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昆仑  卓家武 《学理论》2010,(3):100-101
生命道德是调整人与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人类生命及它类生命之间关系的道德。当代大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能够自觉担当起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生命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存在生命责任意识缺失的状况,并且逐步呈现出以下两种趋向:一是对自我生命的保护意识趋于理性;二是对社会生命的责任意识趋于淡漠。  相似文献   

2.
李玲玲 《学理论》2010,(19):187-187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绘画创作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用个性的绘画语言,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塑造个性的生命形象,体现生命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生命之水     
有三个人在寻找生命之水。他们希望喝下生命之水之后,可以长生不老。 第一个人是武士,他猜想生命之水应该非常强大有力——可能是洪流——于是他身穿盔甲、手持武器前往寻找,他相信自己可以迫使生命之水向他屈服。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爱米尔·涂尔干在他的《自杀论》一书中有力地证明了社会因素对人类自杀起到的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个人与社会间特有的平衡失去、原有的社会规则逐渐打破、社会转型期的制度错位等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自杀现象,我们必须转变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治疗的单一模式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预防模式,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空隙     
《党政论坛》2013,(14):26-26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生活的空间,需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很失意的人,爬上了一棵樱桃树,准备从树上跳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决定往下跳的时候,学校放学了。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狂欢——论巴赫金的狂欢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现象学的描述法对狂欢化的基本范畴,即狂欢化的时间、空间、仪式及情调等给予梳理,进而指出狂欢化的核心是表现生命本身不屈服于一切外在的限制,要为自己创造自由展示其活力的广阔天地。在此天地中,它以随意亲昵的对话,以诙谐放肆的笑声,把古板僵化的中世纪官僚主义文化送入坟墓,为自己带来自由和解放,让生命进行真正欢快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8.
许淇 《党政论坛》2010,(4):36-36
我是一名守望者。守望着的并非什么稀世珍藏,或什么薪火相传的悠久传统。守望着的仅仅是我在大草原自己点燃的一笼篝火。白夜将尽,我的生命随着这篝火渐渐黯淡,但我目不它顾地守望着,使之比我短暂的生命燃烧得更长久些。  相似文献   

9.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有着继承关系,但是,它又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公共管理职业活动是公共管理社会生命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在他的职业角色扮演中,需要在平等的观念下行使公共权力,需要把职业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社会生命的内容,需要在职业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社会生命。在传统的观念中,存在着对社会治理的“公仆”定位,这是一种描述,而不是科学规定,其实,公共管理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活动。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在根本上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利于公共利益实现的因素,为公共利益积极地、创造性地实现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为生命骄傲     
《党政论坛》2014,(18):22-22
春去秋来,花开花谢,茫茫尘世中的你我虽渺渺如天上一朵白云,却一样拥有自己崭新的个性和独特的自我,生命本来就是一种美丽。天空有天空的高远,彩云有彩云的逍遥,花儿有花开的美好,流水有流水的自在,无论生来多么卑微,都应该为自己拥有一片天空、一席土地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1.
在我人生暮年的岁月中,精神里依然保留着像往昔那样激动的反应。不要怠慢了人生最后这段时光。在自然界这个大舞台上,人们才是自己真正的偶像。人们总爱追溯自己的过去,可是今非昔比,一个人往昔的风貌如今已荡然无存了。人们时刻铭记着生命新陈代谢的永恒规律,人终究是会死亡的。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并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的渠道,丰富党内民主的形式,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党内事务,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  相似文献   

13.
所谓荣辱观,是人们对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的总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这是每个人一身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时刻都要作出认真回答的问题。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志士用行动作出了回答: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是革命者无尚的光荣;以卖国求荣,背叛理想和同志、苟延残喘为奇耻大辱。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从普通一丘雷锋811人P的休干部佳裕禄.M平凡岗位作出贡献的徐虎、李素丽到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张鸣歧.都用自己的行动以至于生命,向党、向人民交出…  相似文献   

14.
孟宪实 《各界》2010,(12):69-71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9年,在东方的中国,商鞅呱呱落地。52年之后,名震一时的商鞅被杀。苏格拉底,有很多机会选择生,但是他都放弃了,是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死。商鞅临死之前,采用了多种手段,希望挽留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是一个成功者,商鞅是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5.
林希 《党政论坛》2011,(4):22-22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相似文献   

16.
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学将生命问题与主权相关联,在权力与生命的互动关系中阐发了自己的权利思想。阿甘本权利思想缘起于对20世纪纳粹反犹与美国霸权的思考,以及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回应。他将施米特“例外状态”理论改造为一种纳入性排除的例外结构,指出资产阶级权利话语建立在纳入性排除的逻辑之上,这一逻辑导致了主权者对生命的征用和所有权的异化。阿甘本的权利思想与马克思的权利思想都揭示了资产阶级权利话语的虚假性,但阿甘本的权利思想偏激且缺乏实践基础,其真正的理论价值在于确证了主权对于守护人民权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生命之河     
冥冥之中,大千世界似有无数条河——生命之河。它如同西瓜表皮上的纹路,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之上,蜿蜒曲折,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裹胁着世间的一切生命。豪门权贵也好,富商巨贾也好,农夫乞丐也好,都只是河中的一片涟漪或一朵浪花。那河的尽头,便是大海。生命之河一旦汇入大海,那涟漪和浪花便失去了一切声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为自己70岁生日写的一首诗中,就把生命比做一条河。他写道“再长的生命终必要入海”,晚年,是河的下游,再往下,是入海口。“宁静的深夜,你听/河口隐隐传来海啸/而河源雪水初融/正滴成清细的涓涓。”…  相似文献   

18.
夏雨 《各界》2011,(7):70-71
1968年5月9日,是上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的生日。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她却用自己的双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剧的主人公施济美,是40年代驰名上海文坛的女作家。从抗日战争开始至上海解放,她曾发表过数十万字的小说和散文。她的作品有广大的读者群,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赞赏和喜爱。  相似文献   

19.
知足知不足     
平白 《瞭望》1999,(33)
题目的两句话,倒个过儿,分两章,先说第二句,再说第一句。(一)知不足知不足,是所有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心的人的最可宝贵的品格。“盛德若不足”。人生追求,道德修养,总有不足,永无止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索取无限的知识,生命显得那么短暂。所以契河夫认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叶于陶先个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他解释:“在任何情况下,对人生总抱着决不厌世的态度;而对自己的工作总感到不满意——永不厌足。”未厌,对人生充…  相似文献   

20.
闫玉凯 《学理论》2010,(4):191-192
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自己国家中优裕而舒适的生活,在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反法西斯战场上,诠释生命的意义,体味人生的哲理。白求恩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奋发图强。随着时代的进步,白求恩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本文阐述了白求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了其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