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湖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90-2005年湖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最后是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幅逐渐减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为此,应针对湖北产业结构现状制定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增长是西方国家的“紧迫问题”之一,也是西方经济学界的“第一等优先的经济论题”。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十分重视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理论,但对它的研究大都侧重经济增长数量及因素方面的分析。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实践与理论上,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很大的突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数量方面的理论越来越完善,而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理论也逐渐显示其缺乏和不完善。到目前为止,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不是很多,仅限于其性质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至于运用统计方法、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的研究和探索更是风毛麟角了。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交通网络建设的加速,使福建省的物流业发展迅速,货运量不断增长,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物流行业.但发展中的物流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般物质基础,而和谐社会又是经济增长的环境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是通过社会分配环节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后期利益竞争使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差距扩大.要使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绝大多数人所享有,化解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就必须通过社会分配使经济增长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就需要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建设分析模型,并依此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股市发展与宏观经济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以1991-2009年股票筹资额数据为样本,通过协整检验,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聚资功能与宏观经济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股票筹资额与经济增长存在稳定协整关系,股票市场筹集的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一个长期过程;经济增长能够立马带动股票筹资额的增加,但也需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否则这种带动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自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效益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局面.2007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宏观经济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局面良好发展,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加强对投资、消费和出口的调控,使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增长,是目前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均衡增长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增长的优势是存在着广阔的国内市场,潜在的市场需求更为巨大.事实上,国内市场需求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仅以90年代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践为例,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体是;国内消费占60%,投资占30%,出口占10%.这表明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投资和消费来推动.同时,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遵循着"FDI--出口增长--经济增长"这样一条非持续发展的逻辑主线.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比较分析,"印度模式"更加有利于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战略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迅速,传统的产业经济已经不再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逐渐发展,世界经济已经逐步进入到信息经济时代。众所周知,辽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产业的发展仍然是辽宁经济赖以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却不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辽宁省而言,如何追赶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自身的发展模式,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首先介绍信息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对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并据此提出对辽宁省发展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波兰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剧变"中的带头羊,也是剧变后迄今为止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相比较其它东欧国家而言,其经济转轨比较成功.转轨后的波兰经济在进行了严重衰退、高速发展、发展缓慢后,这两年经济又持续升温.据波兰中央统计局统计,2004年前二季度波兰经济增长5.9%,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6.9%,二季度增长4.8%,[1]大大高于欧盟25国的平均GDP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1.
着力创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互为影响、相辅相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当前迫切需要下更大的决心,积极推进企业、市场、价格、政府等几个重要方面的改革,为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证分析表明,现阶段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中,物质资本的贡献率仍然最大,而R&D投入、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因此,努力提升人力资本、市场化改革等非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要竭力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大国,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解决就业的途径和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并不必然或自动地促进就业增长.所以,要最大限度解决目前严峻的就业问题,还必须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合理和先进的"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弹性,使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徐丽君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逐渐成为第一生产力,人们对知识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潜在资源,为整个人类社会所提供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流是健康的,仍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市场机制已开始发挥主导调节作用,企业经济效益逐渐好转,居民实际收入增加,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大大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外商投资自1992年开始掀起一轮新的高潮。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妨碍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势头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GDP的高增长却没有带来高就业,这一经济现象有悖于经济增长与失业变动存在反向替代关系的奥肯定律,因而,中国存在着"奥肯悖论"现象.依据经济政策学的有关原理,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及目标与工具相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本身并不存在目标冲突,当前中国存在"奥肯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与工具的不相容,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不能明显有助于就业岗位的创造.因此,我国要摆脱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大目标相容.  相似文献   

17.
要把握好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经济困境的实质是粗放式增长基础上的产能过剩.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我国经济结构性缺陷暴露无遗.为避免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关键要发挥好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要始终围绕就业这个"轴心",着力点放在民生上,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处理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各项政策之间的关系,发挥协同作用,形成推动合力.完善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机制,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经济运行中,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探讨了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综述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一国能否摆脱短期技术困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对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于经济增长内在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并指出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均衡关系.2008年以来,受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下降,东部地区GDP与出口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GDP与进口和FDI之间分别只存在一个单向因果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远大于进口和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出口与FDI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影响.今后应通过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合理引导外资流向,鼓励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现地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