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人出庭质证在刑事审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当前实践看,在证人出庭质证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修改后刑诉法的全面贯彻执行。我院在今年一至四月份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人民法院按修改后的刑诉法适用普通程序已审结20件37人,这20件案件的证人出庭情况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大部分证人拒绝到庭作证。20件案件中应到庭作证的控方证人为125人,实际到庭作证的只有9人,不到庭作证人数占应到人数的92.8%。相当一部分案件是在没有质证的情况下审结的,这样审理虽然也合法,但是由…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明确规定"知道案件情况的人,如无特殊情况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证人证言必须在出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后才可以成为定案根据"。但证人出庭率低,一直是困扰各地司法机关的普遍问题。本文拟以第一手调研材料①为基础,对证人出庭率低的真实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司法人员的看法,对如何改善证人出庭状况提出建议,以期有益于我国刑诉法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梁颉 《法制与社会》2013,(28):139-140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是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非常低,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实现审判公开公正和透明,损害了刑事审判程序正义,剥夺了被告人对证人进行当庭质证的权利,也损害了实体公正。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刑事诉讼司法实践现状,同时学习借鉴域外先进立法,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保证案件审理透明公正。  相似文献   

4.
修改后刑诉法第六十二条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了隐蔽作证制度,以预防打击报复证人的事件发生,保证公民作证义务,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说,该制度是保护证人出庭作证的新探索,也是证人出庭的一种新方式,对解决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证人出庭作证率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作为一项新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因而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3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其中对证人出庭作证作出了一定修改,增加了对特定案件的证人应当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规定,这些制度的出台对解决证人"出庭难"问题,强化程序正义,保障实体正义,从而实现新刑诉法确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的立法宗旨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新修改的刑诉法能否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证人出庭难的问题并实现刑诉法确定的证人作证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立法上的跟进,而且需要各项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结合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及司法实践对我国刑事诉讼中出庭证人的保护制度进行研讨,结合中国司法实务的现状,尝试建构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刑事出庭证人保护制度,夯实和健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使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诉讼实践中,司法鉴定人出庭率低已成为我国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顽疾。这一问题的现实存在,不仅令鉴定意见质证流于形式,更使得直接言词原则无法在庭审中发挥其应用功效。诚然,我国已通过刑诉法、民诉法的修改,对司法鉴定人出庭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现行法律中对于司法鉴定人出庭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严重失衡,出庭质证保护等规定亦极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为此,有必要进一步从制度上保障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差旅费用和经济补偿,并加强对其出庭质证安全的保护措施。通过制度性构建与优化,探索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7.
孙玥 《中国检察官》2013,(15):56-58
我国刑事审判证人出庭率低,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及权威性,影响了审判的社会效果。2012年修改后刑诉法完善了证人出庭和保护方面的规定。这对解决证人"出庭难"问题,保障实体公正、强化程序正义,实现新刑诉法确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立法宗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证人出庭及证人保护概述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11):128-129
证据是刑事诉讼中核心和灵魂,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查明案情、核实证据以及正确的定罪量刑,但司法实践中证人、鉴定人出庭率极低,严重影响审判的公正性,需要进一步予以规范。《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针对上述问题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进行了完善,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规定强制出庭制度、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本文结合我国刑事司法诉讼司法实践,分析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刑诉法修正案的规定,进一步提出部分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刑事证据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自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经过全国各级司法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较刑事诉讼法修改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仍很低,证人出庭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刑事案件中,90%以上的有证人证言,其中有50%的案件主要靠证人证言定案。但刑事案件证人到庭陈述,并经当庭质证的案件不足  相似文献   

