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法国有两位伟大的作家,各自写了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伟大作品,他们就是雨果(1802-1885)和托克维尔(1805-1859),雨果的《九三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均是作家生前最后—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和各自代表作(《悲参世界》与《论美国的民主》)相比,篇幅和知名度都要小,但都是被低估的巨著. 读雨果的《九三年》可以感受大革命的暴风骤雨、血雨腥风,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则可认识法国革命前的政治,而这往往是被人所忽略或遗忘的.  相似文献   

2.
刘洋  马德普 《理论视野》2013,(4):40-43,46
法国大革命虽然试图彻底划清与旧世界的界限,但却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成为历史"连续性"实现自己的手段。托克维尔以这一"连续性"的发现而破解了大革命的自我神话,揭示出这种历史连续性在旧制度、大革命与革命后社会中的表征,从而将对大革命的解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托克维尔成功之处,也构成了他突不破的局限。突破这一局限是《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留给转型社会中人们的一个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3.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指出,法国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强化与传统社会自治共同体的衰败,这两者间的互动互促关系是"旧制度"与大革命形成的内在机理。这一观点是相当有道理的。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有效的城乡自治传统,是中世纪法国封建制稳定存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而这一基础被动摇之日,也就是法国封建制度解体之时。历史地看,成功的人类文明都需要有广泛而有效的社会自治作为自己的基础,而社会转型成败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维系于社会能不能因应时代变迁而更新自己有可能落伍的自我治理形式。传统的社会自治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是托克维尔留给我们的一个后续性课题。  相似文献   

4.
朱沅沅 《理论视野》2012,(11):61-63
将小说《双城记》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之中,结合狄更斯的创作经历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探讨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解析他所塑造的有争议的革命者和群众形象以及他对大革命所持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甘正气 《团结》2013,(1):52-54
2012年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向与会专家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王岐山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这本书里究竟说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外曾祖父在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亚历克斯·德·托克维尔生于1805年,出身法国穿袍贵族,相对于佩剑贵族,他们主要出任文官。托克维尔家是法国“世族”,历史可以上溯至12世纪,其先祖参加了征服者威廉入主英伦的黑斯廷之战,获得了在诺曼底的封地。  相似文献   

7.
根据托克维尔对大革命前旧制度演变过程的考察,从代理问题的角度分析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因果关系。法国自路易十四开始加速强化中央集权,这个过程对法国原有的社会治理机制造成全面破坏,此后王权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统治不可避免地产生严重的代理问题,结果导致社会矛盾全面激化,从而最终引发大革命。大革命的爆发正是旧制度的代理问题耗尽了社会所有的良性资源以及路易十六的改革来得太迟、太慢所致。  相似文献   

8.
张铭 《理论视野》2013,(4):29-34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将影响革命的长时段原因与短时段原因结合起来,力图找到一种能理解大革命起源的阐释原则。这一努力使托氏在大革命造成的社会断裂背后,发现了历史自身内在连续性;在大革命带来的冲击的背后,发现它的创新极为有限。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后发国家"来说,法国当年的困境具有自己的"现代性",而书中体现的方法论与立场所具有的"超前性"也使其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国近代发展的历程伴随着暴力和冲突。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三个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三个硕果并没有真的成为保护法国人民的福泽。从1789年起,法国在历经了近两个世纪的冲突后,最终在第三共和国时期达成了妥协,实现了大革命中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托克维尔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反思者,在《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两部书中对民主、自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剖析了法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全球视野的背景下看待法国问题,使得第三共和国的政治家们完成了从街垒到议会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对法国君主专制的具体分析中,勾画出专制集权制国家类型的一些共同特点:它以社会资源的某种"自由流动"、特别是小土地所有制为主要经济基础,以对"全能国家崇拜",以及民众的自私、精神"碎片化"为思想文化基础,以中央集权的官僚制为组织手段与制度要件,进而形成一种没有法律、制度等"正式约束"的君主集权。本书可谓一部研究专制集权制国家类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魏天样 《理论视野》2008,(12):50-51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撰稿人卢梭,以其说真话和卓越的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而著称于世。他曾坦言:“只有对伟大,对真实,对美好的热爱才能激发起我的才情。”他在撰写《忏悔录》时说,他要“以一种没有先例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无出其右的作品”。该书末尾第—句是“我说的都是真话。”为此,卢梭赢得了世人的称誉。  相似文献   

12.
宁悦彤 《学理论》2013,(18):186-187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狗心》是作家创作历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作家怪诞讽刺创作风格的一部代表作。在简要叙述作家创作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狗心》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费希特一生都在与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后果打交道,终生都在坚持大革命的理想,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弘扬理性王国。法国大革命高涨时期的费希特,以思想的自由、先验自我的理性原则为大革命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法国督政府时期的费希特,以法权理论为共和制的合法性作论证,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最彻底地体现了大革命的民主原则。拿破仑对外侵略时期的费希特,为理性国家作论证,主张自由的定在与国家中的自由观念。  相似文献   

14.
《各界》2011,(10):F0003-F0003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相似文献   

15.
王乾荣 《民主》2009,(11):50-50
评论家阎纲先生近日于《人民日报》发表《说“研讨”》一文,批评了当前流行的所谓“研讨会”的庸俗之风。他举例说:“某领导(在某人作品研讨会)讲话以后。我在上海报纸的报道里看到,他授予被研讨者‘伟大作家’的光环.第二天查对北京发表的讲话全文.这个光环不见了.”  相似文献   

16.
1923年-1927年的《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久、最杰出的革命报刊之一,其创办发行与宣传,成就辉煌,其中凝结的我党领导思想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有:坚持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重视思想文化队伍建设;思想文化宣传既要面向大众,又要提高大众;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4)
冯玉祥与苏联的关系最早是源于各自的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建立早期的合作关系。本文力图通过对大革命期间,双方所处的不同历史环境以及各自的利益冲突的研究,深入挖掘大革命期间苏联与冯玉祥双方关系破裂的渐变过程,客观地分析了冯苏关系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艾冬梅 《学理论》2010,(15):142-143
法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一部充满荒诞意识的剧作,简单枯燥的反戏剧情节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内涵,在形象与抽象的和解断章中展示了人类生存境况的图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名为《存在与时间》,阐释存在与时间二者的相关命题,受其启发,围绕"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来解读《等待戈多》中关照人类生存和体现于时间叙述之中的生命荒诞意识。  相似文献   

19.
法国的((花开花落》和瑞典的《永恒记忆》,是人物传记类的剧情片,前者荣获2009年法国恺撒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后者也获得瑞典电影学院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5项大奖。电影分别描述了法国“索朴艺术”女画家塞拉菲娜和瑞典第一个女摄影师玛丽亚·拉尔森的人生故事。《花开花落》和《永恒记忆》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故事展开的时间,同是20世纪初;两位艺术家都不年轻,不漂亮,不典雅,不高贵。她们为谋生,从事的都是低下的工作,为人帮佣或缝纫之类。但可以肯定,两人其实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陈学昭于1935年获法国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第一位留法文学女博士。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名长篇小说代表作《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也是在解放区出版的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陈学昭,作为共产党员,忠于信仰;作为作家,始终紧握笔杆。毛主席曾说:“既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陈学昭无疑作为文学博士在文学和事业上是成功的,但她的情感故事却让人感觉凄入肝脾的痛与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