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其开发利用对策○张慧芳一般来说,经济增长要依靠两种资本,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或关键。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国来说,如何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人力资...  相似文献   

2.
企业必须在实现两个转变中求发展西北机器厂党委书记王文卿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15年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把经济增长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效益,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经济效...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5-2008年浙江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各行业工资的长期波动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图像进行分析,并结合方差分解,系统分析了浙江省1985-200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各行业工资之间的影响状况。所做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是工资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提供更多劳动就业岗位,劳动者的工资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才能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的配置,而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技术文化问题史耀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中谈到生产资料量的增加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时指出,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不管是条件还是结果,只要生产资料的量比投...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0,(8):8-8
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国内经济运行长期积累的矛盾亟待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付出的代价大,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重。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还需要战胜重重困难,付出艰苦努力,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1998年人口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第一次降到了10%。以下。1998年,全国出生人o1991万,从80年代以来,第一次低于2000万,而死亡率与去年基本持平。世界人口会议曾向各国提出在本世纪末将人口增长控制在1%以下的目标。中国已经提前达到了这个目标。对于长期为人口增长过快困扰的中国,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全国的青年男女自觉地响应晚婚晚育、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计划生育科技网络的建立与健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是取得这一成绩的主要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10%C以下,可以看作…  相似文献   

7.
正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是中国经济转型使然。中国正处于从高消耗、高成本发展模式向低消耗、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转型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必然更高。过去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下一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更得依靠"人才红利"。由人口数量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暂时的,且主要被资本所有者获取;而由人口素质所带来的人才红利,是一种人力资本红利,可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然要求我国加快实施创  相似文献   

8.
为了迎接世界经济向东亚转移的挑战,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来。上海过去改革开放的16个年头已经尝到了劳动力素质提高、人才增长刺激经济发展的甜头,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8.9%的较高速度增长。今后要充分发挥上海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继续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更应把依靠科技和教育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和引进大批人才。一游动力素质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儿般而言,劳动力数金的增长,会引起经济的增长;但…  相似文献   

9.
<正>据财政部官方网站消息称,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9月4日至5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在人口红利消失、资本回报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改革红利对冲人口红利的消失,使经济增长保持在7%左右。楼继伟分析称,中国过去依靠政策刺激取得了9%到10%的增速。但这是不可持续的,也超出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  相似文献   

10.
刍议发展中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张忠泽,周隐珍我国人口现已突破十二亿大关,人口众多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本文试图依据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探讨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的有关问题,以供借鉴。(一)早在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  相似文献   

11.
李建 《党政论坛》2012,(3):60-62
中国经济专家认为,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经济学家李扬对近期政府数据分析后指出,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因为国内需求没有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太大的影响,依然在增长。他认为,这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包括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在内的青年就业方面,而教育和培训是增强他们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化解危机的关键之举。因此,当前应该大力深化教育,实现应对危机的近期手段与提高我国经济可持续性的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吴邦国 《党政论坛》2010,(24):18-19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基础薄弱,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1%,比发达国家低了约2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理论参考》2008,(11):63-63
张新文在凤凰网-财经2008年10月29日撰文指出,1、中国经济是以储蓄消费、能力增长的需求和自由资产投资为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实体经济带动虚拟经济,因此美国经济泡沫的破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的。中国有13亿人口。他们正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提高自己的消费能力,只要制度合理,政策对头。价格科学。每年将有成百上千万人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以新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我想这是中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05,(8):46-47
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着,而在这种高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假如把被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加进失业率统计,截止到2002年,广义失业率可达到15.7%”。蔡昉表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必然带来就业。  相似文献   

16.
工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实实在在地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起飞,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和长期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针对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收入差距大、大多数老百姓工资水平低这一现实问题,由湖北工业大学胡放之教授所著的《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水平研究》(下称《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人口收缩老化带来巨大消费塌陷2013年,我在思考2007年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时,猜测可能是人口增速和结构出了问题。当时我提出,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可能会出现人口规模长期萎缩的境况,青年人减少使经济活力下降,养老负担沉重,进而导致经济增长远期低迷的趋势。但这种假设没有得到经济学分析的证明。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不仅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长期发展的四大机遇:一是通过及时有效的调整确保国民经济的无泡沫化或者微泡沫化,实现中国经济长期的无金融危机增长;二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性和可持续性;三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复兴,人民币崛起成为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货币之一;四是此次危机可能成为东西方文明兴衰交替的一个契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非常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重新成为引领全球文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同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分不开的。但是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并未因经济的调整和持续增长及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而改变。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创造的新就业机会累计达22亿个左右,但这仅仅吸纳了同期城乡新增加的那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和过去30年在农村沉淀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从中国人口增长的惯性及其带来的劳动力的超常供给趋势来判断,劳动剩余经济的特征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在我国的城乡并存。中国人口及劳动力的大头在农村…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建设与智力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有了空前规模的发展。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智力开发”或者叫做“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了高速度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据世界上不少经济学家估计,二十世纪头十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百分之五至二十靠采用新技术,而到了七十年代,则百分之六十至八十要依靠新技术的采用。以日本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