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骥才  文丁  聪图 《民主》2008,(1):6-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
徐培华 《学理论》2008,(9):12-13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它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它的内容体现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萃 《学理论》2012,(2):139-140
面对日益技术化和工艺化的当代社会,人们在发挥教育促进物质生产的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尤其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这是当代教育在应对社会挑战时应该作出的重要选择,也是当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回归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沈俊花  张媛丽 《学理论》2010,(16):206-206
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但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导致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物质化、学科设置的不合理等,使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因此我们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师素质、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重构大学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层次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陆杰荣 《理论探讨》2005,6(4):33-36
哲学就其本性和特性而言是人通过反思的途径表达自身精神需求的内在方式,哲学通过境域式开掘与生成体现了人的境界的精神需求。哲学境界成为人超越自然存在的精神体现方式,主要蕴涵着人文精神的指向、自由精神的指向、理想精神的指向以及批判精神的指向。  相似文献   

6.
赵荃 《学理论》2010,(10):10-11
包含人文精神的现代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它把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其终极目标,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的始终。科学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密不可分,它是推进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内在支撑,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与完善。只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政治精神、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多难兴邦”。一个伟大的民族,没有哪个不是在战胜一次次的人为或自然的灾难中走向成熟、进步的。在这种进步中,最根本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不断升华。人类的民族精神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从大的形态看,不外乎政治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三种。政治精神是一定时期的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的价值判断、认识状况等精神层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要求,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和"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息息相通,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诸方面关系可资鉴借的宝贵思想资源及行为范式,具有积极的鉴借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1994年以来,发端于文坛的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已风行于京、沪,波及汉、宁、穗、深,正在向全国范围蔓延。从学科范围看,也已从文学延伸到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甚至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那么,人文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讨论中真可以说众说纷法,莫衷一是。有的人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关注”,有的人说:人文精神“是对人性、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尊严的关注与高扬的精神”,有的论者说: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有的论者说: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想、崇高…  相似文献   

10.
田瑜  李建峰 《学理论》2011,(13):303-30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科技上的培养。过度的重视科技的同时,必然会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况,特别是人文精神中的大爱精神。大爱精神是一种超脱于普通爱的精神,是对人深远的爱,深厚的爱,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爱,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关爱。旨在研究大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希望能够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对大爱精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解读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蕴涵着主体全民性富有、内容全面性富有、形式层次性富有、过程渐进性富有。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既是人的需要发展的现实必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既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题之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彰显,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应凝聚个体思想共识,促进精神和谐,在知行转化中实现;强化社会价值引领,增加精神财富,在古今相继中实现;筑牢国家意识高地,夯实精神基础,在中外互鉴中实现。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日渐富足,受多种文化的冲击,我国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也日趋复杂、多样.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在科技时代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既有利于社会、科技、人的精神层面的协调发展,又能深刻的体现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多方面文化精神的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实践性剖析说明,科学发展观表征着和谐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着和谐实践的全面生成.和谐实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合目的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和创新活动,是一种有序的、优雅的、德性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实践把人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统一了起来。幸福是在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和体验,和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他人(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自然和谐发展演进相互促进的一种存在状态。幸福的实践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但实践的负面效应正在影响着幸福的和谐发展,必须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俞吾金 《党政论坛》2011,(14):43-43
法权人格、独立个性和社会公正的缺失,使蕴含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宗派主义思想倾向乘隙而入,导致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派化。通过前面三部分的分析,我们展示了人文精神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历史命运。如果说,现、当代中国人力图把古代中国人文精神加以美化,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中实现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学教育整体上亦出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割裂。高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高度,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来思考大学生的素质以及这些素质的社会意义,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集成,把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渗透发展,精神生活的价值在整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张扬与彰显的趋势。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社会竞争、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环境几个方面。精神生活的价值彰显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人的精神生活的时代价值,树立精神资源意识,重视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指出图书馆精神应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4个方面并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世界走向数字化的世纪。数字化生存世界是指数字化的生存范式及价值原则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数字化生存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深刻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数字化的正常体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积极的适应关系,数字化生存强化了金融资本对社会的穿透力,使生存世界的发展意志更加强硬;另一方面,数字化生存又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商品化,对人类主体地位及其智识能力造成了重大挑战,亦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度殖民化,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应强调人文精神对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建设与意义支持,构建更加文明、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淑娟  张培强 《学理论》2009,(15):190-191
人文精神,是指向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们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怀和追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理应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群体。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人文精神的重建也已是当今社会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