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为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恢复灾区正常秩序,满足后期恢复重建需求等,国家财政投入比例逐年扩大。如何更加有效地转移分担灾害风险,多元化多途径分担灾害造成的损失,就成为当前的重点问题。建立完善的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  相似文献   

2.
规则,是制订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具有普遍性。有了规则,严格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地生活。减灾,就是减少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和灾害风险。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根据近20年我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的分析,从1990-2009年的20年,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  相似文献   

3.
“风险是某一种事业预期后果估计中的较为不利的一面。”“风险就是一个事件产生我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风险包括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产生的后果两个方面。”以上两个定义大致代表人们对风险概念的两种不同看法。本文所指风险属于后者的范围。有的国外研究者将风险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本文主要讨论静态风险。静态风险又称纯粹风险。从企业的角度 ,大致包括各种自然力或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各种犯罪或错误行为造成的损失 ,人的错误判断造成的损失 ,以及经营者的死亡、伤残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等。风险管理过程有五个步骤 :风险确认 ;风险确定 ;为风险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段和关于采取最佳手段的决策 ;实行所选的手段 ;对其效果的评价。风险对策与企业安全管理思路 :风险的回避 ;风险的转移 ;风险的分担 ;损失的控制 ;风险的承受  相似文献   

4.
吴弢 《中国减灾》2012,(7):58-58
规则,是制订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具有普遍性。有了规则,严格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地生活。减灾,就是减少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和灾害风险。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灾害保险是一种国际通行的灾害损失分担和风险管理手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巨灾保险在我国迎来发展新机遇。本文对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具体的回顾,分析了多年来累积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展望。地震保险就是将个别投保人的地震灾害损失转嫁给全体投保人来共同承担的一种经济行为。通过把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由保险公司通过金融调节手段将其变成固定小额保险费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灾害评估"一词由来已久。过去,灾害评估主要服务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是对于灾情及其损失的评估。如今,灾害损失与应对工作评估逐渐贯穿灾害管理全过程,对综合减灾、救灾救助、恢复重建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发挥灾害损失与应对工作,提高其支撑应急管理决策和灾害风险防范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明确了灾害损失评估的指标内容。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  相似文献   

8.
动作     
国务院要求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灾后重建国务院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继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尽快恢复重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尽快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努力把这场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合减灾也已纳入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民减灾教育,增强公民减灾意识,是一种上游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公民的灾害防范、灾害规避和灾害危机处置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  相似文献   

10.
开展城市人为灾害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开展城市人为灾害研究刻不容缓人为灾害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城市,尤其大中城市,由于人口密度高、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一旦发生人为灾害,其危害程度与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如前苏联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毒气事件,印度化工厂毒物外泄等,均系举世震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笔者在日本担任访问学者期间,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中关于“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推动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的精神,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政府应对灾害保障民生、拓展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13.
吴弢 《中国减灾》2023,(5):48-51
<正>湖北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之一,防灾减灾救灾任务十分繁重且艰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湖北省各地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基于作者2022年对宜昌、襄阳、十堰、黄冈等地灾害保险制度实施情况的调研,介绍了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三项政策性灾害保险在推进救灾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在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刚韧性是指基础设施在遭遇自然灾害袭击时抵御灾害、吸收损失并及时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我国许多城乡面临灾害的侵扰,公共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直接关系到城乡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作者提出建设刚韧性基础设施,恰是新时代构建区域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赵飞 《中国减灾》2004,(12):47-49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侵袭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洪水、台风、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而在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中,灾民住房损失情况极为突出。根据有关方面统计数据分析:突发性灾害发生的一般年份,灾民住房倒塌数量在300万间左右;大灾年倒塌数量在500万间以上;小灾年倒塌数量在200万间以下。受自然灾害地域特征、经济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突发灾害频发和严重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灾民家底薄,自救能力差,政府抗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全球十大灾害损失评估系统(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灾害损失评估是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灾害特征和需求,研究并开发建立了适合本国或多国情况的灾害评估系统。作者在整理收集国际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基础上,从灾害损失类型的划分、评估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等方面对各灾害损失评估系统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17.
周文彧 《中国减灾》2006,(11):40-41
城市灾害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随着城市内部相互关联性的增强,灾害可能造成城市各方面的损失。因此,以减少灾害损失为目的的城市综合防灾研究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减灾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界、生产过程及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了解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和一般规律,自觉地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减灾工作联系起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避免引发灾害的因素,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安全生产,当灾害发生时,能够正确处理,尽量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奕新 《中国减灾》1991,1(3):66-66
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大小是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可能精确的计算这种损失。但是,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又十分需要了解灾害可能造成的或已经造成的后果。所以就需要对这种损失进行评价和估计,即灾害评估。灾害评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的努力,在于使这种评估更  相似文献   

20.
在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中,灾民住房损失情况极为突出。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突发性灾害发生的一般年份,灾民住房倒塌数量在300万间左右;大灾年倒塌数量在500万间以上;小灾年倒塌数量在200万间以下。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已经成为各级民政部门灾后的重点工作。今年,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后。湖南、安徽、河南、广西等地迅速行动起来,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