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12月19日,五年一度的韩国总统大选揭晓,新国家党总统候选人朴槿惠(Park Geun-hye)以51.6%的得票率击败最大的在野党统合民主党(简称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得票率48.2%),当选韩国第18届总统。朴槿惠是前总统朴正熙之女,其当选标志着韩国首位“二代”总统和东亚近代以来上首位女性首脑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中右势力将在未来五年里继续掌握韩国政权,延续韩国稳健保守的内外政策。  相似文献   

2.
2017年5月9日,在韩国第十九届总统选举中,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文在寅(Moon Jae-in)以41.08%的得票率、超过竞争对手18个百分点的压倒性优势登上总统宝座.①文在寅的当选,结束了韩国长达数月的政治动荡和保守党派近十年来对韩国的统治,韩国原有的内政外交政策将面临较大调整.  相似文献   

3.
在东北亚复杂的局势下,2013年韩国总统朴槿惠成功地进行了对华国事访问,得到中方的高度重视。自1992年建交以来,韩中关系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两国构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尽管如此,近几年来,因缺乏相互信任和战略沟通,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效果遭到了质疑。在2013年6月27日,朴槿惠总统与习近平主席的首脑会议中,双方针对两国交流中存在的不足部分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本次会谈应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面。中国认为今后10年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机会。韩国作为中等国家(Middle Power),也将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致力于韩半岛(朝鲜半岛——编者注,下同。)的和平与繁荣,积极促进基于信任的对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和中国在安全及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相互合作将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4.
从韩国李明博政府后期到朴槿惠政府前期,韩日关系由于历史认识、领土主权等方面的争议陷入僵局.2015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借韩日关系正常化50周年契机,朴槿惠政府调整对日外交,推行将历史问题与安保、经济等问题相分离的"双轨"政策,恢复韩日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交流,使两国关系有所好转.尽管两国关系的前景仍存变数,但继续改善韩日关系将成为韩国外交下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朴槿惠总统就任韩国第十八届总统后,在21世纪最艰难的外部环境下,确定了构筑朝鲜半岛和平与统一的基础、建立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合作体系、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外交目标。尽管朴槿惠执政以来的外交成绩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新课题:在朝核问题尚未解决的背景下,如何改善朝韩关系,开启朝鲜半岛信任进程;如何在缺少战略互信的中美之间保持均衡,建立中美韩三边合作机制;如何令日本对历史认识问题"拿出负责任、有诚意的措施",增加中韩对日本的"信任",实现中日韩大和解;如何在安全困境没有缓解的情况下促进东北亚多边合作,实现东北亚和平构想。这些课题如何解决将是对朴槿惠政府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韩国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发展文化,逐渐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针。韩国政府一方面努力将文化实力转换成外交力,将文化外交视为与经济和政治并行的三大外交主轴之一;另一方面又借助文化外交推动文化大国建设,改善国家整体形象,并取得了良好成绩。本文将系统梳理历届韩国政府的文化战略和政策,探讨韩国对文化外交的认知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韩国文化外交的机制和特点,解读朴槿惠政府的文化外交构想及其对华文化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
朴槿惠政府和文在寅政府在部署"萨德"问题上的政策均经历了摇摆的过程,后来都倾向同意部署,主要受美、朝、国内政治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美国为确保对中俄战略优势地位而刻意强力推动,二是朝鲜加快核导开发步伐及朝韩关系日益紧张,三是韩国民众视安全问题高于一切且保守势力积极推动。韩国"萨德"政策的变化,反映出其外交政策从试图在美国和中俄之间保持平衡向依赖韩美同盟倾斜。由于美韩将"萨德"与朝核问题挂钩,撤销部署的难度很大。"萨德"部署牵动地区国家关系演变,给朝核问题解决、南北关系走向以及半岛和平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朴槿惠就任总统之初,由于韩日关系持续恶化,韩美对华政策出现分歧,韩国对朝推行"信任外交",韩美日三角关系一度出现松动的迹象,韩国"倾中论"开始蔓延。然而,进入2015年以来,随着韩日关系的改善,韩美合作的加强,朝核危机的刺激和纠正"倾中论"的声音甚嚣尘起,朴槿惠一改前半任期的政策,重新寻求巩固韩美日三边合作。尽管未来韩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存在韩日关系走向、美日中因素影响、国内选举结果等诸多变数,但朴槿惠在余下任期内会继续谨慎地推动三边合作的进程。对此,中国一方面要冷静应对,把握中韩友好的大局;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美国借机暗推美日韩同盟建设的企图。  相似文献   

9.
