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自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讲演中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致力于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逐渐铺开。在"一带一路"筹建过程中,有关沿途国家的风险问题(包括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这一关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而显得愈发突出。2015年1月,希腊激进左翼联盟甫一上台就表示将停止出售该国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67%股权计划,直接影响到中国"一带一路"在欧洲的布局。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孟两国正加强发展战略对接,经贸合作加速发展。由于孟加拉国政治性暴力事件频发、国家腐败严重、恐怖主义威胁、政治经济受大国博弈影响严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法律体系不完善且行政效率低下,中孟经贸合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经济风险。中国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充分认识其中的风险并做出应对措施,助推双方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沿线国家内部政权更迭逐渐成为影响"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沿线国家既存在颠覆性政权更迭的可能,又存在常规性政权更迭的可能。颠覆性政权更迭发生的频率较低,但影响较大;而常规性政权更迭发生的频繁和可预测性均较高,并且其影响通常可控。一些沿线国家政权更迭具有周期性、区域交错性、反复性与意外性等特点。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中将长期面临政权更迭的风险,而且将对当事国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具体项目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在政权更迭初期,当事国国内稳定与经济发展将受到冲击,直接威胁"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建设;从中长期看,后续影响将取决于政权更迭对当事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稳定的破坏程度以及相关经济合作项目与该国国内政治的关联程度。如果当事国在政权更迭后仍能保持政局稳定,并且继续对"一带一路"合作持欢迎立场,就不会对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今后,中国应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权更迭,及时制定预案,综合施策,有效管控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文  刘典 《当代世界》2018,(1):29-33
柬埔寨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国家。随着近年来柬埔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柬合作的稳步推进,"一带一路"为柬埔寨发展转型升级注入了巨大动力,中柬两国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应正视与把控中柬合作风险,加大与柬埔寨合作力度,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深度,将中柬合作树立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样板。  相似文献   

