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日本兵库南部地震谈起杨永康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地震往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特别是发生在城市及其附近的地震灾害愈加惨重。今年元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发生的M7.2直下型地震,又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浩劫,是近二十年来地震灾害损失、人员伤亡最严重的一...  相似文献   

2.
中强地震区的综合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强地震区的综合减灾对策高玉峰,陆镜元,马铁生,鲍斯发(安徽省地震局)减轻地震灾害须根据地震活动强度、地震破坏特点、国民经济实力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本文的中强地震区系指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烈度区划图》上地震烈度为六度、七度的区域,这些地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地震威力巨大、破坏程度极高,地震监测预警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地震预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无法实现,建设地震预警系统便成为各国地震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概述了地震预警的原理与中国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地震台网的建设现状和晋江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行了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地震多发,做好地震灾害救助工作,科学合理地分配地震救助资金,对于减少受灾群众损失,保障受灾群众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地震救助资金分配开展事后评估,针对资金分配渠道、资金分配控制、资金分配监督等进行评价,有助于总结资金分配效果,及时反馈问题,是优化未来救助资金分配方案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政报》2009,(12):37-37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准确科学的进行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工作对于实施地震应急救援、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我区地震形势严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规定,为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快速、准确地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国章 《电子政务》2007,(11):66-82
介绍了日本地震、海啸、火山以及恶劣天气的预警系统,并介绍了日本预警系统与国际方面的合作,以期对我国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事故的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将食品预警关口前移,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不良后果。相较国外较为成熟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国应及时构建食品安全时空预警大数据服务平台。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源管理、预警分析管理和预警发布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刘涛 《中国减灾》2012,(3):34-35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地震灾害波及全州,造成25人遇难,314X受伤,民房大量倒塌损坏。3月18-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时曾寄语灾区人民:“地震灾害以后,大家成了一家人,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经过磨难,你们会变得更加坚强:只有懂得苦难,才能懂得生活。”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地震灾害波及全州,造成25人遇难,314X受伤,民房大量倒塌损坏。3月18-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时曾寄语灾区人民:“地震灾害以后,大家成了一家人,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经过磨难,你们会变得更加坚强:只有懂得苦难,才能懂得生活。”  相似文献   

10.
悲情日本     
《中国减灾》2011,(4):F0002-F0002
2011年3月11日,随着大地的一声怒吼,日本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重创。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事故,令全球广泛关注。截止目前,已造成12468人遇难,仍有15091人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11.
董泽宇 《中国减灾》2014,(10):48-50
在上世纪木和本世纪初,日本曾发生过两次类似的强烈地震:第一次是在1995年发生的7.3级阪神大地震,造成6432人死亡,大量人员受伤,被称作是除原子弹袭击以外,20世纪日本遭遇的最大灾难;第二次是在2004年发生的6.8级新澙地震,造成38人死亡,伤亡人数不及前者的1%。虽然两者发生时间相隔不到十年,日本建筑物抗震性能与地震预警系统整体上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且两次地震对地表与建筑物的破坏力基本相当,但造成的后果相差极大。深究其中原因,主要在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实施了“成功的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  相似文献   

12.
对预警信息的科学调控能够有效提升危机预警工作质量。本文以人口安全预警系统为例,建构了预警系统参与要素协作模型和预警临界值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从信息要素与信息流角度分析了预警系统的整体构成、要素协作机制与信号表达机制,并进而反思了危机预警中的政府信息管理角色和信息调控模式,提出了提升预警预测精度和时间效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浩  闫超 《中国减灾》2013,(15):24-25
地震灾害是保险重要的保障范围之一。但是,地震与其他灾害不同,具有持续时间短、损失大、范围广、小概率事件等特点,这使得地震灾害保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商业保险往往难以单独承受地震灾害这样的巨灾风险,需要政府介入并发挥规划与指导、政策推动等作用。日本、美国加州的地震灾害保险采用商业运作、政府协作的模式,新西兰的地震灾害保险采用政府主导、强制实施的模式,我国台湾地  相似文献   

14.
日本“3·11”大地震后国家减灾政策的反思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林生 《中国减灾》2013,(11):21-24
2011年3月11日,距离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130公里处(北纬38度,东经142度)发生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24公里。此次地震引发了海啸、核泄漏等一系列复杂的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日本战后死亡人数最多、该国观测史上最强的地震,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巨灾。日本在此次地震灾害应对中的表现有诸多可圈点之处。例如,建筑物和工  相似文献   

15.
袁辉  潘谭锐 《求索》2011,(2):72-74
20世纪以来,全球地震灾情比过去任何一个世纪都要严重。由于中国所处地理位置及其地质构造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地震频发,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对于地震灾害的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研究内容上,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地震灾害对经济物质系统的影响以及地震灾害对经济制度系统的影响等方面。本文拟突破传统的研究路径,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对地震灾害产生的经济影响及地震巨灾风险管理展开量化研究,拟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尝试通过手机终端发布地震预警,并采用了不同模式的信息设计,然而何种信息设计更适合中国公众尚缺少研究支撑,且多数研究关注预警文本而对文本之外的多模态要素关注较少。本文采用调查实验方法来探讨预警信息内容(包括行动指示与可用行动时间)和模态(包括图像与语音)两方面设计对公众避险行为倾向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仅就预警信息内容而言,突出行动指示或可用行动时间对公众避险行为倾向都没有显著影响;在信息模态方面,图像模态突出行动指示或可用行动时间的影响均不显著,语音模态突出行动指示也没有显著影响,但语音模态突出可用行动时间显著负向影响公众避险行为倾向,也不利于公众保持冷静,这可能与地震预警的时间紧迫性相关。本文揭示了视觉、语音等多模态要素在预警信息中发挥的作用,展示了预警信息内容与模态相结合可能产生的不同预警效果,可为未来地震预警信息设计研究与实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08,(23):15-16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理构造的复杂性使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至今难以完全攻克。但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长期实践,特别是此次5·12汶川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重视地震预防同样能够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害,挽救更多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破坏性地震频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两次震级8.0级以上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震级为7.1级,2013年芦山地震震级为7.0级,震级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更为频发.在人口密集区,中强地震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而拯救生命、减少人员伤亡是地震救灾应急初期的首要任务,因此,破坏性地震中与人员伤亡有关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地震灾害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灾害频发。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以此次地震为例,介绍日本为救助因地震等自然灾害受灾的民众而编制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地震发生时,农村民居倒塌毁损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因此,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建设是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