10.
黄萍 《法制与社会》2013,(26):41-42
长期以来,对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造成困扰的一个痼疾就是证人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不愿意出庭,这就导致有着比较低的出庭率。由于在之前,司法机关与相关的人员针对证人出庭往往也仅仅只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做到争取,可是根据司法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法院在进行的一审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当中,只有不到一成的证人出庭,而在二审审判当中只有不到5%的证人出庭率。本文针对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把证人出庭当成作证制度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次所做的修改,有着1/9的条文涉及到证人制度,如今我国高度重视刑事诉讼当中的证人出庭制度,可是,本次所做的修改对于证人出庭制度并没有做到完全完善,在之前过于笼统的的诉讼法对于证人保护的条款背景下,执行起来显得有着诸多不便,本文则对于证人出庭制度来对于我国证人出庭的利弊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李世清 《河北法学》2007,25(4):195-200
证人证言作为证据中的一种,对于查清案件事实十分的重要.但是在目前的诉讼中尤其是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认定案件事实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证人出庭率却十分低,从各地的统计数字来看,证人出庭率普遍不足5%.甚至在一些案件中,证言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作为陈述证言的证人却拒不出庭,其实就意味着证据没有经过质证.所以,在运用这种证据的时候,应该十分谨慎.要求证人出庭接受审查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试从刑事诉讼人手,分析解决证人在诉讼中出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控辩式庭审方式,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证人出庭率极低,这与刑诉法的规定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为解决这一严重问题,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呼吁建立我国的强制证人作证制度。所谓强制作证是指当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作证或拒不到庭作证时,司法机关可依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如罚款、拘传、拘留等迫使证人作证。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这一制度。可以说,建立强制作证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建立该制度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即如果证人是被告人(含犯罪嫌疑人,下同)的近亲属…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司法审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种科学问题、技术证据、鉴定意见呈现于法庭,法官在审判案件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而难以判断,在此背景下专家辅助人制度应运而生。英美法系有专家证人制度,存在完善的以交叉询问为主的专家证人出庭质证规则,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有诉讼辅助人制度,虽然立法中没有明确的出庭质证规则,但是有完善的鉴定人出庭质证规则。我国当前专家辅助人出庭质证规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准用证人出庭质证规则。不过目前缺乏进一步的理论阐述,且简单直接适用也存在问题,同时缺乏系统的、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质证规则。对此笔者提出构建专家辅助人出庭质证规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新修订的我国《刑事诉讼法》192条第2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这是此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意味着在今后我国的法庭上,人们将时时看到专家证人的身影,领略到专家证人有别于普通证人的独特风采。本文深入分析专家证人作证的范围以及专家证言与普通证言的区别,以期为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这一规定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叶杨 《政法学刊》2013,30(3):116-120
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证人作证制度上日臻完善,使我国刑诉法证人作证制度体系更趋科学,意义深远.但其多方面的具体制度尚有进步空间.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在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方面对证人作证的保护、(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证豁免制度以及证人拒绝出庭时书面证言的效力问题进行探讨,并基于人权保护原则和衡平原则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郑未媚 《证据科学》2016,(3):287-289
非常荣幸能参加证据科学院的研讨会,刚刚聆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让我收获很多。我发言的题目是《庭审中心与质证规则构建》。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本人在法官培训过程中发现实现庭审实质化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质证问题。我们在组织模拟庭审的过程中,学员们认为最大的难点在于法庭调查中对证据的质证如何有效开展,在证人(包括鉴定人)出庭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询问。比如经过庭前会议确定三名关键证人出庭,但对于其庭前书面证言如何使用存在不同意见;又比如控辩双方对出庭证人进行发问,法官如何裁判程序争议,驾驭好庭审。如果无法进行有效质证,庭审还是走过场。正如刚才几位专家所言,在司法实践层面上,质证虚化是审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体现在质证能力差、质证准备不足、质证规则缺乏等。组织庭审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虽然看似是技术性的,但是背后折射出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欧园 《法制与社会》2010,(7):68-68,89
证人出庭作证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它体现程序公正和法治理念的进步。而刑事证人出庭问题一直阻碍着现代司法的改革。随着刑事诉讼修改逐渐提上日程,证人出庭问题的全面分析和解决也将为树立现代程序公正而奏响凯歌。  相似文献   

18.
为强化鉴定意见质证,刑诉法规定了鉴定人出庭的情形,加大鉴定人人身安全保护,明确拒不出庭的后果,并通过专家辅助人出庭以加强鉴定意见质证。2012年《刑事诉讼法》新规定实施的效果值得研究。鉴定人出庭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有必要出庭”情形的模糊表述造成实践做法不一。鉴定人出庭时控辩质证水平有所提高,但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无法对话影响质证效果。鉴定人出庭的成本较大,出庭费用无保障,影响其积极性。应克服专家证人制度移植的张力,重视鉴定人出庭的实质效果,完善鉴定人出庭保障机制以保护当事人的对质权,以庭审中心变革为契机推动鉴定制度完善,降低鉴定人出庭负担,提高其出庭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修改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所展现的庭审方式客观上需要证人出庭作为配套措施。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99%的证人不出庭作证, “庭审无证人”几乎是各级法院开庭时的常态,已成为我国审判实践的一大特色。怎样才能改变证人出庭难这一现象,实现我国司法改革公平公正的最终目标,一直是我国司法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关系到审判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在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率低的现象十分突出。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因证据本身的科学性而当事人无异议的因素,但也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就当前司法鉴定人出庭率低这一现状进行阐述,剖析其产生的复杂原因,提出了法律、技术和保险方面的完善措施,以改进当前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率低的现状,完善我国的司法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