今年年初以来,随着韩国军方与乐天集团完成“换地”、美国将“萨德”系统部件运抵韩国,“萨德”入韩正式进入落实阶段.据韩媒透露,美韩两国已商定加快步伐、力争于5月上旬韩国大选前完成“萨德”部署.①在韩国部署“萨德”是美国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实力搞乱东北亚局势、收紧对华围堵的狠招,除实质加强对华战略侦察监视外,还能在整合本国同盟体系的同时离间中韩关系,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引“萨德”入韩的“主谋”虽然是美国,但一个巴掌拍不响,“萨德”部署有深层的韩国因素,与以朴槿惠政府为代表的韩国执政保守势力主动谋划、积极配合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崔戈 《亚非纵横》2014,(3):54-63
2013年6月韩国新当选总统朴槿惠访华,提出了旨在缓和朝鲜半岛紧张,构建持久和平的"朝鲜半岛信任进程"构想,为中韩合作应对半岛危机带来了新的契机。中韩双方应增进互信,充实和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安全合作,共同约束朝美危害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行为,引导朝鲜经济转型,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2021,(1):94-108
2020年,朝鲜半岛新冠疫情肆虐,受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印太战略"的影响,朝鲜、韩国各自调整战略定位。朝美、朝韩两个对话机制均陷停滞,半岛无核化冻结在"双暂停"状态。年内朝韩关系基本保持平静,没有军事冲突、危机事态,但也无积极进展。韩国致力于推进"自主性国防",谋求完善军事主权,国防建设立足于应对"全方位的安全威胁",发展外向型作战思想。朝鲜确立"自卫性国防"军事战略,发展非对称作战思想。朝鲜半岛不同步的军备建设,继续加大半岛的军事失衡。美韩协力加固军事同盟,维护美韩联合作战体制的稳固性。中韩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有所进展,传统安全领域的分歧依然存在。半岛新冠肺炎疫情防疫仍在路上,军备竞赛蓄势待发,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半岛政策将为半岛安全形势注入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邢丽菊 《东北亚论坛》2013,(6):95-106,127
2013年6月底韩国总统朴槿惠成功访华,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朴旋风"。朴槿惠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她的人生经历具有传奇色彩,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精通汉语,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哲学不仅帮助朴槿惠度过了人生中的绝望时光,更培养和锻炼了她客观理性的思维能力。她的人生经历和相关施政理念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之道、忠恕之道、义理之道、天命之道等几个关键要素。虽然这四个方面有可以重复或叠加的部分,但就总体而育,朴槿惠哲学思想的核心最终可以归结为儒家的"内圣外王"。她通过读书来深刻思考人生,正确认识人生,最终通过修身养性的"内圣",逐步找回内心的宁静,从而为"外王"奠定了基础。哲学对朴槿惠产生了积极有用的影响,这值得我们深思并学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在韩国总统朴槿惠执政后对韩国国民进行的中国认识舆论调查为基础,重点考察当前韩国民众对中国以及中韩关系的认知以及变化。研究发现,当前韩国民众在对于中国的认识上具有好感、信赖与威胁感并存的双重特点,韩国民众对于中韩关系发展呈乐观态势的同时,认为两国关系中的"合作"大于"竞争"。另外,中韩两国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的合作以及FTA等领域的经济合作始终是韩国民众最为关切的议题。研究当前韩国民众对华认识的现状及特征对于深入了解韩国民众对华认识的转变、并由此进一步探讨未来中韩关系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反导系统"萨德"入韩,不仅增加了韩国政局走向的不确定性,更损害到半岛局势及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基于政治过程的研究视角,本文梳理了韩国政府、政党及社会对"萨德"入韩问题的认知与立场。前朴槿惠政府基于国家安全的综合考量,态度由"战略模糊"转为"战略清晰";韩朝野各政党却始终意见不一,社会舆论更是严重分裂;新上台的文在寅政府正在暂缓对"萨德"问题预置立场。