5.
正摩洛哥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交汇点与支撑点,中国通过摩洛哥可以将其市场和影响力同时投射非洲和欧洲,甚至扩展到其他阿拉伯国家。但受到西方传统大国势力范围和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的影响,中国仍需注意参与摩港口建设的潜在风险。中国参与地中海沿线国家港口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已经参与港口建设的地中海国家有埃及、以色列和希腊。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心所在,中国与沿线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存在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各类风险,其中,因政党轮替引发的政治风险是一项普遍的风险类型。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政党轮替风险,以及由此衍生的政策不连续、政治暴力、政府合同违约、没收、征用等次生风险,严重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顺利实施。对此,有必要对东南亚国家的政党轮替风险进行科学与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中国应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和框架下,通过拓展与沿线国家的双多边关系与合作,充分发挥政党外交的优势作用,善于运用法律仲裁手段等途径全面应对政党轮替风险及其次生风险,从而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7.
"16+1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重要的区域合作框架。它因应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场需求,是推进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助于形成全面均衡发展的中欧合作关系,还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欧区域形成良性互动效应。"16+1合作"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纳入自身发展规划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16+1合作"还需要处理好与其他利益相关国的关系,采取措施走出贸易与投资困境,应对好中东欧地区的动荡局势,确保金融支持工具有效投放至中东欧市场;不能忽视对于合作的负面舆论及不友好态度,以及协调好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战略需求对接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注重不同框架和平台之间的合作、坚持开放办平台的政策、加强对欧盟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认知、发挥好"走出去"企业的作用以及完善双方合作的金融支持工具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来后,关于其定位的问题,学术界、理论界都在争论,各种观点都存在失之偏颇之处。准确认识"一带一路"的科学定位,必须要把"一带一路"放在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的发展战略和冷战以后整个欧亚大陆秩序构建的框架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继冷战后政治重塑欧亚秩序不成功之后的新尝试,即沿线各国共同用经济的手段来重塑欧亚大陆秩序。但是,毕竟"一带一路"是中国最先提出来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实际上机遇与风险同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最大的战略风险就是会被守成的主导大国美国视为挑战。因此,中国要在战略、外交手段、外交方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重塑欧亚大陆秩序规避相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对外援助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间进行政治、经济合作,实现政策、民心互通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对外援助需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发挥先锋、先导作用,从战略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在资金上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并通过构建援外制度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目前,中国存在援外制度不健全、援外基本法缺位、援外管理体系不协调等制度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如何落实援外战略、调整援外资金结构和数量、提高对外援助实效等都对中国的对外援助制度提出新的挑战。当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完善对外援助制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中国可尽快出台《对外援助法》,理顺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加强对外援助绩效评估,通过制度完善提升援助实效,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如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等地区,存在着一系列气候安全风险,如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移民增加、社会动荡、跨界资源冲突、恐怖主义蔓延等。为保证该战略倡议的顺利实施,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现有环境与气候合作机制,协助提升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批准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原则;发挥融资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提高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针对沿线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制定灵活的战略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吉布提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使得吉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中吉产业合作可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在东非推广的重要"试验区"和"南南合作"的代表项目。不过,中国仍需对中吉合作中可能面临的地区安全局势风险、域内外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吉国内经济投资隐患等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土耳其是"一带一路"海陆交汇地带的关键节点国家,区位优势明显,地缘辐射广泛,土方明确希望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中方企业参与土耳其港口开发起步较晚,投资项目十分有限。与邻国的区位重叠、港口配套基础设施滞后、较高的融资与经营性风险等是阻碍土耳其港口开发的重要因素。中国应从合作开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逐步加大投资力度,以陆促海;与周边国家港口开发建设错位发展;重视经济与非经济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世界》2015,(1):23-31
<正>一局局长袁智兵:扎实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局(亚洲一局):负责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政党及政治组织的联络交往和对该地区各国及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研究工作。2014年,一局对南亚、东南亚国家政党工作配合周边外交部署,服务国家和平发展,取得一些新成效、新进展。一、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4.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一直努力实现自身发展战略与亚洲区域合作及他国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但在"一带一路"辐射区域中,印度是唯一对中方邀请"态度保留"、"犹豫不决"的大国。与此同时,印度也在酝酿和发展以自身为核心的"季风计划",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因此,"季风计划"往往被解读为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制措施。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与"季风计划"在结构和本质上并不具有天然的对抗性,相反能实现相互对接甚至融合。通过概念对接、功能对接和文化对接,中印之间能够规避冲突、凝聚共识、开拓合作。中印战略对接是以非零和的方式建构非对抗性的新型战略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也将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程度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国同巴基斯坦的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巴基斯坦内部局势与外部环境均存在不可控因素。这使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的投资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主要包括恐怖主义威胁、印度、美国等域外大国干预、巴内部省份的利益竞争、宗教因素和非传统政治风险。因此,在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过程中,为了有效管控风险,中国政府应该通过提供安全类公共产品打造区域及区域间安全共同体;建立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形成多方合力以防范与应对投资风险;动员社会资源,创新海外公民保护机制;对外投资企业则应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2019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意大利,期间两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意大利是西方七国集团成员,也是欧盟创始成员国,中意两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既有成就的充分肯定,也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继续推进注入新动能。意大利地缘和经济优势使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而过去几年意大利对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认识的不断提升也使得两国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大有可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平台,中意合作将迈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有望对带动中欧整体合作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7.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快速推进。同时,在中国的支持下,埃塞—吉布提和乌干达—肯尼亚经济走廊逐渐成型。加强三大经济走廊的互联互通逐渐成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拓展中巴经济走廊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然而,中国在三大经济走廊地区仍然面对发展基础差、安全风险高、政局动荡、西方国家竞争及合作机制缺失等挑战。面向未来,应立足三大走廊既有优势,逐步构建中国—印度洋经济圈。  相似文献   

18.
张洁 《当代世界》2015,(8):37-41
<正>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自身谋篇布局的同时,必须准确把握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做好战略对接。印尼扼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文简称"一路")的战略通道,又是东南亚国家的领头羊,必然成为"一路"建设中的重点合作国家。实现与印尼的战略对接,需要中国在历史与文化情境下,从政治、经济、安全等多维度理解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以海洋为核心,开展经济合作,维护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9.
张锐 《国际展望》2016,(5):40-59
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伙伴关系外交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作用有限。但笔者依据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基本成型的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政治安全效应。作为外交实践发展的产物,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既是双边关系的集合,有类别之分但无等级差异,也能在多边舞台促进各类合作机制和合作阵线的形成。其具体的政治安全效应包括:中国的主张和诉求获得有效传播和各国认同,一个尊重中国政治安全利益的全球共识网络初具规模;中俄的"网状伙伴外交"蓬勃发展,吸纳更多国家一道维护世界与区域的政治安全;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发展伙伴与安全伙伴的并进;向美国传递出一系列清晰信息,促使其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战略意图。笔者最后提出,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有望在国际安全领域衍生出更多共识网络、机制网络和支点国家网络。  相似文献   

20.
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的召开为标志,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绘制"工笔画"的新阶段。中非合作更显精细化,尤其是在发展战略上逐步实现精准对接。同时,伴随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亮点效应,来自美西方的战略压力增强。受民粹主义、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非洲内部政治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也有所增多,这给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一定困难和风险。中国需探索新路径加以应对,确保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