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社群来自印度,以淡米尔语言群占大多数。印裔族群的内部差异相当大,可以从语言、宗教、社会地位、教育、种姓分别开来;也依来源地分成两大阶层:一为来自印度东南部的穷困劳工,二为来自斯里兰卡受教育懂英语的淡米尔人。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实地调查马来西亚老中青3个不同年龄层的印裔,探讨印裔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现,不论在社会或家庭里,马来西亚印裔的常用语言是淡米尔语,其次为英语和马来语。但淡米尔语的使用在逐代减少,而英语有慢慢取代淡米尔语的趋势。在政经文教条件的影响下,印裔族群语言态度开始改变,要维持淡米尔语为主的语言,情况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2.
出现在近代中日关系中的协和语,是一种伴随着殖民入侵而出现的语言现象,在一个世纪以上的历史跨度中,一方面极具生命力,是日本人与中国人民间语言交流的一种文化现实;另一方面,又是语言规律之外的一个怪胎,呈现出日本语与中国语混淆使用的基本面目,从未有过登堂入室的体面经历。本文从协和语概念的界定、协和语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以及作为殖民语言的本质特征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关于协和语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非洲本土语言教学已达50年,成效卓著。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教学课程,肩负起将中国介绍给非洲和将非洲介绍给中国的使命。中国的非洲本土语言教学及研究打开了理解非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增进中非文化交往、促进中非友好关系作出了独特贡献。但与欧美国家的非洲本土语言教学情况相比,中国在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面临诸多挑战,需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利用多媒体辅助写作教学的构想:一是网 站总体设计以第二语言写作教学法为理论基础, 从关注怎样教转向怎样学, 从关注教学内容转向关注 教学对象, 从为写作而写作转向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 把写作的目的、对象、工具、技巧、写作时要注意 的文章体裁以及与这一体裁相适应的词汇、语法、文章结构特点等都纳入这一教学体系, 力求体现知 识的系统性和阶梯性, 同时提供了写作互动的平台;二是汉语写作软件应具有语法词汇纠错功能、语 段语篇纠错功能、帮助构思框架功能、帮助语言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5.
巴西作为距离中国遥远的国度,随着近年来与中国的经济互动以及两国对世界体系转型的共同诉求而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本文从身份与认同的视角剖析巴西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以揭示巴西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及其变迁。本文以巴西最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圣保罗页报》及《环球报》为分析对象,对其在1998—2012年期间的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巴西在经过与中国的互动发展后,审视中国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其中经济利益发挥着主导影响;同时巴西媒体也显示了对"矛盾中国"的认同趋向以及整体较为积极的认同态度。本文还分析了在世界体系变动影响下巴西媒体认同中国的世界框架以及影响巴西认同的主体因素。最终结论认为两国互动改变了相互的身份以及巴西对中国的认同,但互动的深入会使认同进一步复杂化;两国对世界体系转型的共同诉求赋予两国集体身份的色彩,但体系转型的渐变也增加了认同的复杂性。目前两国正在迈向基于权力结构、制度和社会学习的共同体发展阶段,仍需要长期的良性互信实践来构建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印度尼西亚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的华人商铺店主及家庭成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其汉语使用、对汉语的态度及身份认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汉语使用频率、对汉语的情感认同度及评价都较高,其华人身份认同度也较高。这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国文化的良好保留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经济中的积极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双语公共标识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汉英翻译人员不仅要翻译汉 语公示语的意义, 还应考虑其实际应用环境, 以及委托机构的法律权限。对于中外标示语而言, 标 志与国际标准一致, 或者使用国际通用的符号, 有助于增加对公示语的认知。今后的工作重点, 应 该从查找错误、进行分析转移到怎样有效地把研究结果应用到社会现实当中, 呼吁社会的关注, 全 面改进我们身边的、新的公示语的翻译, 努力创造一个正确的国际通用的标示语环境  相似文献   

