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文闯 《学理论》2008,(18):74-75
梁漱溟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会通中西,统领古今。探文化之源,索文化之本,解文化之变,求文化之路,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哲学体系,为我们今天重塑文化运作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梁漱溟倾尽全部心力构建他的文化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3)
直觉和理智是表现梁漱溟文化哲学的重要概念。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以直觉和理智为基本概念构建起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为现代新儒家奠定了文化哲学基础。直觉和理智概念地体现了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认识与思考,因此在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本文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为文本基础,以概念分析为基本方法,对直觉和理智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试图以此展现梁漱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国文化问题与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1)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的第一个儒家,他说过:中国文化的复兴就在于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以孔家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是他所说的文化。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梁漱溟的儒学复兴观以及现在社会的实际需要,探讨传统儒学复兴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其现实可能性和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5)
梁漱溟站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来思考中国问题,想通过自身知识、文化传统的创新与改造和兼容西方文明来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他对东西文化的认识,还是他对东西教育的看法,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可以说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是他东西文化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意教育思想的来源、情意教育的内容、情意教育的实质三方面来探析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宋薇  付丽芬  刘桂荣 《理论探讨》2006,1(2):122-124
梁漱溟和钱穆都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阐扬者,二人都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探询现代中国的出路,回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文化危机,其终极关怀是一致的。由于二人不同的心路历程、对中西文化研究方法的差异及对文化体认的不同,二者的文化哲学也并不一致。梁漱溟从哲学出发,钱穆则从历史研究入手,对中西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作了比较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乔新娥 《学理论》2012,(30):17-19
民主是当今社会的总体趋势,民主观念的基本内涵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可。中国在探索民主发展的道路上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借助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探究中国文化和民主的关系,给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勇 《理论视野》2009,(2):55-57
时至今日,学术界依然津津乐道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年的争论,认为梁漱溟敢于触犯“龙颜”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浩然之气,值得继承与光大。其实这个说法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梁漱溟虽然当时敢于与最高领袖顶撞,但事后他格外后悔,并用几十年的时间不断反省,接近于彻底放弃先前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8.
《各界》2012,(12):F0002-F0002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儒家不仅深入诠释了传统儒学的心性智慧,而且做了传统儒学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构造系统的文化-历史哲学。现有研究对这种理论努力的特性缺乏仔细解释。对于儒家传统来说,高明的心性智慧与实际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近代中国形势赋予这个问题以新的严重性。对梁漱溟的分析,显示这个问题的压力如何促使他构想关于中国文化与人类历史的哲学,从而表明理解这个问题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新儒家的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一生行谊 ,俱在求人生、中国两大问题之解决 ,但事实上梁漱溟的人生问题求解和中国问题求解存在着不可自解的矛盾。为此 ,梁漱溟时而为了其儒家人生追求而淡化事功主义 ,时而为中国问题焦虑而强化事功主义和淡化儒家人生追求 ,最后走向了儒家人生追求和事功主义的双向遏制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在长期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逐渐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中西教育观。梁漱溟极为赞赏以人格感召、精神陶炼为主要方法的丹麦教育,主张在中国大力发展类似的精神教育。然而梁漱溟通过对当时的世界背景以及中国实际国情的研究,认为中国在学习丹麦教育时应对其进行改造,把讲理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程刚 《理论导刊》2006,(12):46-47
现代新儒家是中国现代哲学重要的一派,其中西文化观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论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为代表,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第二类以冯友兰的“城乡家国说”为代表,强调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第三类以贺麟的“中西文化共进说”为代表,认为中西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有长短。  相似文献   

13.
田艺斋  蔡晓辉 《学理论》2013,(19):174-17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著名的东西文化论战就产生于该时期,各大文化思潮的东西文明观也成为当时激烈论战的焦点。选取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文化思潮,分别以其代表人物梁漱溟、胡适和李大钊为研究对象,从三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东西方文化观两个方面对三者的东西文明观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当时三大文化思潮的东西文明观以及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田甜 《学理论》2012,(17):69-7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蹂躏,许多仁人志士纷纷探求救国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大农村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却主张用“文化求政治”“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等一套乡村建设理论来关注农村,进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作为改良运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文化建设、中国农村发展问题上的见解直到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育思潮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潮流,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是其中的一派。他所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是根治文化失调,恢复固有精神文明之理论,这在当时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构思。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问题又一次引起世人关注,重温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1893—1988)是本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自80年代以来,有关梁氏的学术归属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他一生多次谈及自己的思想变迁:“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90页)从他的自述,人们当然有理由将学思定向后的梁漱溟划归儒家。然而梁漱溟在1974年6月写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一文,却郑重地宣布自己属于佛家。…  相似文献   

17.
正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各界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派关于"人"的塑造目标与方式,坚持以"立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改造目标,对文化保守主义派采取的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国民新形象展开批评。本文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探讨。"五四"运动之后,国内有识之士对未来发展目标有了明显分歧,对"人"的形象塑造和培养模式也有差别。文化保守主义派坚持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人格塑造和形象培养,其代表人物是梁漱溟。而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则采取较为激进方式,坚持以俄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勇 《理论视野》2009,(10):51-53
常言道:说有容易说无难。历史学最忌讳的就是往往凭借有限阅读或一己之见大胆放言“从来没有”之类的绝对言辞,这些信誓旦旦的断言往往被一个很小的发现予以证伪,令人难堪。比如在梁漱溟研究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说梁漱溟接受1953年与毛泽东发生冲突的教训,没有再说一句话,因此他没有像那些老朋友如陈铭枢等人那样被划为右派,沉默换来了平安。  相似文献   

19.
史飞翔 《各界》2011,(10):92-94
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爱情与婚姻也如同他的整个人生一样颇具传奇色彩且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自五十年代受到激烈批判后,梁漱溟先生就被打入"冷宫".年轻一代当年多从"毛选"五卷对他的批判嘲讽中,略闻其名:"梁漱溟反动透顶"、"你梁漱溟的功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