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不断呈现增高的趋势,表面看来外在原因纷繁复杂,经调查研究发现,实际上都与现实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从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四大角度出发,剖析青少年耐挫力差的相关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青少年心理身理在正常轨道上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应跃鹏 《理论月刊》2003,(11):92-94
挫折感普遍存在。大学生受挫心理现状令人担忧,耐挫力普遍较低,耐挫教育刻不容缓,心理咨询、调适情绪、磨练意志是提高大学生耐挫力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只有提高耐挫力,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21世纪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杀率和青少年自杀率2002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自杀率明显下降,青少年自杀率整体较低,我国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成效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我国青少年主要面临“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的死亡威胁,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青少年外部原因致死的第一原因, “自杀”是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三原因.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辩证认识,需要正确认识传媒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报道及其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引导,当前尤其需要强化媒体对青少年自杀现象报道的伦理认知与伦理诉求;青少年自杀率下降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需要警惕因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带来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波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因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青少年自杀的基本现状、自杀模式、自杀危险因素、自杀防治模式等四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有效地进行青少年自杀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描述网络空间出现的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这一重要现象的基础上,分析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形成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探讨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明确提出消解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网上网下联动策略。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自杀已成为美国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近几年已有约7000名青少年自杀,另有400,000名青少年有自杀企图.五年以前,自杀占11-24岁年龄组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现在已升至第二位.只有事故(一般是汽车事故)比自杀率高.从1970年到1980年,青年自杀人数尤其是白人男青年的自杀人数上升了40%.但是青少年的自杀人数是难以确切统计的.由于怕家里丢人,或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许多自杀事件被死者家人报告为事故.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十几岁的青少年刚刚开始生活,他们迫切希望开始职业生涯并探索与异性的关系.想自杀的只是极少数.令人不安的是,孩子们可能是因为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因此才选择了死亡.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有四个:(1)青春期问题;(2)个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然已有研究多关注整体,缺乏对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的关注。通过七起青少年自杀案例,辅以对自杀者主要社会关系、自杀未遂者的深度访谈,构建出青少年自杀的行为历程。研究发现,日常生活遭遇压迫、思维方式出现失控和社会行为开始异常是青少年自杀的三个主要历程;改变结构思维模式,关注青少年与近亲的疏离程度,构建健康的网络陌生人关系,探索网络健康的释压方式是防范青少年自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而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因素则不容忽视。首先,身心状况欠佳的特殊青少年自杀几率较高,这类青少年在家庭中扮演着特殊牺牲者或家庭替罪羊的角色,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助推其自杀行为。其次,家庭中的代际病态和隔代抚养现象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正常的代际关系和由第一代抚养第三代的反常家庭氛围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正相关因素。此外,家庭纠纷和人际矛盾也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关,是青少年反常自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与集体自杀模仿自杀现象是否影响自杀率虽有所争议 ,但模仿能导致自杀、在自杀心理方面具有传染性是得到公认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人们对许多青少年自杀案的分析发现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带有浓重的模仿痕迹。许多自杀的青少年 ,都是因为其身边有亲属或同学曾经自杀过 ,而没有亲闻这类自杀范例的青少年往往都阅读过有关书刊 ,对自杀意向及方式产生过幻想。杜尔凯姆认为 ,榜样的感染力足以引起自杀。美国phillpsDP.称之为“维特效应”(德国作家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翁维特因失恋…  相似文献   

10.
来自伯根费尔德地区四个少年,17岁的查尔和她的16岁的妹妹莉萨以及18岁的托马斯·奥顿,19岁的托马斯·里兹欧在一汽车库里集体自焚死亡。做一个青少年从来就不是十分容易,但在过去三十年里做青少年似乎更加困难,经常充满着现实的危险性。自从1950年以来,美国15—2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扩大了3倍,这是由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习惯、不断增加的毒品和酗酒以及获得更多的武器,这些都是青少年喜欢的自杀方法。青少年自杀被认为是十万分之十三,已经赶上了全部人口的自杀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通过网络相约自杀现象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其一,转型时代的“阵痛”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敏感而脆弱的青少年在剧烈变革时期更易受伤害、走上厌世自杀的道路;其二,信息时代互联网普及,网络负面信息会误导青少年悲观消沉、更易走上相约自杀的道路.最后,论文提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宣言"时强调:心理卫生工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卫生议题之一。青少年正值极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的阶段,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评估、自杀的成因及自杀的防治策略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期望能让社会大众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杀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恩格尔(Engel)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收集他们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之相关变项,同时针对台湾青少年自杀问题与现况深入探讨,提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与处理能力,建立校园、家庭、民间团体与医疗单位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合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自杀心理解读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频频发生。一颗颗稚嫩花朵的过早凋零引起了人们的普 遍关注。许多学者对此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试探讨容易诱发青少年自杀的各种心理问 题及其心理成因,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自杀这一问题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已成为一把“双刃剑”。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超过3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和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0%。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人格健康,阻碍了青少年情绪社会化的进程。网络依赖、网络性心理障碍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自杀网站”成为青少年自杀帮凶,沉溺网吧、在线游戏可间接导致自杀。“网恋”有着重大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社会问题、功利式教育的失败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因素是青少年自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继续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要强调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的整治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青少年由于心理困扰而导致的精神分裂、自杀、杀人(甚至有的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投毒、放火等等案例屡屡见诸报端,并已引起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报道,目前全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已达到1600万人,仅北京地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就达100万人。另据《北京日报》2001年11月26日首次公布的我国自杀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同时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第一位死因。  相似文献   

17.
自杀,是一个极其沉重的字眼,青少年自杀是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古老现象。人类既然无法选择生,那么对死亡的自主选择也许就成了唯一的权利。自杀无论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还是怯懦的逃避,都是人类弱点的最集中、最凝练、最深刻,也是最简单的体现。只要人类的弱点无法根除,只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还存在着缺陷,自杀就始终存在。青少年自杀率的高低,自杀者的群体特征以及因社会而异的主要自杀方式和主要自杀诱因反映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内涵,最终能反映出一个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青少年自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习俗以及国民性有着密切的关联。青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自杀越来越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自杀未遂青少年不同方面的表征以及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微观、中观、外部以及宏观系统因素,并由此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方式方法和具体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湖南省六个城市九所大、中小学的1775名青少年学生实证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且因青少年学生自身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有着显著影响的自身因素主要有性别、所处教育层次、接受心理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状况、自信程度和行为自主性。对青少年学生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有着显著影响的自身因素主要有性别、教育层次、心理健康状况、理想、学习动力和行为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