8.
社交称谓语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语言现象。不同的社交称谓语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汉语和越南语都有着丰富且复杂的社交称谓语系统,汉语称谓语曾对越南语称谓语有着各种影响,但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文化、语言习惯等原因,这两种社交称谓语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因此,汉、越社交称谓语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又存在不少差异。本文通过对汉、越社交称谓语进行分类对比,探究这两种社交称谓语的异同点及产生异同的原因,再根据它们的特征提出有效可行的交际策略。熟练掌握及正确使用社交称谓语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对西伯利亚名称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往往根据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历史,结合历史文献及当地民族的归属进行考证其名称的来源与意义。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然而,仅仅考虑上述方面还不足以科学地对西伯利亚的名称意义进行解释。本研究认为,还应该从历史语言的角度,通过讨论同源词来进行佐证才能够科学和合理地解释西伯利亚名称的意义。从语言的同源词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西伯利亚名称的意义可以局限在两种比较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为源于阿尔泰语系的“泥泞、潮湿”之地,另为“鲜卑”。而“泥泞”才是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团体的制度环境是社会团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团体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这与其国内优越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从联邦宪法、普通法律和总统态度、社会认同这四个制度环境因素来看,俄社会团体制度环境具有如下特点:法律体系完备,整体法律与专门法律齐全;扶持制度到位,培育制度与发展制度较多;涉外制度严格,监督限制与惩戒措施配套;社会认同缺乏,政府支持度与民众信任度不高.  相似文献   

11.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  相似文献   

12.
移民及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变化已成为全球感兴趣的课题,并越来越受重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二战结束后,中国移民民族认同感变化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此现象。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半世纪前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在当地被视为少数民族的华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目前西方学者很少涉及的越南河内的“华族”。我们认为,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中越之间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关系对越南华族认同感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brings the notion of transfiguration to bear on the study of the ‘unspeakable’ identity of African migrants living in South Africa, in the context of state language games on violence perpetrated against these migran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discourses is explored, in particular how official and not-so-unofficial discourses on violence in South African media combine to make migrants simultaneously visible and invisible. Speaking about violence involving black non-South Africans, state functionaries tend to downplay the ‘xenophobic’ element while overplaying the link with motiveless crime. Nevertheless, the sense that the migrant, labelled ‘foreigner’, is to blame for all the problems is never far from the surface of these language games. The migrant is therefore enlisted into a discourse where s/he is transformed and subsequently forced to recognise him/herself as subject. As a victim of violence, the migrants find themselves inhabiting zones of discursive indistinction, where they are both victim and victimiser, criminal and crime victim.  相似文献   

14.
独立后,乌克兰历届政府均实施了“去俄罗斯化”语言政策,主要表现在通过语言立法降低俄语地位、缩小俄语使用范围以及改造乌语等方面。究其原因,乌当局将打压俄语作为矫正历史上语言强权的工具、缓解国家认同危机的途径以及乌俄关系中外交博弈的手段。由于乌境内俄语居民众多、俄语地位在乌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语言政策受到国际组织监察等因素的影响,乌克兰未来语言政策的去俄罗斯化将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同为多种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在历史上,两国都有着不断接纳外来民族迁入的经历。15~19世纪,华人族群分别在这两个国家扎根并繁衍。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6%,而新加坡华人约占该国总人口的76.8%。由于华族在两国都为主要民族之一,华族文化的载体——华语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成为两国华人社会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对于华语教育的发展问题,两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需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和越南在经济、文化领域合作的加强,来中国学习汉语的越南留学生也不断增加,越南已成为我国现阶段较大的一个留学生生源国,针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也随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研究更多的是围绕学生学习的客体——汉语来进行。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立足汉语的学习主体——越南留学生本身,从学生对汉语言的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华文教育本土化是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必然趋势。泰国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马来西亚始于5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亚则始于60年代中期。其他一些国家由于政治变化等国际国内因素,甚至将华文学校国有化。在这种情势下,华文教育如何在所在国落地生根并发展?本文将从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困境和出路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二战结束后最初几年,泰国华文教育出现了井喷式的复兴现象,其迅猛程度和发展规模史无前例。究其原因,一是自由泰政府调整了对华文教育的政策,使其有了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由于中泰建交后,中国民国政府对华文教育发挥了推动作用;三是自由泰政府因忙于处理战后所面临的复杂而棘手的内政和外交难题而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扩大了大办华文教育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19.
叶萍 《东南亚纵横》2010,(4):103-106
菲律宾在亚洲国家中英语普及程度最高,英语优势给该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其国语一他加禄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大不如英语,文化遗产也缺失本民族特色。语言政策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国度表现得极为典型。  相似文献   

20.
泰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谋 《南洋问题研究》2005,(3):59-65,90
本文论述泰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分析了泰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各种类型的华文教育,指出当前泰国华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