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流动、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区域人地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把握人口的变化特点与经济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制订城市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城市之间的比较和借鉴。以巴黎、东京、纽约城市发展过程为重点案例,分析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区域,集中反映着城市现代文明程度和综合管理水平。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多年来一直把加强城市管理与改善社区环境,提高人口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天津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起,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旧楼区综合整修。到2007年底,五年累计投资17.2亿元,整修旧楼小区905个,楼房1.2万栋,受益居民达到82.7万户、261万人。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区域,也是各种资源集聚的中心和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中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发达,产业集群明显。城市的这种资源集合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可以加速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反之,则可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聚中心。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问  相似文献   

4.
宫希魁 《群众》2013,(9):I0015-I0015
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建什么样的城市,不仅受制于地理、气候、生态、资源、人口分布等自然因素,还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等社会因素。只有主观决策符合客观条件和规律的要求,这个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才能长期持续并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否则,使用强权命令违背规律建起的城堡、城市、城市设施、城市局部区域,只能存在于一时,而不能存在于长久。  相似文献   

5.
面对人口压力,要有新的对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地方在亚洲,而在亚洲,中国和印度又是快中之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50%。如今,中国有6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万,可整个欧洲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仅有35个。面对如此庞大的城市人口,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树立城市的文化、塑造城市的精神,正在成为社会最关心的课题。在这些居住、工作在城市里的人口中,还有1.53亿是农民工,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仍在农村,所以说,城市问题实际也是乡村问题,城市形象就是全社会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思想工作》2005,(3):10-11
地处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的赤峰,不论在东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还是北京经济圈,都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赤峰的城镇化程度,采取“西移北扩东进”战略,扩大赤峰城区框架,提高城市品位,接纳农牧区人口到城市就业,投身到环渤海经济,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接,将赤峰城区建设成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发展区域经济和实现跨跃式发展举措之一,也是赤峰市几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多年的夙愿。  相似文献   

7.
城市防洪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口密集,是一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心,城市防洪保安事关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大局,较好的防洪安全设施和完善的防御措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城市防洪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就此几点思考:思考一:城市防洪与流域(区域)防洪关系城市防洪相对于流域(区域)防洪而言,是一个点防洪,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需要建立满足城市防洪要求的封闭式独立防洪体系,即目前普遍推荐采用的城市防洪圈建设,但由于城市防洪又受上游洪水的峰量以及下游的排洪能力直接影响,它又依赖于流域(区域)防…  相似文献   

8.
潘启雯 《中国减灾》2010,(12):52-53
据某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9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有望突破人口总量的60%。在城市,千百万人集中于相对狭小的区域里,形成了新时代的另类"贫民窟",  相似文献   

9.
文军  陈彧 《学习与实践》2010,(6):100-106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日益掀起的二线城市"就业热"在区域人口规模、区域人力资源和区域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二线城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二线城市为应对"就业热"所引起的种种挑战,需要在公共空间、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做出积极回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城市竞争力。而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城市的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就业与保障》2008,(1):17-17
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94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75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5.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195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3.1%。  相似文献   

11.
城市抗震减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开兴 《中国减灾》2007,(11):26-27
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通讯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财产、建筑物更加密集,一旦遭受强烈地震袭击或波及,灾害损失将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2.
王桢桢 《传承》2012,(1):66-67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建筑和城市服务功能的再造,同时也是城市空间、城市制度、城市人口、城市文化、政治权力等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因而涉及政府与利益集团各种组织、社区公众的多重博弈。政府应掌握好能力赋予和权力失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要搞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研究城市人口规模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规模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如果城市人口规模控制、把握不准,与规划的指标相差太大,就会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基础设施不敷使用、环境恶化或是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和部分基础设施。80年代初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人口规模预测得偏小,许多城市规划的2000年的人口规模指标在90年代初或中就达到甚至突破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道路窄、数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帐,这种恶果一直还在影响着许多城市正常有序的发展。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比2005年增加20亿。这种转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并且这种趋势会一直延续到未来几十年[1]。城市人口的扩张使得城市不堪重负,一方面,尽管城市占不到百分之二的陆地面积,却消耗了四分之三的世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住房紧张、空气污染,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交通拥堵及恶化等问题[2];还有更严重且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郭钦 《求索》2007,(7):218-220
近代百年,在沿江、沿海和东北地区,中国城市在近代化过程中聚集化趋势比较明显。开埠通商、政府政策、投资规模和趋向、人口合理流向、交通优越、首位城市的核心作用是区域城市聚集化的主要原因。历史经验表明,城市化——城市聚集群——大都市密集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政策》2009,(5):F0002-F0002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现辖五区三市五县,区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415万人。  相似文献   

17.
<正>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着推动省域协调发展的功能,是在本省范围内集聚水平较高、对周边区域和城市辐射带动明显的重点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都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层面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8.
李云 《群众》2007,(11):36-37
21世纪是生态世纪也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另一方面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或工作。因此,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也是现实选择。但是,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却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06年的43.9%。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6%都来自城市。2006年中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7%。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城市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20.
周柏春 《长白学刊》2023,(3):141-148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加速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既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党和政府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的重要关切。文化因素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变量和重要参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厘清农业转移人口制度文化建设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归属感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存储文化适应性不足、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养的物质支撑不强等文化梗阻的具体表现,强化对文化梗阻影响因素的精准分析并找到适宜的矫治对策,对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效果,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