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为了解新形势下"网络问政"的社会影响力、认同度,以及不同人群对于网络问政的看法与意见,从而找到促使"网络问政"工作链条连贯、持续、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本文就广东省惠州市网络问政平台运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伪民意冲击民意真实性、党政官员问政能力不足、数字鸿沟的存在对网络问政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造成不良影响等三个方面;并为此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应在提高自身网络执政能力的同时,建立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加大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公民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进而消除数字鸿沟,多种措施并举,使网络问政制度化和常态化。  相似文献   

2.
罗雄 《前进论坛》2010,(7):58-59
<正>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思想观念的显示器、社情民意的晴雨表。随着国家领导人与网民交流,"网络问政"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引发人们思考。网络问政是新兴事物,目前政界、学界都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以为,网络问政的内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与网民沟通的重要平台,网络问政日益兴起。网络问政给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是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刘宏森 《传承》2011,(15):30-31,63
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网络问政是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官员既问政于民,民众也求答于官,通过官员与网民的对话,实现政民互动,构建和谐。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从中央到地方,互联网上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参与活动方兴未艾.最近,随着网络问政的兴起,政府与公众有了更直接的互动平台.本文对近年网络问政在各地的最新实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从协商民主的视角,探讨了网络问政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比上年增长20.8%,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干部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及其发展态势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金山 《前沿》2010,(17):16-20
网络问政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和网民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的产物,网络问政给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把握网络问政的发展态势是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张玉勤 《人民论坛》2012,(17):44-45
网络问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展。但同时,网络问政非理性现象、网络"伪民意"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也使得网络问政存在一定的现实风险,建议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疏通网络问政渠道,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执政水平,推进网络道德建设,增强民众网络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9.
高层领导亲自上网咨询问政,为各级领导干部利用网络、重视网意,树立了榜样。为了进一步了解、宣传和推动"网络问政",人民网与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共同开展了"网络问政"大型网上有奖调查活动。网友对"网络问政"给予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网络反腐给予高度评价并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公民参政形式,方兴未艾。当前,各地的网络问政发展参差不齐,还存在一些流于形式、疏于责任的问题,从法治的视角对网络问政的现状进行深度反思不仅十分必要,也具有学理意义。研究认为,网络问政应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从范式变革走向机制创新、从法治形式走向法治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