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国宪法的精神》系日本著名法社会学家渡边洋三从法社会学视角对日本宪政历程所作的观察,其突出特色是针对普通市民对宪法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渡边教授结合宪法和日本国民生活中的例子回答了两个问题,即宪法精  相似文献   

2.
《人大论坛》2014,(12):6-7
12月4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贵州”座谈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张德江委员长在“深入开展兜法宣传教育 人力弘扬宪法精神”序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宪法对这个问题的规定,同十八、十九世纪早期宪法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比较,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普遍设立专章加以规定。在18—19世纪期间,许多国家纷纷颁布了宪法。当时,除日本1889年宪法专设第三章规定了“国民之权利及义务”(共31条)外,其他如英、美、法、德、意、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等宪法,均未有专章。有的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如德意志联邦  相似文献   

4.
陈思琴 《前沿》2009,(2):133-136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国家对因其侵权行为给公民造成的精神损害承担赔偿的责任。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没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通过比较研究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社会现行的立法和实践状况,提出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应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为该制度的建构提供相应的立法建议和条文设计。  相似文献   

5.
论宪法精神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核心是依宪治国 ,关键是贯彻和落实好宪法的精神 ,搞好宪政建设。深刻认识宪法精神的科学内涵 ,是贯彻和落实宪法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搞好宪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同志们: 在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张德江委员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赵克志书记明确要求,在全省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科学理性的国民精神和健康的国民心态是和谐社会的精神道德基础。大众传媒在宣传主体精神道德、培养国民精神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及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传媒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和重塑国民精神的任务,这是它光荣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8.
论宪政思维     
有观点认为:“依法治国,首要是依宪治国,即运用宪法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来治理国家。”笔者对此十分赞同。因为宪法是诸法之首,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法,拥有至上地位和至高权威。我国1982年宪法自颁布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已先后二次受到修改,有关规范内容日臻完善。然而,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却很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法制》2013,(35):22-23
1.宪法学研究要彰显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应是当代中国宪法学的基本特色,它包含一些基本方面。首先就是符合中国国情。宪法具有自身规律性,宪 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运行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物质财富的创造、制度的设计和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国民心理改造和精神建设。如果认为国民心理改造和精神建设会随着财富增长、制度完善而实现,这种认识显然低估了精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宪法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战争、武 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战后一段时期里,日本曾遵守这一承诺,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作战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然而,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12.
依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规定日本公务员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人”。过去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便是较好的公务员素质,而一系列完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4,(3):33-33
1.韩国宪法法院(前译宪法裁判所)建立于1988年9月,是根据韩国宪法设立的独立的司法机构。宪法法院的职责是通过建立特别的宪法裁决程序对有关宪法的问题进行裁决.以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法院拥有裁定对总统、总理和法官的弹劾,决定解散政党,审查立法与宪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论宪法至上     
宪法至上是指一国宪法在法律上和实践中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根本法、是理性和正义的集中体现,其核心精神是权力制约、保障人权。实现宪法至上就要强化宪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健全宪法审判制度、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并加强宪法宣传、强化民众的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15.
《人民政坛》2012,(7):46-47
韩大元在《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载文《1982年宪法的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作为宪法的精神特征,始终指导和影响着宪法制度的发展.并把国家和社会生活引导到人性关怀的基础之上。宪法发展的逻辑基础是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障,宪法精神表现为公平、平等、自由和宽容,而人文精神集中概括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现代宪法特征,1982年宪法文本彰显人文精神,其颁布是全社会呼吁人性关怀的一种制度性回应:宪法结构体现人文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依宪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治国理政。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体现了我党对宪法权威在法治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当前要实现依宪执政,应从四个方面切入和着力,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高领导干部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17.
人大代表应当通过深入学习宪法,准确掌握宪法,体认宪法精神,以宪法为判断大是大非的准绳,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充分地发挥代表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尊崇宪法精神,贯彻宪法规定。要对宪法有敬畏之心。人比天高、法比天大、宪法至上。法律规范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对宪法的敬畏,就是要将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根植于心,在遵守上下功夫,谨守宪法的各项原则与规定。要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的意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充分体现了平等保护各方的原则,体现了宪法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很有作用,并为下一步制定国有资产法提供了依据。应该说,物权法的出台,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20.
第10次日本渡边寒鸥诗书展于9月4日至9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150余件。该展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日本书真会主办,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北京市对外友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渡边寒鸥先生现任全日本书道联盟评议员、国际刻字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