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杜艳华 《思想战线》2023,(3):91-101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中国历史上不乏著名改革。而近四十多年的改革不仅标识时代特征,而且以承载重大转折、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特质让历史闪光。与历史上的改革对比不难发现:近四十多年改革正确处理传统与革新的关系;保持改革力度与现实条件相适应;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把握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从而超越了中国历史上断裂式的改革;近四十多年改革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自我超越。突出表现在改革与对外开放形成良好互动;通过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彻底摆脱了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束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古今比较的视域研究近四十多年中国改革的特点,从中可获得诸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台理能力现代化是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以及随后的改革推进,给“两新”党建工作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黄正平 《群众》2014,(1):17-18
在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在国内民众热切期盼中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中国的改革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全面展开;中国的改革不是轻描淡写、走过场,而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中国的改革不是笼统模糊,而是具体细微;中国的改革不是“雷声大雨点...  相似文献   

4.
杨春权 《前进》2011,(4):48-50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2009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5.
杨国华 《前沿》2014,(5):10-11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法宝,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但是改革的蓝图再美好,必须执行才能见到实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改革执行力建设上的措施主有五个方面,主表现为:通过解放思想来作改革执行力建设的先导;利用领导人的坚强意志来引领改革执行力建设;成立新机构来协调督促落实改革政策、利用制度建设保障改革执行,以法治中国建设为改革执行力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去年以来,全国掀起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是继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轮调整生产资制的、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革命”。2003年1月18日,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南平率先启动。这项被称为新中国“第二次土改”的林权改革所创造出的福建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天蔚 《创造》2008,(10):67-69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韵决定》r决定具体内容分六部分,分别是: 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财;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方;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8.
法政录     
《民主与法制》2014,(31):3-3
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正式召开,此次会议将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标志着治国理政现代化的重大跨越。有消息称,此次全会议题集中于六大领域: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推动违宪监督机制破题;运用法治思维保障改革,实现凡是重大改革均于法有据;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划定公权力的边界,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司法改革,破解司法权的行政化、地方化;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制度反腐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我国党政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他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明确指出了改革前党政关系中存在的弊端,深刻分析了产生弊端的原因,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命题。其党政关系改革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关键所在,指出了调整党和国家领导关系的长期性;强调了发扬民主和坚持党的领导是党政关系改革的基础;阐明了党政分开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提出了改革不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等内容。邓小平党政关系改革思想不但具有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探索性与渐进性并存、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把改革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等特色,而且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党政关系的改革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蓉宝 《求索》2008,(12):216-218
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模式的实践。民国初年多党制实践以失败告终,证明西方的政党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历史证明,两党制在中国行不通;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破产,证明一党制违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星辰人的探索 20年前,郭星亚和当时深圳司·法局的领导、律师为中国律师制度的改革掀起了波澜,成立了中国第一批合伙制律师事务所。20年后,当这群人再一次坐到了一起回忆当年的改革,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相似文献   

12.
杨军 《协商论坛》2006,(10):41-42
在中国现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干部制度改革无疑是关键的一环。几年前,有人曾认为当时落后的干部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近几年,干部制度似乎走上了改革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就的原因在于“增量改革”。所谓“增量”,是与“存量”相对而言。“存量”指的是改革以前遗留下来的国有经济部门,“增量”则是指改革之后成长起来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这种观点认为,“存量”即国有经济天然不适合市场经济,所以根本改不动。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原因就在于“暂时搁置存量改革”,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取得了高速增长;相反,自改革以来,国有经济一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换言之…  相似文献   

14.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涛  王利娜 《前沿》2007,(1):45-47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已经或正在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目前的改革正处于风口浪尖,重新审视制度变迁理论,赋予其时代内涵,是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作了横向的与纵向的双向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分析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到那时,更多的中国民众将进一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国际社会也将从中得到更多合作共赢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4,(8):93-93
刘巧红、龙玉其在《桂海论丛》2014年第2期撰文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之中。准确把握当前的时代背景是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的重要前提。当前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面临一些共同的时代特征: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利弊并存;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性特征已经体现,但全球模式难以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场持续而艰难的博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已经持续进行了30年。人们将我国的改革称之为“渐进式改革”,这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序幕。同之前历届三中全会一样,这次会议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思想、制度等各方面进步的新节点,也必将成为推动中国进一步“解放”的新起点。如何吸取过往改革的经验?如何将新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30年来,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个个里程碑事件,推动着中国农村历史性变革的车轮,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20.
《现代领导》2014,(10):9-9
四川省8月印发《成都市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方案》,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和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改革试点,涉及4个方面17项: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商事登记制度。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进更加便利的海关监管制度:积极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功能:实施更加便利的检验检疫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