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自古以来传承至今,内容博大丰富,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要使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各种文化形态和谐共进,就必须理顺四种关系,切实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这对文化和谐的发展、构建和谐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政府的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以及和谐管理理论,和谐政府的目标指向是构建政府自身的“组织和谐”、政府环境的“生态和谐”以及政府与环境交互的“关系和谐”的政府和谐圈。政府组织和谐是指政府作为一个系统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政府目标和谐、政府结构和谐、政府管理和谐、政府职能和谐、政府运行机制和谐、公务员心态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政府生态和谐包括政府营造的自然生态的和谐、社会生态的和谐、精神生态的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基础;政府关系和谐包括政府与执政党关系和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等,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莉 《前沿》2007,(5):225-227
和谐是儒家文化之精髓。“和”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状况,即人自身的修养。儒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些关系,旨在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互蕴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因此,以追求和谐为特点的儒家文化精神,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类文明合理的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恩来 《当代广西》2007,(10):38-39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一个方面。构建和谐企业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企业和谐必定有高额的产出。构建和谐企业需要文化基础,企业文化未来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莫光辉 《桂海论丛》2007,23(3):16-19
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的美好前景和理想追求,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特质外化,文化和谐构成了民族地区和谐的支点显现。文章以广西为例,试从历史的进程、发展的视角、和谐的维度等观照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潜质内核。并从文化和谐的视阈探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和谐是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实现各种发展的和谐、建设力量的和谐、利益关系的和谐、思想观念的和谐,都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的舆论氛围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7.
论党内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崭新命题,这样就出现了“党内和谐”的新概念。为了深入理解党内和谐这样一个新概念,文章以探索的眼光,从党内和谐的内涵、党内不和谐的肇因、党内和谐构建的路径选择,以及“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何以成立等四个方面对党内和谐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张弘政 《桂海论丛》2005,21(5):14-16
制度创新本身既包含正式制度的演化,也需要相应的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联动。制度创新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易于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和谐问题与人们的心理冲突,因此,制度和谐与社会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应当创设利益均衡的制度保障社会和谐,推动非正式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王国忠 《湖湘论坛》2008,21(1):46-47
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求执政党实现党内和谐,通过党内和谐来带动、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党内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民主建设、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内制度建设等五种途径来逐步实现。在不断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上,我们党才能组织群众、教育群众、领导群众,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小康,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赵科天 《长白学刊》2008,(3):119-1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的党群关系基本原理,为当前推进党群关系和谐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基本准则;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实践和理论,为当前推进党群关系和谐确立了根本指针;中共十七大进一步肯定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理论命题,确立了"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新范畴,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从"党内和谐"到"社会和谐"的历史;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是以"党内和谐"为"社会和谐"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张艺  刘静 《传承》2010,(6):40-4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2.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李忠 《学习与实践》2007,(1):141-145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5.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8.
季明 《学习与实践》2007,(1):123-128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议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忍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申。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作为“党内和谐”这一全新的提法,它的提出,是对传统党建观念的重大突破,它的实践,将对社会和谐起到重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积极推进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规律,选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正确路径,着力加强政治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