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随着西方"逆全球化"思潮的涌动,新自由主义作为经济治理方案在实践中已经声名扫地;但是通过"全球化"的方式,新自由主义作为国家治理方案仍然在释放各种负面影响与巨大社会危害。要深刻认识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方案的本质,必须对其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进行系统反思。  相似文献   

2.
戚鲁江 《中国人大》2013,(16):51-53
美国是全球网络技术的发源地,掌握着网络空间的核心技术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也起步最早,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宽,内容最复杂。近年来,出于对"所遭受网络攻击"的担心,美国国会更是加快了网络安全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城市治理的历史经历了等级治理、市场主导、交互治理的变迁,当下正走向混合治理模式。城市拥有较大的自治权,政府组织一般采用市长负责制、议会—管理者政府、委员会政府三种形式。除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外,市民或作为个体或结成团体参与城市治理,治理手段多元。治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社会的分裂与隔离;郊区自治与大都市碎片化;政治文化和市民参与减弱。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政治文化下,美国城市治理缺乏保障基本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事务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企业家和商业实体手中,治理活动淡化了政党色彩和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4.
代表微语     
正进一步完善网络赌博打击治理机制网络赌博已严重威胁到网络用户的财产安全,也对我国相关部门治理网络空间犯罪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对网络赌博行为打击整治工作存在罪刑不相适应造成治理困境,以及缺乏高效协调合作机制造成执法困境两大问题。建议:一是完善立法机  相似文献   

5.
网络空间治理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网络空间建设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有网络空间治理的理论依据网络主权观,又有战略统筹的网络安全观、宏观指导的网络舆论观和目标指向的网络强国观。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推进我国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思想传统可追溯至美国建国初期推崇分权政府的托马斯·杰斐逊,这一传统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但并不完全排斥自由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在美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党制度的演进促成了共和党与新保守主义的结合。新保守主义归根究底保守的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传统,它在理论形态建构过程中吸收了古典自由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而形成新思想。在美国两党制发展史上,民主  相似文献   

7.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全球网络空间的竞争与博弈是技术发展和资源分配不均的必然产物,技术和信息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权力资源。在美国主导的"多利益攸关方"管理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话语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网络空间人类共同处境和出路的创造性提法,要求各国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秩序良好、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8.
广义的地方政府治理法治化,主要指向依法执政问题,即用一套科学、完备、良好的法律制度来达致公平正义、高效有序的状态。推进地方政府治理法治化,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地方党委如何在地方立法中发挥领导作用;二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注重对网络空间的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由于具有高技术性和扁平化等特点,使得以国家责任认定为代表的网络空间治理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归因问题的解决是国家责任认定的先决条件,也是国际社会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的当务之急,需要同时克服技术和规则两个层面的阻碍。从主体层面来看,国家和国际组织是适用国际法和认定网络空间国家责任的常规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却各自面临不同方面的问题与争论。2017年联合国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双轨制"的诞生,使得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有利于发挥非国家行为体的建设性作用且具有显著双面性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发展成为网络空间国家责任认定的新路径。趋利避害地将多利益相关方模式嵌入以多边主义为主导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将是未来网络空间国家责任认定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是网络犯罪治理面临的新背景,基于网络空间存在虚拟状态不稳定性和时空流动性的现代型风险,我国网络犯罪刑法治理面临国内立法滞后性和国际规则碎片化的挑战。建议我国在积极主义刑法观指导下通过法益的早期化和公共化、构成要件的革新化,扩大刑法保护圈,从而提高自身治理网络犯罪的能力,并主动参与网络犯罪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作为重要治理主体,国家治理边界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点。将国家这一以领土为核心的物理性空间结构投射到二维地图上,可以实现抽象国家的可视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不规则的地图轮廓中发现领土边界与国家治理边界之间的内在契合。网络空间的诞生,意味着以现有物理空间为映射的地图与治理范围扩展到了虚拟的数字世界。在具有流动性、跨区域性特点的网络空间中,依托于传统地图上领土边界而存在的国家治理边界不再适用。这需要回归到网络空间本体论,在分析网络空间的分层治理结构基础上,将行动作为网络空间中划定国家治理边界的依据,建立动态可变的“中心—外围”国家治理边界轮廓。  相似文献   

12.
当前,网络以其独有的特质延展着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空间场域,但也给国内外敌对势力兜售错误社会思潮、抢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平台。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意蕴,厘清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强化阵地意识,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从而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字社会创造了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依靠互联网技术,联通各终端用户,以平台形式畅通了信息要素的平等流动。从空间视角看,网络空间要素流动打破了城乡界限,呈现出数字社会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向。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为信息要素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空间环境,而促进网络空间统筹城乡发展有必要诉诸治理力量。借助治理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主体自身和要素流动的实际情况考察,明确了网络空间融合城乡发展尚需贯彻三种协同主体的理念,并推动物流建设和保障建设,以实现网络空间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加强全球互联网治理,进行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各国应尊重并维护网络主权,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应和平利用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治理的国际合作;应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的原则,共同推进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依法立法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并列为立法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善治契机。立法权是治理体系中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基础,高质量的立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只有良法才能善治,不能简单地说有法可依,其实更重要的是有良法可依,因此"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三大原则的确立,对开展地方立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空间中的极端主义是在传媒格局演变和互联网技术赋权背景下产生的,主要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极端民粹主义等表现类型,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侵蚀和认同建构、群体极化和网民信息素养缺失、不公平感和名誉心理以及互联网技术赋权等,是网络空间中极端主义产生的重要诱因。治理网络空间中的极端主义,不仅需要加强引导,更需统筹依法治理、协同治理、技术治理,形成完善的综合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鉴于互联网全球性与连通性,依靠单一国家并不能彻底解决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遵循国际法基本原则、制定网络空间国际法管辖规则、明确网络空间国际法责任范畴,确保网络空间国际法步入正轨,成为治理网络空间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是全球网络技术的发源地,掌握着网络空间的核心技术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也起步最早,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宽,内容最复杂。近年来,出于对"所遭受网络攻击"的担心,美国国会更是加快了网络安全的立法进程。美国第111届国会以前(1984年一2009年)起支架作用的法律,明确了网络安全的基本内容及政府备部门职责。据美国国会研究部统计,1984年至2009年.美国通过的含有网络安全相关条文的法律有36部。根据其规范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正确理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并运用其思考、设计、构建全球和地区层面的互联网治理方案,对解决网络时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发展问题、共同治理问题,以及反对网络空间日益盛行的技术霸凌主义、文化霸凌主义和个别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的做法等,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进入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各方制定出共同认可的网络规范,有助于优化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体系。伴随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互联网大国的中国可通过国际平台机制建设、宏观规则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以及提升自身理念影响力等方式,深度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范体系的构建,推动全球互联网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