此种多元对立的认知与立场,不仅是韩国国内各方权益博弈的外在表现,也反映出"萨德"入韩问题的演变脉络与复杂影响,并成为研判"萨德"入韩问题走势的前提基础。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萨德"入韩必将破坏地区战略平衡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国调整防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6月15日,韩国海军和朝鲜海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延坪岛以西海域,发生了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首次海上交火事件。就在海上硝烟尚未散尽之时,又传来朝鲜将发射“大浦洞2号”远程导弹的消息,从而使半岛乃至东亚局势更加趋于紧张。在韩国政府于此前后的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应对中,其正在调整中的国防战略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一、重新以朝鲜为主要防卫对象,但在对策上变武力对抗为“以柔克刚”。冷战结束后,韩国军方对周边安全形势和所谓“威胁”的判断曾发生几次变化。90年代初,刚刚签订了南北基本协议书的韩国,一度放弃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从韩半岛解放到大韩民国政府成立的3年间韩国的政治形势,认为当时美苏以“三八”线为界对半岛的分区占领只是为半岛的分裂准备了一种可能性,而非半岛分裂的充分条件。美苏在当时并没有分割半岛的明显企图,半岛有不少的统一机会。然而由于韩民族自身的政治力量的裂,特别是极右亲日派势力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有意进行大量的破坏活动,这是造成韩半岛最终走向分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本文将当时韩国的情况与奥地利作了简单的对比,进一步指出了民族 自身的因素在统一与分裂问题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对当时引起韩民族强烈反应的美苏“托管统治方案”作了新的诠释,认为美苏在半岛问题上实际起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 10日 ,朝鲜、韩国同时宣布 ,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将于 6月 12— 14日在平壤举行会晤。这是朝鲜半岛分裂半个世纪以来南北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它不仅符合朝、韩双方的利益 ,而且有利于半岛结束冷战 ,实现和平 ,促进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消息传来 ,朝鲜半岛为之振奋 ,国际社会深表关注和欢迎。和平进程中新的里程碑朝鲜半岛被人为分裂、南北分别从属东西两大阵营以来 ,政治上对立、经济上隔绝、军事上对峙已经半个世纪。为缓和紧张局势 ,结束分裂和对立状态 ,自 70年代起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进行了不…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度,朝鲜半岛军事形势出现了缓和与隐忧并存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朝军强化“先军政治”,韩军加快军事变革,南北军事对峙格局依旧;另一方面,随着两次将军级会谈的举行,朝韩海军舰艇实现了首次直接通信,半岛南北军事关系在对峙中出现了缓和迹象。与此同时,驻韩美军部署调整全面展开,韩国为应对新的安全形势提出了“合作型自主国防”构想,韩美军事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另外,持续两年多的朝鲜核问题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影响半岛安全的最大隐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日韩关系一直处于相互对峙的僵持状态,双边关系跌至建交以来的历史低点,以至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韩国总统朴槿惠上台后的首次双边首脑会谈花费近三年的外交努力后才得以实现。日韩围绕历史和领土问题的外交对峙,不仅严重阻碍日韩双边关系的发展,也对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时期,东北亚战略格局加速调整演变,其中中韩关系的发展变化成为重要的积极因素。韩国朴槿惠总统当选后访问中国,与习近平主席达成一系列发展中韩关系的重要共识,开创了中韩关系的新局面,也为朝鲜半岛稳定增加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