ,设立故意传播恶性计算机病毒罪和制作恶性计算机病毒罪  相似文献   

10.
林维 《人民检察》2023,(2):51-52
<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网络黑灰产领域犯罪也在迭代升级,呈现更为复杂的样态。如何正确认识该类犯罪所侵害的法益,并作类型化分析,值得深入思考。在这方面,刘某使用模拟软件代他人抢挂就诊号牟利一案具有典型意义。一、如何理解“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为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法益,刑法规定了一系列犯罪,其中较为集中的是刑法第285条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侵入、  相似文献   

11.
冯金成 《政法学刊》2005,22(6):102-104
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开放性以及计算机本身安全的脆弱性,导致了计算机安全方面出现许多漏洞,引发了许多计算机犯罪的问题。计算机犯罪在全世界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针对计算机犯罪的计算机司法鉴定在我国起步不久,经验不足,应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施凤芹  张文录 《河北法学》2005,23(3):150-152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系统的广泛应用,促使它渗透到社会各个行 业和部门,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突显出了计算机犯罪问题。主要从计算机犯罪的特点、新动向、立法需 要完善及预防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极端犯罪的共同心理现象是行为性质极其严重;诱发因素与行为及结果相比明显缺乏逻辑联系;犯罪人经历过早期的挫折及心理创伤有严重情绪积累。极端犯罪行为人心理有共同本质即需要获得对生命、财产的控制权。其形成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极端犯罪行为的预防与应对包括社会和警察两个方面:即全社会需要对极端犯罪行为加强预防;警察对极端犯罪行为也要有特别的应对。  相似文献   

14.
社会危害性在犯罪构成理论中的地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利敏  韩啸 《河北法学》2005,23(1):153-157
目前在刑法学界存在着社会危害性理论备受指责的现象,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应将社会危害性逐出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运用立体动态思维的方式正确分析犯罪概念、犯罪构成与罪刑法定主义的关系,不但要保留社会危害性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将其明确作为一个独立的犯罪成立的条件,这样才是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批判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行犯罪构成理论共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理论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系统归纳和分类的结果。由于对犯罪成立条件的归纳和分类方法不同,各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体系结构和表述方式有很大差异,但这些理论的内容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它们都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素,也都存在一些根本的缺陷。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基本条件的理论概括,具有指导司法实践正确理解相关法律规定的作用,但不应以其代替法律作为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卢有学 《现代法学》2012,34(1):125-134
国际犯罪是指由国际法创设或者推动因而被国际社会普遍确定为犯罪、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跨国性、涉外性、违反公约性都不是国际犯罪的基本特征。国际犯罪不是从国内犯罪发展而来的,它们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并列范畴,是"犯罪"这一共同上位概念之下的子概念,从渊源上讲,两者基本上分属国内法与国际法两大法律体系。国际犯罪与国内犯罪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主要体现在犯罪危害的性质、针对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定者不同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简论黑社会性质犯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可 《政法学刊》2001,18(2):3-7
黑社会犯罪是有组织犯罪发展的高级阶段,黑社会性质犯罪就是黑社会犯罪,它不过是黑社会犯罪的初级形态和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刑法中明确了“黑社会性质犯罪”这个概念,是根据我国现阶段黑社会犯罪的特点确定的。目前我国存在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主要通过七种基本方式形成。如今黑社会性质犯罪呈现出几大发展趋势正向黑社会的高级形态发展;加速向经济、政治领域渗透以及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周心捷 《政法学刊》2002,19(6):10-13
毒品犯罪和涉黑犯罪,从侵害的主要客体来看,同属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从侵害的对象来看,两者差异虽大,但有时有 一定关联。毒品犯罪和涉黑犯罪已成为挑战广东治安形势的两类严重刑事犯罪。打击毒黑犯罪是公安机关刑侦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业 务。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情报信息业务、侦察、特情物建和使用、警务协作等工作,掌握主动权,开创刑侦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有组织犯罪的心理成因与相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庆祥 《政法学刊》2004,21(2):79-81
为了遏制我国有组织犯罪增长的势头和从根本上铲除有组织犯罪赖以滋生的土壤,必须要对有组织犯罪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有组织犯罪的诸方面成因中,心理成因是最容易被忽略,而又是起着动力性作用的根本因素。其主要有:有组织犯罪群体成员追求犯罪行为结果“相乘效应”的心理、成员个性差异的“互补效应”、成员间个人境遇的相似性、“罪责扩散感”和“法不罚众”的观念、对主流社会和个人处境的不满、对首领的崇拜和畏惧,以及盲目参与者的个性弱点等。我们需要在掌握有组织犯罪心理成因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有组织犯罪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论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刑法对侵占罪的设立、弥补了财产犯罪立法的不足。但如何界定侵占罪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等的区别?有必要将此罪的犯罪构成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